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古老的漢族彈絃樂器,是我國最早的彈絃樂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先秦便極為盛行,漢代亦流行很廣,南北朝時常用於相和歌伴奏,唐時應用頗多,後世漸少使用。
古瑟形制大體相同,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嶽山,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嶽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早期墓葬出土了一件二十五絃瑟,該瑟弦、柱俱全,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
瑟體用整本所成,下嵌一塊兩端有越、厚約1釐米的底板,並用竹釘釘牢。從首越向上探測,該處面板厚約2釐米。瑟體兩端髹黑漆。瑟面略拱,高寬皆為1釐米的首尾四嶽,橫嵌於兩邊。四嶽的長度分別為40.4(首)、14(外)、11(中)、14(內)釐米。首尾嶽外側各鑽有25個弦孔,孔距不很均勻,約1.5釐米。尾端四枘都是銀質圓首,頂飾渦紋。
路雪攝
該瑟的25根絲絃雖已變質,但都完整地儲存在原來的位置上。25個拱橋式木柱也俱在,並且都保持出土時原位。這是迄今考古發現唯一的上古瑟調絃例項。
弦由四股素絲左旋搓成。25根弦被外、中、內尾嶽分成三組:中間一組7根,弦徑較粗,由1.9毫米遞減至1.2毫米:內、外兩組各9根,弦徑較細,由1.2毫米遞減至0.5或0.6毫米。內外兩柱後弦的尾部,各用一條絳色羅綺帶穿插纏繞起來,將弦一一隔開,再用帶尾包住弦上帶結。
瑟在考古發現的絃樂器中所佔比重最大。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井且絕大部分是出自東周楚墓,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省只有一些零星發現,年代也大多較晚。
記者:路雪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