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魷魚遊戲》成為現象級爆火大片之後,觀眾不得不將目光投向網飛和韓國影視行業合作的諸多影視劇作品中,驚覺這兩年,類似的出圈爆款出現並不是誤打誤撞才摸索出的孤例。
《王國》、《機智醫生生活》、《梨泰院class》等,都是高分高曝光率的神劇,在海內外都獲得一定的知名度,而最近的一部韓劇《我的名字》,也延續了這種風向,獲得關注。
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
《我的名字》作為一部以大女主為主要線索的復仇爽劇,層層反轉帶來的黑幫無間道故事,讓以動作打鬥為噱頭的劇作也有一定的劇情看點。
電視劇開始就以超快速地展開了背景——女主尹智友的父親是販毒集團的頭子,被警察全城通緝,整個人都消失良久,因為此事,女主被網暴至不得不退學以求自保。在生日當天,收到父親電話的她終於爆發,把積壓的不滿和怒火全部發洩出來,怒砸手機。
儘管父親是毒販,從法律層面來說十惡不赦的罪人,但在親情方面,他仍然掛念女兒的安危和心情,不惜以身試險,冒著暴露自己位置的危險回家,想要跟女兒和解。而等候在家門口的仇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在門口將其射殺,一牆之隔,尹智友從貓眼裡見證了至親的死亡,曾經的怒氣和埋怨煙消雲散,滿心只剩下查出真兇的渴望以及為父親復仇的怒火。
復仇的源頭已有,後續就是不斷為這把火焰澆上汽油,被街頭混混欺騙、捱揍、差點被迷姦的經歷都在讓復仇的怒火越燒越旺,尹智友去找父親曾經的摯友幫忙復仇,加入了地下販毒黑幫,也從一個弱小的女孩長成頑強也心狠手辣的打手。
為了獲取更多的內幕,她改換身份潛入警察局內部,成為緝毒科的警員,也逐漸揭開隱藏的巨大秘密,父親的身份和故事被描摹出一個大概的樣貌,而這與她曾經設想的天差地別。當然,隨著真相日益暴露,尹智友也面臨著更大的危險,關於她的臥底身份,也關於她的復仇目的。
動作戲的極致體驗,把爽劇貫穿到底
說到底,在八集50分鐘左右的劇集體量中能講清楚一場復仇的起承轉合並不容易,但《我的名字》做得不錯,總是在高潮處留下懸念再娓娓道來地將事件逐一剖開分析給觀眾,幾乎不需要燒腦,只用跟著劇情走下來就會恍然大悟。
透過高密度轉場剪輯推動劇情程序,完美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沉浸式體驗,雖然熟知電視劇套路的觀眾很容易猜測到部分反轉和最終的結局,但不妨礙我們依舊想看尹智友如何完成復仇戲碼的好奇心,就像《魷魚遊戲》的套路,反派角色不難猜測,但劇情總能調動起觀眾的胃口,也是一門學問。
除開劇情的有趣,《我的名字》最吸引人的要數其動作戲的真實、乾淨、利落,看完一集都有種自己上了一課拳擊散打的爽快感,尹智友作為承擔大部分近身打戲的人物,可以看出演員為了將角色特點發揮到極致而作出的努力。
從一開始的打沙袋練拳擊到成為警察後執行任務,尹智友身體內積蓄了越發多的力量和速度,沉悶的、切實打在軀體上的響聲和穩穩的動作,無論是出拳還是出腿都快速到令人眼花繚亂,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她肢體肌肉具備的力量美感,隱藏在美貌之下眼神中的狠勁兒。
這種充滿力道的擔當和責任讓她完全不輸於劇中的任何一位男性角色,也沒有刻意突出其外貌帶來的所謂“待解救”紅利,將其塑造為最簡單的、最直白的身份——動作戲的主人公,拍出了最不花瓶、最“平等”的大女主,尹智友的思考和行動動機從來不是“我是女孩,我需要被保護”,而是“我是來複仇的,我需要更強”。
完整的產業鏈,為何爆款頻出?
在講了很多這部劇的優點之後,還是要回到更深層次的話題,為什麼曾經被我們詬病為狗血鼻祖的韓劇頻繁出現爆款,而國產劇則幾乎維持著低迷的狀態久久沒有翻身的意思呢?
包括以網飛為代表的流媒體影片在全球範圍內都大量獲利、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國內以愛奇藝、騰訊影片、優酷為主的影片平臺卻還在年年虧損的現狀,不得不引起一些關於網劇拍攝模式的反思。
我們曾經拿東亞和西方的價值觀不同來為我們拍攝的劇集無法走出去進行辯護,但是當日劇和韓劇都開始走入國際市場並且獲得全球影響力的時代到來,這個理由似乎顯得很沒有說服力。
網飛在東亞的投資大體上都遵從進行金錢投入且不限制拍攝形式拍攝內容的模式,給了導演極大的自由度,演員也樂於參與到這樣的合作模式之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老戲骨”、國民知名度極高的大明星加入網飛影視劇,貢獻出精彩表演。
國內則更加沉湎於在固定套路的影視劇母題中,比如傳統的古裝劇、職場劇,現在已經開始開發到耽美劇遍地甚至湧現“電競主題劇”的場面,內容繁多而複雜,但在觀感上並沒有任何進步,低分遍地開花。
而綜藝等則是抄襲重災區,幾乎每個流媒體平臺推出的獨家綜藝都有那麼一點抄襲的意思在,包括衛視在內的廣電體系也沒有能夠做得更好,很少能推出獨立的、高質量的作品。
從人口比例和影視劇行業的規模來說,中國無疑應該擁有更多的創造力和生機,但事實上,“好看的”國產劇卻總面臨著這樣那樣“不可言說”的遭遇——刪減、改檔、結尾重寫,經過這幾道程式的大刀闊斧,原本發揮空間就很小的編劇更是如履薄冰,只能在無聊敷衍的路上越走越遠。
也不是沒有成功的案例,曾經引爆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的迷霧劇場系列懸疑劇就是很不錯的工業化劇集,卻在播出幾部之後莫名其妙地沉默下去,直到最近才再次出山,可惜,熱度已經過去,疲態盡顯。
在電視劇成為文化輸出利器、影視劇產業國家化大趨勢已經無法避免的當下,自給自足於超前點播帶來的金錢收益和粉絲流量帶來的虛假播放量無疑是令人遺憾的,想要回歸到正常理性的、充滿活力和自主性的行業狀態或許需要仍然需要一段時間,但看著隔壁韓劇一部部爆款打入曾經被視為銅牆鐵壁的歐美市場,我們也應該從中獲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