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從古希臘到21世紀一直困擾著人類,我們也一直在尋找真正的答案;而另一個同樣的問題,先有火車?還是先有軌道?也讓一些人搞不明白。
在我們的印象中軌道和火車應該是同時出現的,但實際情況卻是軌道要遠比火車出現得早,軌道原意是指車輪行駛過後所留下的車轍印。
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為了減小車輪行駛過程中的顛簸,就在石頭路上開鑿出兩條與車輪一樣寬的溝槽,這種石軌也是最早的軌道;而在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車同軌”的記載,到了秦朝所修建的馳道經過常年車輪的碾壓所形成的車轍也被認為是早期的一種軌道。
15世紀,一些煤礦為了提高生產能力,就在礦道中用木頭修建兩條軌道,讓拉煤車在上面行駛,為防止車輪在行駛過程中脫離木造軌道,車輪靠內側大,靠外側則小,整個車輪就會卡在木軌上不會脫軌,這種專為軌道設計的車輪至今一直在列車上沿用。
到了17世紀,為了增加木製軌道的耐用性,就在木軌上鋪上大片的鐵板,這種軌道也被稱為板式軌道;後來又發明出了更加經濟和實用的L型鐵軌,車輪卡在鐵軌上同樣不會出現脫軌的危險,從此人類也進入了鐵軌時代。
在蒸汽機沒有被髮明出來前,所有在軌道上行駛的車輛都是靠人或者牲畜來拉動的,1829年斯蒂芬森將一輛改良的蒸汽機車投入商用,由於這種蒸汽機車需要燒煤來提供動力並且還會出現大量煙霧,所以就將其稱為火車,軌道交通也進入了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為了適應火車越來越快的速度,軌道也在不斷的改進,從承受能力更大的鐵質魚腹軌,到更結實耐用的工字鋼軌,這些重要的技術進步為現代鐵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早在1936年,德國就設計出的火車就跑出了時速205公里,即便是現在看來這都是相當快的速度了,隨著火車電氣化的發展,為了適應火車的提速,普通的枕木碎石軌道已不能滿足需求,開始大量使用無砟軌道和無縫鋼軌
中國的鐵路發展較晚,1876由英國人在上海修建了一段鐵路,但使用了一年就被慈禧給拆掉了,後來的幾十年內中國的鐵路基本上都是由外國修建和運營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鐵路開始迎來了快速發展。
特別是進入到21世紀後,中國高鐵技術從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從無砟軌道,無縫鋼軌再到時速350公里的列車,中國高鐵已實現完全自主化。
如今,我們不光在高速鐵路領域擁有領先於世界的技術和運營里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在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地鐵,輕軌,有軌電車以及磁懸浮成為很多城市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