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百年功業彪炳史冊!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我們要認真學習黨史,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不同年代,文藝工作者都創作了大量紅色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承載著歷史、承載著文化、承載著時代的記憶,傳遞著精神的力量。我們可以透過紅色音樂經典追尋百年大黨波瀾壯闊的光輝足跡,用鮮活的故事展現百年大黨擁抱青春、星火相傳的偉大征程。讓我們一起透過音樂作品走進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一、聆聽《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感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瞭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首先要了解當時的背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就領導了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也開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但是在1927年,國民黨開始大規模“清黨”運動,抓捕屠殺中國共產黨黨員,使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遭到極大破壞,可以說當時全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但是,革命的共產黨人是嚇不倒的,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擦乾了身上的血跡,掩埋了同伴的屍體,繼續戰鬥。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同年,毛澤東同志在湘贛邊境領導了秋收起義。後來,兩支隊伍在井岡山會師,開闢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可以說是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風中點燃的星星之火,處境異常艱難。當年的紅軍戰士主要面臨著三大困難:物資匱乏、鬥爭殘酷、士氣低迷。
(一)物資匱乏
物資匱乏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當地本身物產不豐富;二是國民黨的物資封鎖。
第一,當年的井岡山就是一個山溝溝,本身物產不豐富,國民黨也不太在意那個地方,所以紅軍才能到那裡去開闢根據地。山上不產糧食,要吃糧食怎麼辦?到山下100多公里的地方挑糧上山。當時紅軍戰士每個人都有挑糧任務,朱德身先士卒,和戰士們一起下山去挑糧,但戰士們覺得他的工作太重要、太辛苦了,不想讓他下山挑糧,就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了。後來朱德連夜又做了一個新扁擔,上面寫著“朱德扁擔不準亂拿”,戰士們就不好意思再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了。這就是小學語文課上《朱德的扁擔》一文。而這篇文章正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井岡山斗爭的物資匱乏。
第二,國民黨的物資封鎖。國民黨一方面調重兵對根據地進行“圍剿”,一方面對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物資封鎖,妄圖把紅軍困死、餓死。有一部老電影叫《閃閃的紅星》,主人公潘冬子用什麼辦法給紅軍送鹽呢?潘冬子為了把鹽送給山上的紅軍,就把鹽溶解在水裡,把水倒到棉襖上,再把棉襖穿在身上,巧妙地通過了國民黨的哨卡,把鹽送給了山上的紅軍。其實,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真的有人用這種辦法給紅軍送鹽。
在這裡我還要補充一下為什麼鹽這麼重要。雖然今天我們主張低鹽,但是人不吃鹽是不行的,我們的生命延續需要鹽裡的成分。如果不吃鹽,人會沒有力氣,易得低鉀症。在戰爭年代,鹽還可以當藥品來用。戰爭年代缺醫少藥,戰士們負傷後,如果能用鹽水來清洗傷口,那就是最好的藥品。所以當時鹽不僅是一種食物,同時也是一種藥品。國民黨在對根據地進行物資封鎖的時候,就把鹽作為戰略物資來進行封鎖,嚴禁鹽流到紅軍的駐地。
當年,一個婦女幹部為了把鹽送給山上的紅軍,她就想出了這種辦法:將鹽溶解在水裡,再把鹽水倒到棉襖上,棉襖曬乾了穿在身上,再加上一件外衣,拎個小籃子,裡邊放上瓜果蔬菜,假借走親戚的名義就把鹽送給山上的紅軍了。前幾次都比較順利,但是她想多送一點,去的次數比較多,引起了國民黨哨卡士兵的懷疑。後來發現她用這種辦法給紅軍送鹽,就對她嚴刑拷打,逼她交代出紅軍的下落,但是這個婦女幹部寧死不屈,最後被殘酷地殺害了。電影裡潘冬子送鹽的故事情節就是以她為原型改編的。
(二)鬥爭殘酷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來之後,國民黨調重兵多次進行“圍剿”。當時敵我力量極為懸殊,鬥爭異常殘酷。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共犧牲了多少紅軍戰士呢?根據統計,一共犧牲了近4.8萬人。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我想給大家作一個對比,在三灣改編的時候我們不足1000人,後來朱德率領部分八一南昌起義的部隊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可見,開始時人數並不多,卻犧牲近4.8萬人,僅從這個數字上,我們就能夠看出鬥爭的殘酷性。
我們回到剛才講的電影。這部電影裡,有個大壞蛋叫胡漢三,他最經典的臺詞就是“我胡漢三又回來了”。這側面反映了什麼?當時紅軍把土豪劣紳打跑了,但是在國民黨的支援下,他又打回來了。所以他回來之後狂妄叫囂著“我胡漢三又回來了”。他回來之後,對當地群眾進行了殘酷迫害。當時國民黨對井岡山提出的口號是“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他們對當地的革命群眾進行殘酷迫害,使紅軍的處境異常艱難。
(三)士氣低迷
面對殘酷的鬥爭環境,出路在何方?因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風之中點燃的星星之火。前途如何?未來在哪裡?有的人會迷茫,會沒有信心。當年有人曾經給毛澤東同志寫了一封信,問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針對當時我們隊伍中存在的這種看不到未來的現象,毛澤東同志寫了三篇著名文章:《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三篇文章非常重要,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分析了當時的中國形勢,指出敵強我弱,且敵人的統治集中在城市,如果我們攻佔中心城市的話,是在以卵擊石。我們要怎麼辦?根據當時的情況,我們要到敵人統治比較薄弱的農村來發展壯大自己,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一個一個的根據地之後,連成一整片,最後奪取全國勝利。這就形成了著名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以上是井岡山斗爭面臨的三大困難。物資匱乏,鬥爭殘酷,還有人看不到希望,那麼,為什麼紅軍戰士能夠堅持下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三點可以在一首音樂作品中全部呈現出來——《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羅咳,
挖野菜那個也當糧羅咳羅咳,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羅咳羅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羅咳。
幹稻草那個軟又黃喲咳羅咳,
金絲被那個蓋身上羅咳羅咳,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羅咳羅咳,
咳!心裡暖洋洋,暖洋洋咳羅咳。
穿草鞋那個背土槍喲咳羅咳,
反圍剿那個鬥志旺羅咳羅咳,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羅咳羅咳,
咳!天天打勝仗,打勝仗咳羅咳。
這部作品一共三段。第一段講“吃”:“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餐餐味道香。”第二段講“住”:“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渾身暖洋洋。”第三段著重講“武裝鬥爭”的內容:“穿草鞋,背土槍,反圍剿,鬥志旺,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天天打勝仗。”這首紅色音樂把昂揚的鬥志展現得淋漓盡致,是我特別推薦的一首作品,非常好地反映了井岡山斗爭時期堅強的領導核心、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作者:熊曉琳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文稿 《熊曉琳:紅色音樂經典中的奮鬥百年路——開闢道路,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