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天下的大亂,明帝國內憂外患,外有滿清崛起於東北,日益強盛,內憂農民起義軍橫掃中原腹地,遍地狼煙。
當時明朝常備軍已經廢弛,崇禎皇帝為了應對內外強敵,不得不依靠將領募兵組建新軍,這些新軍戰鬥力強於衛所兵,在於滿清和起義軍的作戰中展示出了很強的實力。
其中最有名的兩支新軍,就是盧象升的天雄軍和孫傳庭的秦軍。
然而,就是這兩支精銳之師,最終卻都全軍覆沒,盧象升和孫傳庭更是結局悲慘,這是為什麼呢?
自從崇禎即位以來,明帝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動亂,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日益壯大,攪得中原關中等地天翻地覆,原本面對滿清就已經捉襟見肘的明朝,如今更是焦頭爛額。
崇禎二年,皇太極圍攻北京,北京城守備薄弱,各地軍隊勤王救駕。其中盧象升率領的民兵,雖然裝備簡陋,但士氣高昂。
盧象升是進士出身,長期擔任文職,但是他為人豪邁有氣度,頗有膽勇,他率領的軍隊受到他的感染,都是忠勇的義士。
崇禎對於盧象升印象深刻,北京解圍後,盧象升被任命為右參政兼副使,統領大名、廣平、順德等三地兵馬。
這些地方原本是唐宋天雄軍鎮所在,故稱“天雄軍”。
天雄軍鎮歷來出精兵,盧象升招募了數千義軍,這批人皆驍勇善戰,忠肝義膽。
盧象升與起義軍交戰,多次獲得勝利,他的天雄軍訓練有素,步騎皆精,是當時明朝軍隊中很有戰鬥力的部隊。
但就是這樣一支精兵,卻在後來全軍覆沒。
崇禎十一年,八旗軍再入內地,盧象升僅率五千兵馬在鉅鹿迎戰足足八萬八旗精銳,身陷重圍。
當時各路明軍近在咫尺,但是因為黨爭內訌,他們對盧象升大多見死不救。
最終,在敵人的圍攻下,天雄軍全滅,盧象升陣亡。
同樣的例子還有秦軍,所謂秦軍是名將孫傳庭招募陝西健兒組建的一支勁旅。
孫傳庭也是進士出身,長期擔任地方主管,崇禎九年,他趕赴陝西鎮壓農民起義,他看到當地常備軍廢弛,於是招募新軍,以陝西兵為主組建了“秦軍”。
秦軍最初只有萬人,但是戰鬥力十分可觀,縱橫關中中原的高迎祥,就是被秦軍擊敗俘虜的。
只是孫傳庭也陷入了黨爭,在得罪了兵部尚書和太監以後,功勳卓著的孫傳庭竟然被下獄問罪。
他的秦軍則被調往東北與滿清決戰,結果明軍在松錦大戰中慘敗,秦軍也損失慘重。
等到崇禎十五年,隨著李自成東山再起,席捲中原,整個內地形勢惡化。
這個時候崇禎又想起了獄中的孫傳庭,命他去再戰起義軍。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李自成擁兵數十萬,而孫傳庭的秦軍早已凋零,他本想再練數萬精兵,但一沒有時間,二崇禎不給錢。
無奈之下,孫傳庭以老弱軍兵被迫出戰李自成,結果先勝後敗,最終全軍覆滅,他本人則戰死,屍骨無存。
天雄軍和秦軍的覆滅,象徵著明朝軍事支柱的坍塌,此時在明帝國境內,除了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關寧軍三四萬人,再無可用於野戰的部隊。
所以才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孫傳庭和他的秦軍覆滅後不到一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禎上吊自殺,明帝國滅亡。
天雄軍和秦軍的遭遇,體現的是明末軍事羸弱的現實,諾大一個帝國,拿不出優秀的部隊,被迫重新募兵訓練新軍,結果數量不多,難以為繼,一則缺錢,二則缺人。
這般境地實在是明朝政治已經徹底腐朽,國家財政崩潰,人心失盡。
另一方面,盧象升和孫傳庭的死都牽連到黨爭,內訌是明末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僅有的一點精銳也被自己人坑死,明朝不亡天理不容。
其實,你要說明朝那些常備軍有多廢物也不一定,就是這批在明帝國手下費拉不堪連出城野戰也不敢的部隊,在投降清朝後立刻變得生龍活虎,戰鬥力直線提升。
為什麼呢?很簡單,清朝作為一個新興的王朝,沒有那麼多貪汙腐敗的太監和官僚,喝兵血吃空餉的事情減少了,再加上清朝尚武,對於軍人比明朝待遇優厚。軍人有了工資,有了尊嚴,自然就能爆發出戰鬥力。
所以,不是明末軍人不行,而明朝自身已經爛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