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見證。
正解局原創
一直以來,在東南亞,華商群體可以說是富可敵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泰國華商。
2020年福布斯泰國超級富豪榜中,前4名,都是華裔。
泰國華人首富是正大集團的謝國民家族,總資產超過了300億美元。
他為其母建造的、耗資14億泰銖(現在將近2.8億元人民幣)的私人莊園——富貴黃金屋,奢華豔麗,也是很多泰國電視劇的取景地。
至於泰國其他領域,大大小小的華商富豪更是不計其數。
據統計,華人不過佔泰國人口的15%左右,但卻擁有泰國全國財富的78%。
實際上,在泰國,不像在印尼、馬來西亞,華人不光是經濟上表現不俗,政壇上同樣很耀眼。
22位泰國首相,有著中國血統。
那麼,為什麼華人在泰國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
2020年,泰國總人口6450萬,泰族為主要族群,占人口總數的75%;華人約有1000萬,佔全國人口的15%,是除泰族之外最大的族群。
其中,祖籍潮汕地區的泰國華人800多萬。
泰國華人的比例為何如此之高,又為何大多數都是來自潮汕地區?
這和早期華人來泰國的歷史和背景有關。
泰國古稱暹羅,華人究竟何時來此移民定居,至今沒有明確的記載。
早在明朝時,就有不少廣東和福建的商人不顧“禁海令”,駕船往返於中暹兩國進行易貨貿易。
日久天長,有些中國商人便定居在暹羅,逐漸成為今天泰國華人的先祖。
不過,在泰國華人歷史上,最有名的當屬華裔鄭信,他的故事最為傳奇。
鄭信父親鄭鏞是廣東澄海人,於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娶了當地女子為妻,後生下鄭信,暹羅名為“達信”。
鄭鏞過世後,達信被一位暹羅貴族收養,長大後從政,因封爵為披耶,暹羅人稱其為披耶達信。
1767年4月,隨著緬甸軍入侵,暹羅大城王朝滅亡。達信遂以暹羅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抗緬軍,麾下有不少華人,戰鬥力十分強悍。
達信最終率兵光復大城,遷都吞武裡,並在1767年年底被擁立為王,建立了泰國曆史上著名的吞武裡王朝。
吞武裡王朝鼎盛時期,領土比今天的泰國面積還要大許多 來源:地緣谷
1770年,在消滅了泰國其他割據勢力後,達信徹底統一了全國,繼續開疆擴土,被泰國人譽為“達信大帝”。
期間,達信多次派人出使中國,稱臣納貢。
1782年,達信死於一場宮廷政變。因其在世時愛民、仁德之心,他至今是泰國人心目中五位偉大的“大帝”之一。
也是在吞武裡王朝時期,出現了中國東南沿海貧民大量移居泰國的浪潮,尤其是來自潮汕地區的移民被尊稱為“皇族華人”。
因為達信的影響力以及當初華人抗擊入侵時的歷史,華人在泰國得到了許多特權,不僅經商無阻,許多官府的要職也是由華人所擔任。
華人的地位也不僅僅是沾了達信的光,那時的泰國生產力低下,教育文化程度更低,而來自中國的華人,普遍在教育文化和經商意識等方面強過本地人。
泰國早期教育和經濟都較為落後,具有經商意識的華人到來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此期間,華商逐漸在泰國嶄露頭角,生產和加工各類貿易蓬勃興起,促進了泰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華商真正崛起是到了近代,逐漸從商人資本轉變成為商業資本,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1855年,英國殖民者透過簽署《鮑林條約》,泰國被迫對外開放,幾乎是被逼著融入到世界貿易體系。
當時,泰國還在實行嚴格的“薩克迪納”制,那是一種根據社會成員佔有土地的級別來判定社會地位的封建等級制度。
“薩克迪納”制是泰國的封建制度,根據佔有土地的級別來判定其社會地位
這種制度,使得底層的泰國人沒有資格,也不懂得如何進行商業貿易,只能由經驗豐富、產業實力更雄厚的華商來充當國王的“白手套”,扮演起泰王的包稅商、歐商的買辦、港口商和米商等角色。
20世紀初,泰國王室透過華商管理的包稅制對燕窩、紅木、糖、海鮮等主要貿易產品徵收賦稅以及鴉片、賭博等高稅收業務。
外媒曾報道泰國王室總資產達到430億美元(現在摺合人民幣2770億元),遠超其他國家王室。這其中,作為泰王“白手套”的華商功不可沒。
比如,許泗漳的拉廊家族算是泰王“白手套”的典型。
祖籍福建漳州的許泗漳年輕時來到泰國拉廊,隨後一直從事港口貿易,他在泰王拉瑪三世授意下,承包當地錫礦開採,後來被直接任命為稅務官,全權負責礦產貿易。
由於許泗漳對當地經濟和泰國財政的貢獻,他去世後,泰王將“拉廊”作為貴族姓氏賜予他的子孫,許氏也成為泰國貴族的一員。
華商在充當洋商買辦時,不僅攢下了第一桶金,還有機會興建屬於自己的工廠和企業,掌控了泰國大米、製糖、運輸、紡織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
在泰國規模最大的幾家華人企業,如隍利、廖榮興、光興利、老長髮機器碾米廠、金財合、許和發貿易集團以及順福成銀莊等,都是這個時期興起的。
早期創業的華商不僅獲得了財富,還因為促進了泰國經濟飛速發展,讓政治地位也得到了鞏固。
泰國首家蒸汽碾米廠是華人買辦高楚香於1920年創立,年產量佔據泰國大米加工產量的13%,並出口到歐洲。
因為對泰國大米加工的巨大貢獻,其子高暉石被泰王封為子爵,家族世襲爵位。
1932年,泰國成為立憲君主制國家,經過多年積累又飽受信任的華商資本可與在泰國的歐洲資本相匹敵,成為泰王坐穩王位的堅強後盾。
二戰後,泰國華商不僅在各個產業領域出類拔萃,在金融領域更是無人可及。
在泰國金融界,逐漸形成了以盤谷銀行的陳弼臣、泰華農民銀行的伍班超、大城銀行的李木川、京華銀行的鄭午樓等四大金融集團為中心的11家華資銀行,其分支機構超過了1000家,幾乎把握了泰國的經濟命脈。
盤谷銀行在1984年的總資產就達到83億美元,這一年的泰國GDP也才400億美元,可想而知泰國華商的資本有多雄厚。
正因如此,眼看泰國的華商經濟實力越來越雄厚,甚至還逐漸滲透到泰國政壇,泰國國內掀起一股排華的潮流。
雖然信奉佛教的泰國排華行動並不像其他國家那麼血腥和暴力,可還是令泰國華人心生恐懼,他們紛紛放棄原來的中國拼音姓氏,改用有相同意思的泰語文字來作為他們的新姓氏,成為泰國華人歷史中著名的“改姓名運動”。
泰國華商經過一段時間的低谷期,他們刻意隱藏自己的華裔身份,以求平安。
進入90年代,隨著泰國經濟持續發展,華商再次起到關鍵作用。
泰國國內不再那麼恐懼華商的實力,並開始將華人當成泰國的不同族群進行對待和融合。
觀念轉變的背後,其實是華商不斷努力融合進泰國社會的結果。
泰國華商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除了早年資本積累的原因,還有一點是透過與泰國王室聯姻取得了政治地位的穩固。
比如拉瑪王朝早期,拉瑪一世之父娶的是位華人富商之女;拉瑪一世的姐姐則嫁給了一名華人富商,生下雯羅公主。
再比,如中國人都很熟悉的詩琳通公主,她是上一任泰王普密蓬的次女,也是現任國王瑪哈的親妹妹。而她祖母詩納卡琳王太后就是廣東潮汕人。
親上加親的關係,不僅讓泰國王室放心地將財稅業務交給華人,也使華人的政治地位更加穩固。
至於民間,泰國華商選擇與有權勢的泰族人聯姻的故事,就更是數不勝數,華人也因此完全同化進了泰國社會。
除了婚姻,泰國華商還透過向各政黨提供經費及邀請政要成為企業管理顧問等形式籠絡人心,保障自己的權益。
由於多年的移民和通婚,泰國華裔中有不少人早就進入到政壇,成為政府高官。
就連泰國曆屆總理中都有22位是華裔,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泰國首位美女總理英拉。
她和哥哥他信祖籍廣東梅州。在任期間,兄妹還曾一起回梅州探親、祭祖。
客觀上說,現在的泰國華商在身份認同上還是以泰國人自居。
現在的泰國華商都已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華人後裔,無論生活習慣還是文化意識,都帶著濃厚的泰國背景。
可不管怎麼同化和改名,泰國華商並沒有忘本。
在中泰友好、經貿合作等領域,他們都做出了卓越貢獻。
這不得不再次提到正大集團的謝國民先生,他曾三次作為僑胞代表受邀到天安門參加觀禮活動,而央媒報道時,給他的評述是“德高望重、聲譽卓越”八個字。
這背後,不僅僅是正大集團在華投資已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是投資專案最多、投資額最大的外國公司之一。
而且更關鍵的一點,正大集團手上先後攥著深圳、珠海、汕頭“001號”的外商營業執照,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對華投資的外資企業。
1990年,鄧小平接見了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誇讚他們兄弟名字起得好
謝國民有兄弟四人,父親謝易初給四個兒子分別起名“正民、大民、中民和國民”,名字中間的字連起來就是“正大中國”,意思是讓中國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壯大。
即使在1997年遭遇亞洲金融風暴,正大集團寧願關閉泰國的超市及海外的很多業務,也要保證在華投資不受任何影響。
類似在華投資的華商還有紅牛的嚴彬、中央洋行的鄭有英、華爾街金融的李光隆等企業家,紛紛以資金和技術等形式參與到中國的經濟建設之中。
客觀上說,泰國華商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不僅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伴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政策,中國轉身成為在泰投資最多的國家。
2019年,中國以203個新批投資專案、共計2600億泰銖(現在約合79.3億美元)的投資額,超越日本,成為泰國第一大外商投資國。
不僅如此,近在咫尺的泰國也吸引了無數國人前去旅遊。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新馬泰”旅遊,到2019年,中國赴泰國遊客人數已達到兩億多人次,為泰國帶去數萬億泰銖的收入。
即便是疫情中的2020年,中國遊客依舊是去泰國旅遊遊客數量最多的,達到1249910人。
泰國和中國有著悠久的友好歷史,泰國華商更是與中國有著天然的血緣紐帶和親近感。
中泰兩國的友好往來,離不開無數泰國華商從中穿針引線,更離不開泰國華商那顆深埋心底的赤子之心。
其實,無論身在何處,中華民族在全世界開枝散葉、生生不息,都是值得我們驕傲、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