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各級政府都在號召年輕人返鄉創業,但是從實際情況看,鎩羽而歸的卻佔大多數,能夠掙點錢的很少,或者說僥倖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這不是跟國家政策唱反調嗎?還真不是,這是由現代農業生產特點決定的。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們生活必須品,誰離開糧食也活不了。這就決定從事以糧食為主的大田作物,例如水稻、小麥生產根本賺不到錢,否則,糧價過高,城鄉中低階層收入居民怎麼生活?
既然生產糧食等大田作物掙不到錢,那麼就投資特色種植養殖業吧,特色種植、養殖業以城市中高等收入群體為主要消費物件,已經不是糧食等生活必須品了,而且產品附加值也高,應該可以賺錢吧?
理論上是沒錯的,但是實踐上卻複雜多。例如,有年輕人到農村後,聽說上一年大蔥價錢好,就承包上百畝地種大蔥,想著狠狠地“賺”他一筆。結果呢,僱人幹活、澆水、施肥就要花上十萬元,好容易大蔥長成了,卻又遇到市場疲軟,結果只能匆匆處理掉,返回城裡繼續打工了!
綜合近十多年特色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如果真有年輕人要返鄉創業,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必須要有耐心。之所以稱之為特色產業,必然是技術複雜、產量較低,絕不是誰都能隨隨便便就種植的“大路貨”。我們看到,所有的種養能手都是在實踐中摔打出來的。所以一口氣不能吃個胖子,一開始千萬不能大規模投入,要有耐心,以小規模投入練習技術、熟悉規律,等技術練習差不多了,再逐步加大投入;
必須要適度經營。經營農業也存在著規模效益遞減規律,超過一定規模後,不但種植園、養殖園的管理水平將直線下降,而且僱工成本也大幅提高,直接將導致生產收益大幅降低。因此,種植過程主要依靠家庭主要成員勞動,少部分工序僱人,才會實現投入最少、生長最好,最終實現收益最大化;
必須要有足夠資金。一個人、一塊地、一頭牛的傳統農業時代已經過去,現代農業已經完全是個“燒錢”的產業。例如,設施農業需要建大棚,要租地,要僱工,要使用化肥、農藥,乾旱了要澆水等等,動輒投資二三十萬根本就不算什麼。如果經營畜牧業,投資就更大了,一隻羊就一到兩千元,一頭牛就要上萬元,再加上羊圈、牛圈等設施,以及每天消耗飼料等,幾百萬都是小打小鬧,上千萬才算有點規模。
綜上所述,年輕人返鄉創業,必須牢記這三點,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