傳承有序,是指有秩序、按規則、依順序的繼承。而傳承有緒,是指能說明源頭的承受。兩者似乎在表述同一個意思,卻有著微妙的差異。前者,或許僅知道前任事物情況,可不理頭緒。後者則需要依據事實,明晰說明事物的頭緒及整個傳承的來龍去脈。
收藏愛好者大都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或追求技術、或追求財富,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發家致富不是壞事,但不在意文物的歷史、人文、科學和藝術價值,只求金錢和利潤的現象,令人擔憂。如同春天播種,秋天收穫,種子和收穫即是因果,也是必然。先掌握必要的知識,才有可能去認識,繼而獲得文物本身具有的各種價值。這才是文物收藏的意義。
千百年來,祖先發明的瓷器在世界各地傳承。我們最有條件和資格傳承、評判和發揚光大。可悲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祖先的瑰寶淪落到真假和價值由國外人說了算。一些大品牌店靠編造的故事冠以傳承有序去誤導買家,而無知的買家就在所謂的“傳承有序”中品味著天價的狂喜。此乃收藏之盲區,收藏者之大忌。不研究歷史,不研究文物知識,輕信並不實際的“傳承有序”故事,只能誤入歧途。
價格傳承有序為商利 文化傳承有緒是血脈
文物收藏與傳承,首先應該是貨真價實。而一些靠名頭和編撰業績兜售古董的品牌店,根本不講文物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大都是為錢服務,為錢辦事,為錢說話。在這樣一種商業運作模式下,每一次營銷都可能是陷阱。他們將物品賣到價格最高,而後按比例提取費用,成為唯一追求的目標。國內知名大藏家趙先生,擁有自己的博物館,是社會上知名人物。在一個大的拍賣會上,他得到了某件寶物。面對記者爭先恐後採訪時,趙先生用優雅的動作告訴記者:“我爭搶的理由是,大家都在舉牌,我看到這樣,根據大家的舉牌感覺認為,這件東西是真的,所以我志在必得”。
趙先生的做法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傳承,但絕不是文化的傳承。此情此景,在當下收藏界較為普遍。一些人在細數家珍時,只知有物,不知有文,只談價格,不論價值。閒聊時,趙先生把自己比喻為“古時有乾隆,現有我趙×”。乾隆爺若有知,或許會笑掉大牙。乾隆很敬畏做古董的人,認為他們知識豐富、思維敏捷、懂古知今。而趙先生對爭得寶物後的感言,怎能讓小藏家們去效仿,怎能對文與物有認同。倒不如花幾百塊錢圖個樂,然後就在自己圈裡流傳……作為賣方,綜合各種有利條件,推廣自己產品,無可厚非。買方,則希望越便宜越好。而趙大人相反,不研究來龍去脈,不清楚存世量多少,只要賣方說好就行,言聽計從。對賣方來說,這樣的人自然越多越好。
近半個世紀以來,境外的很多品牌店,瞄準的就是中國人,他們兜裡的錢就是賣方的目標。你開價要一百,我還價出一千(競爭)。爺就是有錢,玩的就是心跳!長期如此,文物二字被拆開了,只有物沒有文的事情,在近幾十年中伴隨炒作惡性蔓延。被金錢和想出名衝昏頭腦的人,也許應該反思春耕秋收的道理。在莊稼成長過程,不去施肥、灌水、除草,秋天能有收穫嗎。真正的傳承有緒,是熟知一件文物的來龍去脈。在一些形、款、釉等因素琢磨不透的時候,會起到一個比對鑑別作用。從研究前人藏家的依據入手,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比對,從而做到判定真偽及準確年代。如此,才能真正認識和做到傳承有緒。事實上,不去研究文物的文化價值和來龍去脈,也就無法做到真正的傳承有序。
細分析文物構成要素 重歷史釐清傳承頭緒
古代官窯生產瓷器過程中,高嶺土、工匠、窯廠、畫工,都是御窯廠頂尖的材料和絕活。除了已故的畫工,我們都要去找依據。而做仿品,亦然需財力、人力、物力支援,這幾個是必不可少的。而趙先生偏偏認為他的思維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只要把文物和仿品加以區分,便不會買到假東西。他自己在看很多物件時,先把圖片照下來,徵求高仿者的意見。其中看到了一件真正的宣德祭紅梅瓶,他把圖片發給高仿者後,高仿者一口斷定說是新東西。並說:這東西我做起來都難,怎麼可能是真的。彷彿古代御窯廠幾千工匠的祖傳工藝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言:瓷土是可以調製的,窯溫是可以電控的。並揚言某次拍賣過億的一件乾隆琺琅彩瓷碗,就是由其所仿,把行家及買家耍弄於股掌之中。
世上如果真有這等高手,那便是皇家御窯廠的再現。如文物可以再造的話,仿品高手們應該生活如富豪,不缺吃、不愁用。但見所有靠仿古為生計者今日生活之窘境,便知談何容易。所謂高仿,是在沒有見過真文物的時候才會感覺真假難辨。很多“傳承有序”強調的是物,沒有強調知識。藏家收藏過的物品,說白了是藏品包裝的故事。而故事不僅可以編纂,還可以編造。人們有時很矛盾,喜歡聽驚天動地的故事,喜歡聽貧民一夜之間變富豪的故事。想靠這些故事和夢想去發財,而不想花一點時間,到故宮、國博或專業公司去比對學習,去了解文與物的本質。總幻想我是那個彩票中的唯一中獎者,財富屬於我所有。這種現象無異於不勞而獲的異想天開。
網傳一個段子令人深思:夜深人靜,鎖叫醒了鑰匙並埋怨:“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是你,每天把你帶在身邊,真羨慕!”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呆在家裡,舒舒服服,多安逸啊!我每天跟著主人日曬雨淋,多辛苦啊!我更羨慕的是你。”一次,鑰匙也想過一次安逸的生活,把自己藏起來。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順手扔進垃圾桶。進屋後,主人找到了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留你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扔進了垃圾堆裡。在垃圾堆裡相遇的鎖跟鑰匙,不由得感嘆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正如文物沒有歷史和知識便毫無價值和意義。把物喻為鎖,而知識就是它的鑰匙。當你的知識能夠解讀鎖的奧秘時,便產生了價值。收藏家趙先生不重研究,喜聞樂見大拍賣行編出來的傳承有序故事和一些自以為是的高仿大師級仿造的各式製品,這是當今收藏界的盲區和誤區。
大中華文物博大精深 求真知不求最貴虛名
收藏界一些“不求最好,只求最貴”的現象由來已久,主要是無知與暴富思想的結果,與傳承思想與精神相距甚遠。花近3億去買一個杯或碗,其錢與物,價與值並不對稱。一件可能是2000萬或者是3000萬都能得到的東西,最後以兩個多億去購買,真的以為值得或保值,只有天價的文物才會是真嗎?一些拍賣公司追求利潤,把價格拉上天。殊不知,今日的文物有今日的價格,明日的文物有明日的行情。像買房一樣,10年前30萬-50萬元一套,現在300萬-500萬元一套,這種投資侷限在供需稀缺關係上。文物不可再生,但超出文物本身的價值與價格,就失去根本意義。
不久前,一個名叫錢大有的人,其爺爺生前喜歡收藏,存有幾件珍貴古董。爺爺臨終遺訓,非萬不得已不可示人與出手。錢大有兒子最近認識了一個漂亮的姑娘,並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為了促成兒子婚事,東拼西湊,備好了婚宴及彩禮。不料,女方提出結婚必須有新房,否則免談。現實天價房產,令錢家人陷入困局。困惑中,兒子突然提醒老爸:爺爺不是給我們留了幾件傳家寶嗎?於是,兒子拿著爺爺的牌位捧在懷裡興奮地說,關鍵的時候還是爺爺疼我。說罷,便小心把牌位下珍藏的幾件瓷器取開箱除塵,抱到文物公司去變現。對方告知:這件東西是仿品,不值錢。大家頓時傻了眼,娶媳婦因此也成了泡影。孫子回家指著爺爺的牌位:爺爺你為什麼不顯靈,把假變成真的,讓我們錢家香火延續。無知的收藏遇到編撰的傳承故事,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
我國曆史悠久,5000年文化延綿不斷。大中華的文物集數千年文化精髓,成為國外各大博物館爭相展示的藏品。瓷器,中國,china,是非、真假、價值,理應由中國人說了算。而現在,境外的市場卻由外國人定奪,好像中國的瓷器是外國製造。就連景德鎮的做瓷人甚至都要到國外購買,實在令人不解與不安。一件精品文物,除了本身符合年代的特徵外,還需多方面專業知識去認知和傳承,並在傳承中得以發揚光大。此外,專家在介紹文物的時候,應該將什麼是仿,什麼是真,其價值、存世量,都要表達出應有要素及觀點。點評的時候,應讓付了錢的人學到知識。知識與物二者合一,才是傳承的真諦。(陳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