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技強,國家強!
天和飛天、“奮鬥者”號入海、北斗衛星組網、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成功下線……你是否熟悉這些大國重器?你是否記得那讓人心潮澎湃的一幕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民生科技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日前,為期一週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舉辦。無法到現場參觀的讀者也不用遺憾,本期,記者帶你身臨其境“看”展覽。
上九天下五洋:國之重器集中亮相
科技部統計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4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至2.4%,基礎研究研發投入達到6%。一系列攀升的數字,助推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國之重器競相湧現。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到底什麼樣?北京展覽館的南廣場上,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大柱段模型前幾乎成為每一位觀展者拍照的“打卡”地。就在不久前,我國空間站首個艙段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介紹,核心艙主要用於空間站的控制和管理,支援航天員長期駐留並進行科學實驗,“空間站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平臺,將全面開啟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新時代。”
“奮鬥者”號、“深海勇士”號、“蛟龍”號,廣場一側,大名鼎鼎的中國載人潛水器“家族”以模型的形式一字排開,展現出中國深潛硬實力。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國產化率超過96.5%,本次展覽上,來自中船集團七〇二所的研發團隊將“奮鬥者”號的內部操作艙模型也搬到了現場,讓許多觀眾過了一把深潛員的癮。
儘管C919、CR929和ARJ21等國產大飛機只能以大模型的方式登上展臺,但中國商飛公司從實驗室搬來了人機共駕智慧飛行研究平臺,還是讓現場的參觀者興奮不已。觀眾們坐進平臺艙內駕駛,可用觸控、動作和聲音操縱大飛機模擬飛行,感受著前後左右的擺動,如臨其境。
一進入基礎研究展區,“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模型奪人眼球,向公眾揭開了量子計算的神秘面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何玉明介紹,“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根據現有理論,它處理這一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比谷歌釋出的53個超導位元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這一成果使得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何玉明說。
從餐桌到遠方:科技加碼美好生活
科技乃國之利器,人民賴之以好。這個五年,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成果豐富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彩色的LED柔光籠罩下,四層不同高度的水稻秧苗在無土栽培的無人植物工廠中茁壯成長。在農業農村展區,無人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講述著“藏糧於技”的創新故事。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研究員楊其長講解到,透過光照、營養、溫度等的精準匹配,無人植物公場中的水稻生長週期可從120天縮短到60天,實現了水稻種植史上的顛覆性突破,未來可實現水稻每年繁育5~6代,也可用於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快速繁育”,為加快育種速度、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全新的解決途徑。
藍灰相間的車身、子彈型車頭、硬朗的雙側堆疊稜線、特殊的“抱軌”結構……展覽館前的廣場一側,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一經亮相,就以科技感十足的外形驚豔眾人。走進車廂,舒適敞亮的寬車體設計更是讓參觀者耳目一新,充滿期待。
時速600公里,這是當前可實現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稱為“貼地飛行”。來自中國中車的研發團隊告訴記者,這款磁浮列車是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和時速800~900公里的飛機之間的速度級補充,將成為我國更高速度的先進陸地交通工具,“它可實現500公里1小時通勤化、1500公里3小時城際化。這樣一來,城市群內往來只需半小時或1小時,核心城市間交通只需1~3小時,城市群間也只需3~5小時即可到達,將大大提高旅行效率。”
只需10分鐘,人體全身的微小病灶即可高精度快速成像。在社會發展展區,我國自主研發的一體化全身正電子發射/磁共振成像裝備(PET/MR)首次亮相,作為醫學影像裝置領域最尖端的技術代表,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現場工作人員自豪地介紹:“這一裝備的所有核心引數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像時間相比傳統裝置縮短一半以上,一經問世,顯示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倒逼長期壟斷市場的外資品牌產品大幅降價,目前已經在我國數十家公立三甲醫院及私立影像中心裝機使用,為超過萬餘患者服務。”
奔小康築高地: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我是農民的孩子,小時候就夢想著能夠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展覽現場,來自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高階農藝師蘇海蘭結合圖片和影片,向觀眾講述著“大美科技特派員”的故事。
蘇海蘭是一名80後科技特派員,這些年專心做一件事:紮根閩北山區光澤縣,帶領農民種植稀缺藥材七葉一枝花。如今,這朵“瀕危之花”從幾近滅絕到形成新產業,帶動了一方發展。李玉、趙亞夫、李保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已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在貧困地區推廣應用5萬餘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將汗水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征途上。
湛藍的海面上,一座金黃色的儲油平臺穩穩矗立,水下的油氣生產系統和集輸管網一目瞭然。在“深海一號”展臺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賈承造難掩激動。他告訴記者,“透過重大專項實施,我國成功打造了深水作業船隊,實現了作業水深從500米到3000米的跨越。‘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的成功投產,代表我國具備了1500米超深水油氣田自主開發能力,將有效助力我國南海萬億大氣區的建設。”
“我們創造了兩年半發射18箭30星、提前半年建成北斗三號系統的‘中國速度’!”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展臺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軍不禁感慨。北斗系統攻克了160餘項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如今北斗應用遍及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惠及全球十億級使用者。
北理艾爾柔性防爆桶、理工導航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理工清科分子海綿血液淨化材料……區域創新展區內,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一系列成果轉化產品折射出這個五年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步伐。“我們建設了新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以新機制組建了一批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學科性公司,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陳柏強動情地說,“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是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途徑,區域創新更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柱。下一個五年,創新,我們充滿期待。”
(本報記者 楊舒)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