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來,全球格局與城市生活被悄然重塑,社群隔離、居家辦公......人們的生活半徑急劇縮減,城市呼吸的速度減慢,被忽視的社群也受到關注。然而,當我們放眼四周,重現的“附近”是否美好?以家為中心步行15分鐘範圍內,生活需求能得到滿足嗎?
要回答這一問題,並非易事。當下的中國,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程序,不同城市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是,新型城鎮化時代到來、城市建設轉向存量挖掘、共同富裕等時代趨勢,都要求我們審慎思考,如何面對城市發展多年未有之變局。
為此,近日貝殼研究院釋出《2021年中國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數》,報告創新性地提出“分鐘城”這一概念,藉助城市生活圈服務可達度、業態豐富度、環境品質度三個指標,對60城“15 分鐘生活圈”的表現進行評估,並重點分析典型城市與社群相關案例。
當下,人口紅利減弱,城市發展邏輯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掘”,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中心”。“分鐘城”概念及成果的推出,可為城市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推動社群因地制宜地進化,探索美好生活趨勢,助力美好居住遠景目標。
“分鐘城”活力指數比拼,南方優於北方
過去四十多年,中國的造城運動高速發展,鋼筋水泥如雨林般崛起。速度與激情背後,宜居性、包容性不足等“大城市病”也相伴而生。遠方無限展開,附近卻被推平,城市商圈普遍存在規劃不盡合理、商業設施總體不足、供需不匹配等痛點。
為重新發現人的存在、重塑人周邊的生活,貝殼研究院提出“分鐘城”概念,即以家為中心,在適合城市的步行時長範圍內,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一切之需,包括家庭、商店、娛樂、教育和醫療等。具體是5分鐘、10分鐘、還是15分鐘城市,可因地制宜。
如果按主流的“15 分鐘城市”標準,圈定2020 年人口在 500 萬以上的60個城市,按權重高低依次衡量其生活圈的服務可達度、業態豐富度、環境品質度,各大城市表現如何?
報告指出,中國多數區域重點城市表現不錯,綜合評分排名前20的城市,除了深圳、廈門、大連、青島四個計劃單列市,其他16個均是直轄市或省會城市。在研究的24個直轄市/省會城市中,上海得分最高。意外的是,廈門比省會城市福州排名靠前,青島比濟南排名靠前。
一線城市中,深圳居於“深上廣北”排名之首,在服務可達度、業態豐富度和環境品質度三方面得分較為均衡,綜合評分最高;而上海、廣州、北京在三個方面,或多或少有丟分之處,北京因城市肌理導致空間割裂,降低了服務業態的可獲得性,排名靠後。
整體來看,南方城市好於北方城市。樣本城市中排名前十的,除了北京,其他均為南方城市;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除了北京、青島和東北四城,其他也均為南方城市。近年來,南方城市建設更新較快、環境品質方面得分較高,服務可達度方面也優於北方。
綜合樣本城市的異同點,報告還將60個城市劃分為四大聚類,分別為均衡發展型城市、服務業態發展型城市、環境品質發展型城市、生活圈活力發展中城市。不同型別城市由於發展階段、居民需求等影響,在三大指標上的優劣表現不盡相同。
觸控未來,“15分鐘城市”是何景象?
為構建便民生活圈、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7月商務部辦公廳等11部門印發《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目標建設一批佈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城市便民生活圈。
在15分鐘城市建設上,上海已進行過諸多探索。貝殼研究院指出,上海中心城區生活圈活力指數較高,黃浦區和靜安區最明顯。從環線角度看,上海社群生活圈活力水平呈現沿“內環-中環-外環”依次遞減的趨勢,內環小區公共服務配套的便利程度較高。
分城區看,以黃浦、靜安、徐匯等為代表的中心城區社群生活圈活力水平較高,崇明、金山、青浦、奉賢等外圍城區仍有待提升。此外,黃浦江如同一條“楚漢分界線”,浦江以西生活圈活力水平超過浦江以東,越靠近黃浦江沿岸社群生活圈活力越強。
再看北京,從226 個商圈的空間分佈密度看,總體上以天安門為中心較均勻地向四周擴散,核心城區的生活圈活力更強,活力指數由此向外遞減。北京生活圈活力的核心,則從天安門向東部偏移,東城區和朝陽區西部表現最優,西城區商圈的活力指數差異最小。
北京商圈“生活圈活力”TOP10 顯示,東大橋、崇文門高居前兩位,排名 3~10 名的商圈分別為燈市口、三里屯、CBD、北工大、東花市、交道口、蘇州橋、團結湖。前十名的商圈中朝陽區佔半數,東城區佔四席,海淀區商圈首位蘇州橋排名第九。
成都作為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分鐘城”的水平呈現由內向外輻射,依次遞減的特徵,高指數商圈集中分佈在錦江、青羊、金牛、武侯及成華等中心成熟區域。同時,生活圈活力指數 TOP10 的商圈均位於二環範圍內,包括鹽市口、太升路、合江亭等。
重回社群,你身處蜂巢還是孤島?
對“分鐘城”的研究,最終要回歸人的本質,讓生活有更多的需求獲得感。因此,報告從城市出發繼續下沉,來到距離人最近的社群,透過測算北京6800個社群生活圈活力指數,總結出超大型社群、城市“蜂巢”、及“孤島”社群三種典型社群。
在北京昌平區,體量龐大的天通苑素有“睡城”之稱,因建築面積與居住人口居於頭部位置,被定義為超大型社群。相關大資料分析顯示,絕大多數迴天通苑地區就業人口的就業半徑在 10 公里以上,工作地點遍佈主城區,對人群的包容性極強。
相較樣本總體,天通苑配套豐富度相對較高,尤其是醫療配套,在數量上具備明顯優勢。同時,作為超大型社群,天通苑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內外部交通擁堵、人員密集、環境嘈雜、居住體驗不好,限於內部缺乏產業支援,帶來職住均衡等問題。
超大社群之外,還有一類小區,租賃情況與小區戶數的比值較高,租賃流動性越大,被報告定義為“城市蜂巢”。以MASTER 領域為例,該小區該社群品質指數約為 74.91,高於 82.8%的樣本社群,居住人群特徵也比較明顯:兩口之家的白領,整體偏年輕化。
與上述兩類不同,城市中還存在一些位置偏僻、商業及交通配套缺乏、業主追求居住品質的社群——“孤島”社群。以北京青青家園為例,這裡西臨東五環,在豐富度及可達度方面表現較低,但是在品質度方面,該社群遠高於樣本社群均值。
實際上,不同社群的獨有氣質,也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切面。隨著共同富裕被列入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有望得到解決。從“分鐘城”建設出發,重視城市存量提質,不僅有利於從源頭上助推經濟轉型,同時也是實現百年目標、走向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