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第一次汴梁保衛戰,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場勝利,大宋愛國軍民英勇抗戰,迫使金軍退兵。實際上,哪來的勝利?不過是宋廷用割地賠款的方式,讓金軍撤軍而已。
雖然用這種方式換取和平有些丟人,但事已至此,再糾結也沒啥意思了,大家目前需要思考的是: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呢?
在當時,宋廷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鞏固河北地區(黃河以北地區),只要河北地區鞏固了,金軍再想深入中原,肯定得有所顧忌。
從理論來講,派軍隊到河北地區與金軍開戰,地理位置也相對優越。
這種地方山地縱橫,會讓金軍的騎兵優勢,難以發揮出最佳狀態,而且這種地方遠離北宋都城汴梁,宋廷在進行軍事行動時,顧忌會比較少。
但這種戰略的危險在於,它有可能會被金軍圍點打援。金軍只需包圍河北幾個軍事重鎮,然後就坐等宋廷援軍前來送死,這仗還怎麼打呢?
宋軍的戰鬥力已經令人無法直視了,在前面的一系列戰爭中一敗再敗,都敗出了國際水平。讓這種軍隊主動出擊救援河北,恐怕只會讓金軍吃幹抹淨。
更主要的是,如果選擇上策,首先牽涉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那就是在第一次汴梁保衛戰時,為了讓金國撤軍,宋廷已經把河北三鎮割給了金國,現在再派軍隊到河北戰場,這不是公然毀約嗎?
所以,在金軍撤走之後不久,宋廷就圍繞著“是否應該毀約”一事,展開了激烈爭論。
主戰派認為,這種城下之盟說撕就撕,有什麼好爭論的?而且,我大宋如果沒有了幽雲十六州,就只能任由金國欺負,現在再把河北三鎮也割讓給他們,那我們大宋以後就是砧板上的肉,人家想怎麼切就怎麼切。
主和派認為,金軍太厲害了,我們和人家剛剛簽約,如果立刻毀約,他們就能名正言順地捲土重來,到那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呢?
大家想想,金軍這次為什麼會南下,不就是因為,我們在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上不斷違約嗎?剛被人家收拾了一頓,如果再不長點記性,那不是“記吃不記打”嗎?
雖然說,狼只要想吃羊,就總能找到理由。可問題是,我們也不能一再給敵人這種口實啊!
主戰派與主和派談不到一起,上策就無法施展,那麼就看看中策吧。
中策認為,既然河北地區已經拿不回來了,我們不如收縮防線,好好鞏固黃河防線和中原戰場,只有如此,在面對金軍可能到來的下一輪進攻時,才有可能取得勝利。退一步說,只要做好這件事,哪怕我們再玩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也有了足夠的資本。
從理性角度分析,這種選擇是可行的。因為宋軍實在太差,打進攻肯定沒戲,不如接受事實、搞好防禦工作。
如果中策也不行,我們還有下策。
下策認為,空間換時間這個戰略非常偉大,我們應該堅決貫徹,必要時可以放棄汴梁,前往長安、襄陽、南京或杭州,選一個新都城。
在做出這個選擇之後,我們要統一口徑,告訴民眾:雖然我們肯定能打敗金軍,但透過之前的一系列戰爭,大家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目前的金軍太強,我們不能速勝,大家必須得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和戰略準備。
在我看來,上策是不靠譜的,而中策和下策都還不錯,可是從感性的角度來看,中策和下策都是難以被接受的。
不戰放棄整個河北地區,甚至是因為害怕敵人進攻,就遷都到幾百裡、上千裡之外的地方去。這種戰略一旦得以實施,後果會怎樣?大家隨便想想都知道,反對聲必然鋪天蓋地。
而且,中策和下策之所以還不錯,只因為這是一種近乎於棋手的選擇,只考慮整體的戰略利益,而不考慮具體地區的利益。
以空間換時間,甚至是焦土戰略,說起來就是一句話,可在實際操作中,卻是充滿了血和淚。因為,當朝廷這樣做的時候,就等於是計劃犧牲許多人的利益乃至性命了。
大家想想,朝廷軍隊撤走之後,金軍來了,當地老百姓應該怎麼辦呢?
如果與金軍合作,等朝廷軍隊回來之後,就有可能以清理漢奸的名義,把這部分百姓全部清理掉;可如果不與金軍合作,金國人肯定當時就會高呼,你們阻礙金國反抗腐朽大宋的正義事業,然後當場把他們弄死。
如果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你說老百姓應該怎麼辦呢?他們怎麼做都是錯的。
更主要的是,在朝廷軍隊撤退之前,為了防止金軍佔據並搶奪當地資源,自然會想辦法將這片土地上的財物全部帶走,如果帶不走就想辦法燒掉。
基於決策者的角度,這種戰略就是一行冰冷的字句,可對於當地老百姓而言,如果這裡變成了焦土,他們又該怎麼活呢?
在這種背景下,大宋帝國只能選擇上策,就是不斷地派主力部隊北上救援河北軍事重鎮。結果呢?讓金軍接連打敗,最後直接被打殘。
在北宋末年,大宋最富盛名的統帥是西北的種氏兄弟(《水滸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姚氏父子(姚古、姚平仲)。
在第一次汴梁保衛戰時,姚平仲率軍偷襲金營,被打得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在救援太原的戰役中戰死。
師中身被四創,力疾鬥死。師中老成持重,為時名將。既死,諸軍無不奪氣。
隨後,金軍乘勝追擊,把姚古的軍隊也打敗了。
金乘勝進兵迎古,遇於盤陀,古兵潰,退保隆德。
五月辛未,宋种師中以兵出井陘。癸酉,完顏活女敗之於殺熊嶺,斬師中於陣。是日,拔離速敗宋姚古軍於隆州谷。
面對兇悍的金軍,种師道同樣沒有戰勝敵軍的把握,於是便建議皇帝,咱們還是空間換時間吧,結果廣大愛國軍民認為种師道膽怯,就請求皇帝把他召回來,換更厲害的統帥。
師道行次河陽,遇王汭,揣敵必大舉,亟上疏,請幸長安以避其鋒。大臣以為怯,故召還之。
种師中和姚古都是大宋西北軍中最頂尖的統帥之一,而擊敗他們的人分別是完顏活女和拔離速,對於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恐怕都沒聽過這兩個名字,他們不像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那樣出名。
在金軍統帥行列中,完顏活女和拔離速也談不上頂尖,可就是這樣兩位談不上頂尖的統帥,擊敗了宋軍的頂尖統帥。
這種事實令宋廷感到絕望,這就好像田忌賽馬一樣,宋廷深知,己方的上等馬不如金國的上等馬,所以選擇了用己方上等馬對陣金國中等馬,本以為可以獲勝,結果兩匹上等馬全輸了。
這樣一來,宋廷除了空間換時間之外,恐怕只能躲在城裡消極防禦了。
面對這種局勢,明眼人都知道,再這麼打下去肯定不是辦法,但李綱依然高呼亮劍精神,如果打不過金軍,就是前方統帥不給力。
面對李綱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行為,哪些不滿李綱的人就建議皇帝,李綱既然這麼懂亮劍精神,乾脆讓他率軍去前線打仗,是騾子是馬咱拉出來遛遛!
及姚古、种師中敗潰,种師道以病乞歸,南仲等請棄三鎮,綱言不可。乃以綱為宣撫使,劉韐副之,以代師道;又以解潛為制置副使,以代姚古。
得知此事之後,李綱表示自己不會打仗,你們這樣做是小人行徑,嫉妒我擁有亮劍精神。
對於李綱的這種說法,大家自然不會認可:既然你不會打仗,那你說什麼風涼話,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如果專業的人都做不好,就證明事不可為,你扯什麼亮劍精神呢?
然後,大家圍繞著“該不該讓李綱上前線”爭論起來,擁有亮劍精神的李綱不想接受這個任命,所以一直裝病。
綱言:“臣書生,實不知兵,在圍城中,不得已為陛下料理兵事。今使為大帥,恐誤國事。”因拜辭,不許。退而移疾,堅乞致仕,章十餘上,亦不允。
最後,有人給李綱講了白起的故事:想當年,皇帝讓白起率軍打仗,白起裝病不去,結果是什麼?不用我細講吧。就這樣,李綱才硬著頭皮接受了任命。
許翰復書“杜郵”二字以遺綱。綱不得已受命。
擁有亮劍精神的李綱,上了戰場之後表現如何呢?根本不用問,李綱又不是奧特曼,他率軍打仗結果也不會有什麼改變,宋軍再次大敗而回。
之前幾位統帥打仗,雖然也是慘敗,但至少建制還保留著,李綱這一敗可非同小可,他手下的四路大軍全部潰敗,比之前打的那幾仗慘多了。
於是劉韐兵先進,金人併力御之,韐兵潰。潛與敵遇於關南,亦大敗。思正等領兵十七萬,與張灝夜襲金洛索軍於文水,小捷;明日戰,復大敗,死者數萬人。可求師潰於子夏山。
李綱大敗而回之後,主和派自然紛紛指責李綱:你繼續主戰,你繼續亮劍啊!
面對這些指責,李綱找了一大堆理由,認為是皇帝不給他全權,否則自己肯定能贏。而由於李綱的亮劍戰略過於提氣,所以後世許多人竟然也認為,要不是皇帝昏庸,在後方掣肘李綱,這一仗肯定會勝利。
李綱慘敗就有這麼多理由,那麼之前的種氏兄弟和姚氏父子,他們的慘敗是什麼理由?如果給了李綱全權,他就能戰勝金軍,那他之前為什麼要裝病呢?難道李綱是金國內奸,所以坐視宋軍慘敗嗎?
事實上,以當時北宋的實力,只要堅持主戰,必然是死馬當活馬醫,讓種氏兄弟和姚氏父子上前線是這樣,讓李綱上前線,結果反而更糟。
在李綱慘敗後不久,堅守了九個月的太原城也被金軍攻破了。
客觀地說,太原保衛戰才是宋廷打得最好的一仗,在強大的金軍面前,堅守孤城九個月,這是怎樣的毅力和能力?
只是,傳統史書似乎不太願意宣傳太原保衛戰,只因為當時主導守城的,是太原知府張孝純,這個人在後來投降了金國,又在偽政權裡面擔任丞相,所以他守衛太原的功績也少有人提及。
不管太原保衛戰打得有多好,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隨著太原等軍事重鎮的淪陷,宋廷所面臨的局勢更危險了。
金軍第一次南下時,太原並未淪陷,所以完顏宗翰的西路軍一直無法到汴梁與完顏宗望會師。現在太原已失,金軍第二次南下侵宋時,就能將東西兩路大軍全部集結於汴梁城下。
這一回,北宋的末日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