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銅鎏金彌姐訓造楊枝觀音像
唐武德六年((623年)
高17.5釐米寬5.1釐米
桃形頭光,陰線鏨刻火餡紋。觀音著長裙,手持楊枝與淨瓶,立於覆蓮圓座上,圓座下為方形四足座。座上發願文∶"武德六年四月八日,正信佛弟子彌姐訓為亡子熾造觀世音菩薩一區.及為合家大小,普同願造。"
魏晉至隋,在金鋼佛像上鑄造發願文標明紀年展見不鮮,皆為慣例。入唐以後,有發願文者頓減,具紀年發願文者更少,具"武德"銘者尤為罕見。此造像不僅為我們研究唐初金銅佛提供了時代標準,也為我們研究當時提供了資料。
19.銅鎏金楊枝觀音像
唐
高15.3釐米 寬5.3釐米
桃形火焰紋頭光。觀音頭戴三葉冠.系寶繒.繒帶下垂。右手持楊枝,身軀略呈"s"
全座較高.底部為八稜形,跳足立於蓮花上。·柱形、上接圓形束腰臺,與觀音足下之蓮花對接。觀音雕刻精美,是隋至初唐時期流行的樣式之一。
20.銅鑾金楊枝觀音像
唐
高19.3釐米寬6.2釐米
桃形錢空火焰紋頭光。觀音頭戴三葉冠. 上身袒露,胸飾瓔珞。右手持楊枝,身軀略呈"s"形.洗足立於蓮花座上,下為方形座。
21.銅鎏金楊枝觀音像
唐
高13.6釐米寬4.7釐米
桃形火焰紋頭光。觀音頭戴三葉冠,上身袒露.胸飾瓔珞,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楊枝,身軀略呈"s"形。跣足立於蓮花上,原有插合的底座已失。該像鑄造精美,體現了唐代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徵。
22.銅鎏金楊枝觀音像
唐
高11.5釐米寬3.5釐米
桃形火焰紋頭光。觀音頭戴三葉冠,上身袒露,胸飾瓔珞。右手持楊枝,身軀略呈"S"形。跣足立於蓮合上,下為四足方座。此為唐朝較為流行的一種式
23.銅鎏金千手千眼觀音像
五代至未
高38釐米 寬30釐米
觀音頭戴雙層寶冠,系寶繒,繒帶在耳後扎花結後下垂。長方形臉.額開天目,修眉. 雙睛微閉,嘴角略呈笑意,大耳下垂,下飾耳璫。頸有三道弦紋,胸飾瓔珞,上著帔帛,下著長裙, 正中兩手合十,左右各有手臂20只,手心有眼,手中持念珠、寶瓶、盾牌、蓮蕾、寶鏡、法螺、法輪、弓、杵、碗、禪定佛、日、月、印(印文為"大吉")、楊枝、顆索.簡、環、骷媵、摩尼寶珠、寶塔、經篋、經卷等法器。倚坐,合座已失,手臂分鑄.插合而成。
幹手千眼觀音為六觀音之一,其經典來自《幹手乾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等。千手錶示遍護一切眾生,乾眼表示遍照世間萬物、悲意為能救拔他人之苦難、具有無上之法力。其形象至遲到唐朝已經出現,在四川安嶽臥佛院、圓覺洞、千佛寨及重慶大足石刻等唐、五代、兩宋時期佛教造像中,成為常見的題材。較為流行的樣式有兩種∶一是刻貼千手千臂,每隻手中刻繪一隻眼睛;一是正中兩手合十,另外左右各有手若干只,每隻代表一定數目,二者相乘,合數為千。幹手千眼觀音具有慈悲心腸,故深受人們的喜愛。
24.銅鎏金陶善造觀音像
遼太平二年(1022年)
高14.5釐米 寬9.5釐米
觀音頭束髮箍.髮箍正前上方有化佛.濃眉短粗,唇及額下有鬍鬚。結凱跌坐,雙手拇指相對,其餘手指相疊壓。做禪定修行。背後刻有發願文∶"太平二年二月十九日.似弟子隨善為母敬造觀世音象一區,眷屬人口供養
25.銅鑾金觀音像
遼
高13.8釐米寬3.6釐米
觀音頭上正中有化佛。身穿覆肩天衣. 袒胸,下著長裙。雙手相疊於胸前、似託一蓮花、跣足直立,足下為小蓮臺.蓮臺下為方形束腰須彌座。雖然胸部較為扁平。尚沒有完全女性化特徵,但面部表情嫻靜溫婉,慈祥可親,在神態上已經女性化。遼代觀音像以坐姿為主,這種直立的較為少見。
26.銅鎏金觀音像
高13.4釐米寬6釐米
觀音頭戴寶冠,高束髮髻,系寶繒 面龐圓潤豐滿。身披岐帛,胸飾要嬰珞,左舒相坐雙盡仰蓮臺上.左腳踏蓮花。下為圓形束腰座。此像冠式、蓮驅等都是遼代造像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