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晨
“農產品加工業橫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領域,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溝通城鄉,亦工亦農,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力量。”近日,國家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江蘇省南京市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說,目前,農產品加工產業在科技方面還存在很多短板,為了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在生產上形成有效的溝通,減少低水平的重複建設,他們想透過成立聯盟的形式來解決上述問題。
聯盟是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導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牽頭籌建,300多家國內優勢資源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創盟。該聯盟的成立標誌著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與科學家有了一個共同的組織機構。
農產品加工業面臨諸多短板
資料顯示,農產品加工業是最大的製造業,是鄉村全面振興重要抓手。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2萬億元,同比增長1.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接近2.4:1。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63%,高於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9.2%的水平。
隨著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影響。科技如何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企業如何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從而健康發展,都是農產品加工產業面臨的問題。
首先,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質量仍然不高。多數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工藝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產品供給仍以大路貨為主,優質綠色農產品佔比較低,加工流通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缺乏小眾類、精準化、中高階產品和服務,品牌溢價有限。
其次,農產品加工業鏈條相對較短。總體上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產值規模明顯偏小、產業體系不健全。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
此外,“當前農產品在儲運環節的浪費情況比較嚴重”。王鳳忠介紹,在儲運環節,糧油、畜禽產品的損失率均為8%,果蔬的損失率達到20%。“我們利用土地、陽光、水這些資源生產出了大量農產品,卻不能很好地儲存,造成巨大損失。這是未來加工科技界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從農產品的品質來看,消費者已經不滿足於僅僅瞭解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加工品質、食品品質、安全品質、商品品質等;在食品智慧製造領域,如何把加工工藝數字化、食品數字化和人的需求數字化打通,幫助農業走出低端和弱勢;如何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裝備研發水平;如何為每一個單獨的個體提供精準營養……這些都是科技界應當關注的問題。
構建“三鏈”融合
農產品加工業是最大的民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
然而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融合度相對較低。如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王鳳忠認為,要延伸產業鏈、融合創新鏈、提升價值鏈,依靠科技在全產業鏈中構建創新鏈。
在第一產業中聚焦“三品一標”,實現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在第二產業中,聚焦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實現產地初加工讓利於民,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綜合利用提升價值鏈;在第三產業中,聚焦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化物流網路,構建網路式服務體系,打造農旅融合新業態。
顯然,要實現上述目標,科學家和企業家、政府要協同合作。因此,聯盟由加工所牽頭籌建,益海嘉裡集團、中國融通農業發展集團、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等,和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300多家國內優勢資源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建立。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長周文彬在會上說,問題導向是聯盟執行的出發點,機制創新是聯盟的靈魂,服務產業是聯盟的最終目標。他希望聯盟能開展聯合攻關,研發產出一系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設施裝備和改良工藝,做強我國農產品加工品牌,構築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將聯盟不斷髮展壯大,爭做加工產業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加工產業鏈升級的組織者和加工產業振興的踐行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發政希望聯盟能夠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資源克難事”的優勢,高效合理配置創新資源,聯合開展戰略研究、技術研發、裝備研製、中試熟化、示範推廣、標準制定修訂、市場銷售、品牌建設等創新工作,努力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全方位服務政府決策、企業發展和工人農民增收,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