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柳堂圖》 元 趙孟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萬柳堂圖》相傳為元代知名大畫家趙孟頫所做,講的就是元代京城知名宅邸萬柳堂。雖然該園林到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但是當年該園子的影響力可用“聲名顯赫”來形容,直到清朝還有名流模仿萬柳堂。
現在就讓我們進到這幅畫中,看看它的獨特魅力。
“
萬柳堂的背景
萬柳堂能夠成為京城知名大宅,首先就是他的園主可是元朝重臣廉希憲。元代的社會等級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而廉希憲就是色目人,出身高貴,但他學問精湛,漢化程度極深,時人尊稱他為“廉孟子”,造園也是當時社會名流熱衷做的事情,其別業萬柳堂也堪稱元大都第一私家名園。
歷史上對萬柳堂的位置眾說紛紜,根據歷史學家對相關詩文的研究確定,萬柳堂就在今北京玉淵潭西北側的西釣魚臺附近。而在東釣魚臺原址上建成的釣魚臺國賓館就將15處別墅的其中一棟命名為“萬柳堂”,用來接待各國首腦。
“
畫中故事——一次高階文人聚會
畫中高階聚會是如此有田園郊野風格和詩意的環境中舉辦
“雅集”是流行在中國古代文人圈裡的聚會、交友的主要方式,距今已經有1700年的歷史,而雅集的舉辦地常常選擇在自然環境或優美的園林裡。
這幅畫就記錄了廉希憲舉辦的一次雅集活動:某日,廉希憲請了趙孟頫與盧摯來做客,同時還邀請了當時一線女藝人“解語花”來助興。只見主賓3人悠閒自得地坐在廳堂的中心(畫中心的建築中)聽著解語花持蓮清唱。正在這時,一位賓客已騎馬來到園門口,喚僕人正在叩門,而園內忙碌的家僕也應聲而來。
這個場景被參加聚會的趙孟頫定格在這幅畫裡。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生活中的聚會是在這樣接天的柳樹林伴隨著鳥叫蟬鳴的環境中舉行。在敞開的廳堂前,賓客伴著如畫如詩的美景,享受著恣意山林的生活。這也是歷代文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山林”之心,就算“鐘鼎”之路壓力再大,回到家中也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林,肆意地放鬆與療愈,這也是為什麼萬柳堂精神影響後世的原因。
“
元代“奉旨成名”的柳
畫中的柳為何能成為主角?
元大都建城之初,水網縱橫,低窪溼地眾多。為了滿足城市快速綠化需求,元代至元九年(1272 年)二月頒佈《道路栽植榆柳槐樹》詔書中要求各州縣官員在京城等道路、河渠周邊、傳送信件的沿線及店鋪附近栽種榆、柳、槐樹,並且監督看護,保證樹木成活率。
柳樹作為臨水植物,優勢明顯。而作為朝廷重臣的廉希憲自然也就成為了政策的推行者,柳樹作為北京的鄉土樹種也就成為見證京城因地制宜進行風景化建設的早期使者。
“
一種樹撐起“京城第一私宅”之名
不同於常規文人園林中的松竹梅,之所以萬柳堂能上排行榜第一,園中的幾百株柳成為了最大的亮點。
除了元代政府出政策進行官方帶貨外,柳在文人圈裡也一直是明星。柳樹的文化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詩經裡就出現了柳樹的描述。它易繁殖、生長迅速、生命力強,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栽植歷史。因柳同“留”,因而也是古人以柳贈友,表達依依惜別之情,珍惜友情之意。
柳樹也是北方園林、尤其水邊的重要主題樹種。頤和園諧趣園知魚旁的旱柳,體態婀娜,搖曳生姿,既處理了橋與岸的尖角關係又充滿了詩情畫意。
頤和園諧趣園知魚橋前搖曳多姿的旱柳 作者攝
在此畫中的園林卻只用柳這一種植物來體現強烈的主題。
圖中柳樹從樹形看,像是旱柳。枝條不下垂,而是略微直立,更有空氣質感,風吹來既有風骨又婀娜。當上百株柳在一起的時候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北方田園風。所以有特色的園林不見得一定要多樣化搭配才算成功,大道至簡也一樣高雅寧靜。
雖然園子已不再,我們感受不到上百株旱柳在一起的壯美,但是我們也可以從玉淵潭公園現在的景點“萬柳堂”來一窺究竟。
玉淵潭萬柳堂原址 圖片來自網路
如今在北京的各大公園內,旱柳與垂柳仍然是經典樹種。在北京玉淵潭公園能看到這兩類柳樹,因為身姿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意境。
旱柳的遒勁與垂柳的優雅輕垂順 作者攝
迎風招展、婀娜多姿的旱柳 作者攝
規整細膩、歸家感強烈的饅頭柳 作者攝
“
造園也在體現品德
植物在古人的心中都是以物託志、景面文心的。萬柳堂園主也是同樣將情與德寄託於園中一切景物:蓮-出淤泥而不染;柳-堅忍不拔與頑強的生命力、輕盈婀娜又富有詩意的身姿;水之包容大氣等都是園主的道德觀的體現同時也是評判君子的標準。萬柳堂雖亡,但文化思想影響至今。
當植物上升為文化,詩意也就自然而然體現出來,沒有過多人工修剪與堆砌,中國文人的園林便是這樣簡單,素雅、安靜、禪意。因此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造園總是具有很強的詩意與意境,這也是我們在此文化沃土的滋潤中,才能讀懂中國園林玄妙之處的原因吧。
欲要設計,先要心中有詩意。
參考文獻
1. 石錚,靳濤,張龍,趙孟頫《萬柳堂圖》中的園林、雅集活動及其影響,景觀設計,2020.2
2. 李穎,萬柳堂及其影響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建築學院,2017.9
3. (日)細井徇繪,萬物有靈:《詩經》裡的草木鳥獸魚蟲,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12
編輯、校對:魏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