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
文/林忠玲
初夏的傍晚,夕陽西下,我獨坐在陽光房的搖椅上,餘暉透過窗戶映在室內的仕女木雕上,更顯得栩栩如生,嫵媚婀娜。窗外嘰嘰喳喳的鳥鵲的叫聲漸漸停了下來,調皮的布偶貓咪leo在鞦韆上輕輕地悠盪著,自得其樂。小院裡爬滿圍牆的薔薇花散發著濃郁的香氣。手捧溫熱的茶杯,閉上眼睛,搖盪著身體,靜靜地享受著工作一天後的閒暇。
這是一座四層小別墅,300多平方米,獨門獨院。底層是車庫,三、四層有陽臺,頂層是陽光房,電梯可以由車庫直達陽光房。整個房子全部採用環保材料裝修改造,安全和密封效能較好的斷橋鋁門窗,淨化空氣的新風系統,全屋淨水系統,中央空調系統,壁掛爐地暖、洗浴系統及智慧化家居管理系統。屋內是老公喜歡的紅木傢俱,現代化電器一應俱全。尤其是小院,日式枯山水設計風格,是一家人的最愛。閒暇時澆澆水、剪剪草、種種花,如今已“欣欣向榮”,宛若小區大花園中的小花園。小院的周圍是繽紛的薔薇,東南一隅,一棵紅紅的楓樹,叮咚流動的水系,游魚粒石清晰可見;西南一角,一棵如傘的大桂花樹,迎風屹立;右側夾道黑白相間的石子路上,佈滿了各種盆栽花,爭奇鬥豔。小院中間是小徑與防腐木圍成的一個太極圖案的花徑,精緻幽微。防腐木搭建平臺上立著一個大的遮陽傘,下面有兩把藤椅和一個藤茶几,增添了幾分清雅。工作之餘可以坐在這裡喝茶、賞花、聽風、看書。2020年初搬進來時,恰逢疫情,封閉在家,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獨享小院的妙處。
思考間,耳邊又響起90歲的婆婆常嘮叨的那句:“現在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住著大房子,想吃什麼吃什麼,擱在以前,這樣的日子連想都不敢想!”這樣的話,越是從年長的老人口中說出,時代感、真實感就越強。我沒有在艱難困苦的時期生活過,但是家裡這些年住房的變遷,讓我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
記得1993年,去婆婆家,住的還是70年代蓋的磚瓦石結構的小平房,現在老公親切地叫它老屋。老屋四間,小院一個。老屋西間窗外一個豬圈,豬圈南端一間平房,東南一間廂房,院子擁擠而狹窄。石牆紅瓦,帶煙囪,正屋盤著灶臺,裡屋盤著火炕,小小木格子窗,牆和屋頂上都貼著泛黃的舊報紙,正屋裸露著褐色的土牆,也沒有吊頂,能看見那些已燻黑的房樑上碼得整齊的秸稈。地面是坑坑窪窪的土地,灑水少了起塵土,灑水多了沾泥濘。屋裡除了有一個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基本上沒有任何電器了。屋子很簡陋,現在看來主要功能也就是遮風擋雨,但當時老公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倒也溫暖,踏實。至今婆婆還常常唸叨:“你們小時候,沒有山珍海味,吃著粗茶淡飯,但齊刷刷地聚在桌子周圍很熱鬧。”說著臉上洋溢著幸福。
1994年大學剛畢業時,老公在留言簿上寫道:“工作後努力掙錢,給家人買一座二層小別墅,把老媽接來一起享受生活。”當時,我欣賞他對未來的規劃和母親的孝順,但是覺得離“小別墅”太遙遠,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果真一畢業要比想象的困難,我們的工資除了維持生活所剩無幾,買房根本無從談起。我們各自住在單位的職工宿舍裡,真的特別希望能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哪怕小小的一間公寓也好。之後,我們一門心思地努力工作,節衣縮食,朝著買房的目標奮鬥。三年後,單位在附近蓋起了職工家屬樓,我們作為公司的年輕骨幹,有幸分了一間70多平方米的樓房。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交齊了3.4萬的房款,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們非常開心,幹勁十足,設計、搬磚、鑿洞改造、鋪地、刷牆,很多活都親力親為,忙得不亦樂乎。兩室兩廳一廚一衛,裝修得有模有樣,又簡單地買了電視、冰箱等常用生活必需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我們結婚啦,生活正式開始,感覺日子像春天的嫩芽剛剛冒尖,前面是看不完的春光燦爛。
當時這個家屬樓坐落在市郊的村落裡,周圍都是農戶的小平房,沒有景觀綠化,也沒有現代化基礎設施,甚至還有些荒蕪雜亂,通往單位或者主幹道的路還是土路。比較不舒服的是樓房沒有暖氣配套,電壓也不穩,30度的電暖風都不熱,冬天取暖成了問題。記得當時每遇冬天,在北面的廚房窗子上總是結滿了冰凌。晚上怕孩子冷,把孩子馱在肚皮上。孩子馬上三歲了,附近也沒有合適的幼兒園,所以我們當機立斷,決定換房。
2002年初,我們把家屬樓的房子賣掉,付了首付在市區買了學區房,這個房子110多平方米,小高層,南北通透,水電暖配套齊全。雖然不是封閉式的小區,但樓下有幼兒園,南面有大廣場,小區活動娛樂健身的場所,北面是小學、初中,氛圍好,孩子上學方便。新房除了和原來的房裝修風格差不多以外,衛生間增加了專門的淋浴房,地上鋪了複合木地板,便於孩子在地上玩兒耍。新增了書房,買了新電腦,添置了更多的喜歡的書籍,有了共同讀書的新天地,其樂無窮。
此時,老公和我的工作蒸蒸日上,老公勤奮又智慧,已升為集團公司的常務副總。家裡經濟條件寬裕了很多,為了工作方便,我們又在開發區當時最好的小區,貸款買了一套156平方米的新房。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老公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需要充電,於是在2006年,毅然決然地賣掉了這個還沒有住進去的開發區的新房,一部分款做學費去清華再讀書,另一部分款作為首付在東海岸體育公園附近預定了200平方米的新樓。新樓坐落在一個現代化的封閉式的小區裡,環境優雅,假山、花樹、草坪、小橋流水、車庫、兒童遊樂園應有盡有,周邊超市、大型商場、大學、醫院、健身場所也比比皆是,交通方便。孩子上初中的學校、老公的二次創業新公司都是開車十幾分鐘的路程,我上班的學校也剛好搬到附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009年,我們搬了進來。單棟帶電梯第16層,大落地窗,寬敞明亮,抬眼即望見體育公園,蔚藍的大海,低頭便見小區的花園。三室兩廳兩衛一廚,外加儲物間、衣帽間、書房、健身房,東西安排得井然有序,再不用翻箱倒櫃找物什、找衣服。為了和大房子相配套,添置了中式紅木傢俱,簡約大氣上檔次。客廳裡安裝了水晶大吊燈,晶瑩多彩。屋裡的現代化電器也購置全了。儘管家裡有空臥房,但是婆婆不經常來住,她還是喜歡住在以前農村的平房裡。婆婆說:“住在這裡習慣了,踏實,睡火炕舒服,小院裡還能種點菜、種點花,出門方便,不用爬樓梯、按電梯。最重要的是還可以經常和村子裡的老夥伴嘮嘮家常,拉拉呱。”但婆婆已經80多歲了,我們不放心把她一個人留在老屋,還是把她接到身邊。在這個新房裡,我們平靜地生活著、忙碌著,婆婆身體健康,享受晚年幸福;兒子完成了高中學業,考上了清華大學;老公二次創業公司逐漸步入正軌,開始快速發展;我也在不斷地學習,教書育人,接受著新課程。
為了滿足婆婆住平房的願望,也為了實現老公當初的夢想,還有為了滿足上大學的兒子想住復層的想法,2020年初,我們又換房了。20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來到海邊龍湖葡醍海灣玩兒,覺得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空氣也好。前面是櫻花街道,後面是養馬島海灣,中間湖光瀲灩,紫藤長廊,鮮花鋪地,綠意蔥蔥,各種造型的別墅掩映其中。花園別墅,爽心悅目,深深地吸引了我們一家人,流連忘返,於是買下了今天所在的四層小別墅,真正實現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晚風微涼,花香徐來,我也從回憶中回過神來。在畢業將近30年的時光裡,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從無房到70平方米的普通樓房,再到300多平方米的獨院別墅。懷念小時候的老土屋的溫暖、無憂無慮的童年,也享受著現代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更為舒適的生活。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住房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地方,更是我們安放心靈的港灣。我們一家是千千萬萬個家庭中普通的一員,住房的變遷是時代飛速發展的見證,更是祖國日新月異的縮影。感恩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偉大祖國改革開放、繁榮富強的列車;感恩我們一家人的努力拼搏,讓夢想成真!更應該感恩我們年近百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讓我們能夠更加自信,更加堅毅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路上,步伐鏗鏘,志存高遠!
【作者簡介】林忠玲(女),筆名林音,煙臺職業學院老師,文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