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崔興毅
1931年的10月,一支隊伍來到江西興國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在敲、打、砸、錘的過程中,誕生了我黨我軍第一個兵工廠,人民軍工事業由此起步。
2021年10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再迎新訪客。
從土槍土炮到航母飛船,90年千錘萬鑿,人民軍工已形成涵蓋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電子六大行業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鑄劍止戈,大國底氣由此而來。
前仆後繼的軍工戰士,為中國人民站起來立下卓越功勳
19世紀40年代,古老的中國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中國命運從此進入前所未有的悲慘境地。面對侵略,武器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國家蒙辱、人民蒙難,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
沒有強大的人民軍隊和制敵裝備,就沒有國家和人民的一切。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革命需要武裝,戰爭需要兵器。
1931年,靜謐的江西官田村,從幕後走向臺前。官田兵工廠制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中央兵工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企業組織,是中國工農紅軍武裝集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民軍工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聽黨指揮跟黨走的血脈基因。一擔擔原料變成一批批槍彈,為支援紅軍贏得反圍剿鬥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35年年末,中央軍委於瓦窯堡成立中央軍委總供給部兵工廠,後遷至吳起鎮、延安柳樹店與安塞縣茶坊鎮,這就是曾經以劉貴福、孫雲龍等工人制造出了新步槍而聞名的茶坊兵工廠。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面對武器裝備全面佔優的日寇,人民軍隊迫切需要更好的槍械、更多的彈藥。毛澤東指出:“過去抗戰部分失敗,我們的國防工業不如敵人也是一個原因,將來要最後戰勝敵人,一定要發展國防工業。”
巍巍太行,坐落著八路軍規模最大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這裡誕生了我軍第一支制式化步槍——“八一式馬步槍”,它比普通步槍更短、更輕,有效射擊範圍達200米。毛澤東曾親手拿起來拉動槍栓,瞄了瞄準,高興地說:“我們自己也能造槍了!這個槍使用方便、造得好!很漂亮啊!要創造條件多生產,支援前線。”
以黃崖洞兵工廠為代表,大江南北,一大批黨領導的軍工事業,在抗戰中生產了大量武器、彈藥。為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抗日戰爭、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參觀當時的兵工廠,他在《西行漫記》這樣描述:“他們是意識到他們是在為自己和中國做工,而且他們說他們是革命者!”
的確,人民軍工90年櫛風沐雨,離不開無數革命者的前仆後繼。
吳運鐸,一生多次負傷,經歷過20餘次手術,身上遍佈100多處傷痕,體內留有幾十塊彈片,腿上的關節長期被石膏繃帶固定,已經硬化,走起路來都是直的……但他憑藉頑強毅力,始終堅持戰鬥在生產科研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的國慶晚宴上,周恩來握著吳運鐸的手說:“你就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赤膽忠心的軍工人,在炮火硝煙中開足馬力,夜以繼日為人民軍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火供應,為中國人民站起來立下卓越功勳。
大漠戈壁上的擎天雲團,是中國人用志氣攥成的鐵拳
開國大典上,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軍將士雄壯威武地透過天安門,卻無法迴避武器裝備的落後。
參加檢閱的17架飛機,幾乎是當時中國全部可以飛行的飛機。為了飛出氣勢,周恩來說:“你們戰鬥機速度快,可以飛兩遍。”
開國大典後不久,首任海軍司令蕭勁光視察防務,因為缺少艦艇,只能乘坐漁船。
國無防不安。
1953年,南京郊外的一處僻靜山村,幾十個年輕人緊盯眼前的儀器。當第一縷電波聲緩緩響起,新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部雷達“314甲中程警戒雷達”,終於探測到80千米之外的空中訊號,我們有了自己的“千里眼”。
國營112廠,中國的航空工業從這裡起步。從修理蘇式戰鬥機的零部件開始,到修理機身、機翼等大型結構,中國的航空工業人在短時間內掌握了飛機制造技術。1956年,中國試製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終於製造成功。當年國慶閱兵式上,毛澤東高興地對身邊的友人說:“我們自己製造的飛機飛過去了。”
正在新中國建設熱火朝天之時,核戰爭的陰雲卻悄然籠罩神州大地。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到了原子彈。他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大漠戈壁上的擎天雲團,像是中國人用創新和志氣攥成的拳頭!
不到三年,沙漠深處的蘑菇雲再次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
誕生於艱難困厄之中的“兩彈一星”精神,背後是軍工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回想當年,“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這樣說。二十八載隱姓埋名,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於氏構型”,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從科學巨匠到普通工人,10多萬軍工人和參試部隊告別親友,走進祖國西部的神秘禁區。他們當中90%的人不到35歲。有人一紙調令便闊別家人二十載;有人放棄優厚前程紮根西北大漠,有人頂著核輻射進行試驗,有人用生命守護絕密科研資料……
不僅中國導彈、核彈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我國的技術能力也從陸地擴充套件到太空。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如同一顆巨大而又明亮的流星,劃破西北戈壁灘上的沉默天空,我們掌握了人造衛星的尖端技術。
2020年4月,“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週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當年,你們發憤圖強、埋頭苦幹,創造了令全國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人民軍工立定東方,軍工人的功勳熠熠生輝。“歷史證明,重點突出尖端技術的發展,是一項很有遠見、很有膽略的戰略決策,對於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國防科工局局長張克儉擲地有聲。
上九天、下五洋、護人民,軍工人始終心懷“國之大者”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正在中國空間站的3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從浩瀚太空送來祝福:“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生日快樂!”
從紅船到飛船,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017年7月31日,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中國自主研製首款大型運輸機運20翱翔藍天,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它的誕生凝聚著大國智慧,承載了大國重託。
研製中國人自己的大型運輸機,需要集行業之智,舉全國之力。航空工業六大主機廠,約兩百多家企業、上千家零部件供應商,一道匯成十幾萬研發大軍。參研單位之多,系統之複雜,跨越區域之遠,參研人數之多,開創了中國航空發展史上的第一。
一飛沖天遠遠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由中國自行研發,設計建造的隱身戰鬥機殲-20、戰術通用直升機直-20相繼列裝部隊。
從天空,到太空,一切都是為了祖國飛得更高。
日前閉幕的中國航展上,展出了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的“土特產”月壤。這份來自38萬千米外的禮物,源自一個17年前的決定。
2004年,國家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並命名為“嫦娥工程”。一個航天系統工程就此開始。據統計,中國探月工程直接和間接參加單位近2000家,科研人員多達數萬人。在中國探月三期工程總設計師胡浩看來:“正是在新型舉國體制的保障下,嫦娥工程這樣週期長、風險大、難度高的戰略性科學工程才能順利實施,最終結出累累碩果。”
不論是遙不可及的九天,還是深不可測的五洋。軍工人始終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拓展尖端科技的探索版圖。
2021年10月5日,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首次實現常規科考應用。此次下潛期間,“奮鬥者”號開展了利用測深側掃裝置進行目標搜尋及地形探測,採集深淵海底沉積物、岩石和生物樣本等作業任務,這意味著它已正式投入科考應用。
2020年,“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網友刷屏:“不愧是祖國!”
和平年代,面臨非常時期和特殊任務,人民軍工篤行“人民至上”,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
“核輻照”滅菌技術,利用高能射線對衛生防護用品進行快速消殺,將消殺時間由原來的7到14天縮短至1天;
針對醫用護目鏡起霧的問題,軍工科研人員用7天時間研製了一款3D列印的醫用護目鏡,使用特殊的鍍層技術,解決了鏡片起霧困擾……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始料未及。軍工企業承擔起抗疫物資生產的重任,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緊缺又優質的防疫物資,為抗疫之戰作出軍工貢獻。
“近百年來,人民軍工之所以浴火重生、鳳凰涅槃、苦難輝煌,根本上講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秉承‘把一切獻給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初心使命紅色基因的結果。”張克儉指出,人民軍工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中國革命的程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相連,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
九十年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人民軍工用大國重器支撐大國崛起,用民族擔當挺起民族脊樑,一代代軍工人用全部的生命與激情,照亮了永不受人欺辱的強國夢想!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9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