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中華小當家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這是一篇超美味的推送。
民以食為天,從八大菜系、三十六種烹飪手法便不難看出,人們從未掩飾過自己對美食的熱愛。隨著文娛行業興起,不少創作者也將這份熱愛放進了作品之中,網路動畫《萌妻食神》便是其中之一。
《萌妻食神》本是一部瑪麗蘇戀愛小說,製作組卻將“美食”要素包裝為劇集亮點,不但在動畫中加入了“廚娘變身”橋段,還在料理製作環節用足了經費。每一道料理出鍋都自帶背景,每一個試吃員都能“當場昇天”,每一次品鑑都有“滿分作文”......
觀眾們越看越上頭,甚至不少觀眾希望動畫向著純粹的美食動畫發展。動畫里美食鏡頭的誇張表現手法,為原本套路的故事增添了新意,這一源自日本美食動漫的表現手法,已有了近40年的發展歷程。
“你在教我做飯?”
根據漫畫研究者齋藤宣彥的研究,日本料理漫畫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其中,1973年誕生的《包丁人味平》裡出現的“料理對決時配合文字解說”手法為美食漫畫作品沿用至今。在主人公與對手切磋廚藝的過程中,作者會交替使用Comic Regae字型的擬聲詞和細緻專業的旁白,向讀者科普料理知識的同時營造出緊張氛圍。這種模仿體育競技解說的手法,不僅使料理比賽更加合理,還為作品吸引了許多潛在受眾。
在《包丁人味平》之後湧現的大批美食漫畫,多以料理領域中的專業人士為主角,追求還原真實的料理過程、食材質感,可謂是早期的“真實系”美食漫畫。彼時的美食題材作品的故事核心和其他題材漫畫大致相同,創作者往往以紮實的料理知識為創作基礎,藉故事內容對映當時社會的現狀與問題。
於1983年開始連載的漫畫《美味大挑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雁屋哲借主角山岡四處遊歷的過程,介紹了多樣美食,科普了料理知識,探討了日本當時存在的社會問題。
在“鮟鱇魚肝”章節中,雁屋哲不僅還原了鮟鱇魚的外形細節,借主角之手授予讀者料理技巧,還透過“鮟鱇魚醜陋外表下的肝臟美味遠勝於鵝肝”的故事,諷刺了當時日本盲目追求奢靡生活的社會風氣,傳達了料理要重視食材本身、生活要質樸真實的理念。讓人佩服的是,雁屋哲還在2014年創作的“真實的福島”篇章,透過男主視察福島後流鼻血的情節,尖銳指出了核汙染遺留問題帶給日本的影響。
80年代中後期,日本漫畫進入“黃金時期”,漫畫家為增加作品競爭力費盡心思,學習借鑑熱門題材的創作方式,將熱血漫畫的劇情構思和料理比賽融合,讓主角不斷挑戰更強實力的對手,最終成為料理界的頂峰。除此之外,作者還將熱血題材漫畫的表現手法融入料理製作過程和品鑑環節,透過角色“顏藝”、腦洞大開的料理、出人意料的烹飪手法等增加讀者興趣。
發展至此的美食漫畫跳脫出了曾經的創作方式,大大拓展了題材受眾範圍,有力提升了美食漫畫在“熱血當道”創作環境中的競爭力,這些創新表現方式的美食漫畫也被後來的動漫愛好者稱為“超級系”。
1985年漫畫家BIG錠連載的《神廚滿太郎》就深受同期體育漫畫的影響,將對決與解說充分融入了料理過程,使得漫畫中的料理環節極具視覺衝擊力。故事前期,主角滿太郎矇眼便會觸發技能:“我的手不受我的控制啊!”並削出薄如蟬翼能飄在空中的蘿蔔皮。故事後期,面對穿著防護服、手持煤氣罐同時烤制數十個大阪燒的對手,滿太郎則掏空大阪燒中心,讓其“螺旋昇天”產生吸力將對手的柴魚片沾到自己的大阪燒上,提升我方料理美味程度的同時,還能阻止對方完成料理。這部漫畫的腦洞即便在現在也足夠“離譜”,但是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只會越來越“上頭”。
相較於專注於對決過程的《神廚滿太郎》,次年誕生的《妙手小廚師》則開闢了“天才主角”+“誇張反應”的創作思路。漫畫中出現的“日之出豬排飯”承載了人們對豬排飯的所有美好期待:酥脆的外殼包裹著厚實的豬排,迴響著“咔滋咔滋”聲的口中還瀰漫著肉汁的鹹香,加上嫩滑的雞蛋和飽滿的米粒,讓人直呼“完美”。漫畫中“有幸”品嚐這一美味的“味皇”,是名聲響徹料理界的大人物,卻也被震驚到瞪大雙眼,其助手反應更加誇張,頭髮直接一飛沖天。
《妙手小廚師》憑藉有趣又不失專業的故事很快攢足了人氣,成為日本較早動畫化的美食漫畫。動畫版不但全面展現了料理的烹飪手法,還以更為誇張的視聽效果讓作品的表現力更上一層樓。在這部三十多年前的動畫中,豬排飯已經加了會發出綠色光束的“發光劑”,試吃員也會突變畫風道出文采斐然的“滿分作文”,海鮮料理能夠賜予人“遁入幻境”的能力,讓人直接“閃現”海邊……這為後來的美食作品的動畫化提供了許多可借鑑之處,包括中國動漫愛好者最為熟悉的《中華小當家》。
《中華小當家》連載時,小川悅司首先考慮畫面的衝擊力和料理過程的趣味性,再考慮如何製作料理,所以漫畫中常有“魔幻熊貓麻婆豆腐”、“國土無雙面”、“大宇宙燒賣”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奇幻料理。誇張程度更甚的漫畫原作讓動畫製作組也更加“放飛自我”,因此動畫中除了“金色傳說”“遁入幻境”“滿分作文”等經典畫面,還創造了“先吃必輸”“黑暗料理”等在現在依舊被人津津樂道的“梗”。
趣味橫生的觀影體驗使《中華小當家》成為了國內觀眾的美食動畫啟蒙作品,連真人影視作品也深受影響,周星馳的代表作之一《食神》中便有Q彈堪比乒乓球的牛丸;試吃角色在叉燒肉上打滾;內力控制火候加快料理速度等超現實橋段。
“眼淚從嘴角流出來了”
如今《中華小當家》播出已二十餘年,在此期間的各類動漫題材從未停止過探索創新的腳歩,但“超級系”美食動漫卻萬變不離其宗,始終未曾脫離“金色傳說”“遁入幻境”“滿分作文”這“三板斧”。
在想象力的加持下,再普通的東西也有無限可能。只要作者腦洞夠大,美食題材作品就能充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和對美味菜餚的期待。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雖然人們的追求和志趣各不相同,但對美食的熱愛卻是一致的。由於動畫特殊的表現形式難以帶給觀眾“香”與“味”的實質體驗,創作者常會透過誇張的手法強調美食所具有的視覺線索,讓我們的大腦做出“美味”“想吃”的判斷。
視覺是人類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人們選擇食物時通常會受到視覺線索驅動,這一結論背後是各國科研團隊的實驗結果做支撐。
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Charles Spence曾做過一個關於顏色與味覺的實驗,實驗中有兩杯相同的白葡萄酒,其中一杯加入了紅色食用色素,不同的人品嚐兩杯酒後得到的結果是,大部分人認為紅色的白葡萄酒有更加圓潤的口感。最終實驗得出了結論,具有顏色鮮豔、高熱量等特點的食物往往更能啟用大腦中的味覺和感受愉悅的區域。
這也是為何美食紀錄片的許多特寫鏡頭總能讓人食指大動的原因,如《人生一串》中的燒烤特寫,油煙徐徐飄散開露出烤架上滋滋冒油的烤串,串兒上那紅色的辣椒粉、白色的芝麻碎、青綠的小蔥混雜在一起,不時冒出的火苗讓香氣直衝鼻腔。再看烤串入口時,從嘴角溢位的油脂和調料,被毫不講究的用手一擦,繼續把串往嘴裡塞,偶爾掉下來的配料看得螢幕外的“食客”心疼,即使知道自己看的是“黑暗料理”烤蠶蛹,也想勇敢嘗試一下那爆漿的滋味。
另外,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科研團隊還指出,除了食物的顏色會影響口感外,食物的光澤度也會影響人們對食物質地與口感的實際感知。所以不乏飲食廣告和食品行業的店鋪,用一些奇奇怪怪的玩意代替食物拍攝宣傳畫,只為讓食物看著更加美味可口。比如鬆軟的蛋糕夾著的是硬紙板,不會塌掉的奶油是剃鬚泡沫;沉不下去的燕麥底下是乳白膠在苦苦支撐;澆淋在鬆餅上的不是香甜的蜂蜜,是刺鼻的汽油……
但這些問題在動畫中可以輕鬆解決,只需要高超的動畫製作技術,便能將料理的色香味美透過極具衝擊力的畫面傳遞給螢幕外的“食客”,其帶來的視覺味覺雙重刺激遠遠超出觀眾所想,遠比廣告中的食物更讓人食指大動。
美食題材作品誕生至今的四十餘年,而今這一型別也融入了越來越多的熱門要素,比如《食戟之靈》裡的“爆衣”設定,《美味的俘虜》將美食和異世界題材的融合。作品主人公身份越來越多樣化,故事題材也越來越複雜多變,但那蛻變於現實生活的料理不論裹著多麼華麗的外衣,人與飲食之間的親近感都能讓人們從中腦補料理Q彈、酥脆、軟糯的口感,鹹香、辛辣、清甜的滋味。而激發親近感的美食承載的飲食文化與情感意義,正是美食題材長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