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曝出了一個話題 —— 當大學生開始使用現金意味著什麼?
評論區裡的留言,真的是史無前例的統一。
- 意味著真的沒錢了
- 意味著又要撒嬌找爹媽了
- 意味著那是最後的家底了
更是有大學生網友寫出了金句:
對大學生而言,現金就是“不動產”,當我開始使用就說明快“破產”了。
而真正慘的並不是開始使用現金,而是所謂的“混合支付”。
具體現實場景如下:
“老闆,我手機付1塊8,現金再給你3塊2”。
如果此時,在看文章的你是大學生或者是工作沒多久的看官,一定深有體會。
說個不是玩笑的玩笑話。
移動支付帶給我們的便利性不用多說,但是對小偷而言似乎也起了作用。
說安全也安全,說不安全也不安全。
以前,丟是丟錢包+現金。
如今,丟是丟手機+餘額。
仔細想想並不是太划算,一般來說帶在身上的錢包+現金的價值不會超過1000元。
而一部手機的價值起碼在3000元保底,如果再加上手機內的各種餘額、軟體額度......
小偷的“效益”似乎也提升了。
雖然是小機率事件,但從成本角度上是不爭的事實。
移動支付雖有便利性,但也讓損失倍增。
回到正題。
就在前不久,朋友家裡就發生一件事。
他家的5歲孩子,把9張百元大鈔當紙撕了,其中一部分還拿打火機燒了。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他家孩子居然不知道那是錢,也不知道錢長什麼樣子,只知道手機可以買東西。
據個人猜測,這種情況或許不只是出現在他家。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移動支付真的在悄悄改變我們以及下一代。
小孩不知道什麼是“錢”,其實是個大問題。
當我們還是使用現金支付的時代,可以從父母的掏錢動作以及拿出來的鈔票數量,來下意識判斷當前家庭條件,或者當時的情況。
是摳摳搜搜,還是落落大方,算是一種現實與情感上聯絡。
當支付變為一個固定又看不見的形式,10後、15後會不會覺得錢就是手機,或者只要有手機就可以輕鬆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雖說懂事之後會明白“錢”是什麼,但是在潛意識裡又會不會覺得錢來得很容易呢?
別說是從小就有這種意識的小孩,連當代年輕人都會因為移動支付而改變消費習慣。
錢來得“太容易了”!
以前,我們摸摸口袋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如今,看看軟體發現還有大幾萬的額度。
而像開頭提到的 ——“當大學生開始現金意味著什麼?”
那並不是意味著他們很窮,也不是意味著移動支付的便利性。
而是意味著他們部分人不僅把僅有的餘額用完了,還把某些軟體的額度用完了,迫於無奈才使用那零散的現金。
“超前消費”的出現不無道理,錢不是錢,又來得太容易。
據《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我國的90後人群平均的負債大概是12.7萬,總體的債務與收入的比例是18.5。
這意味著,年輕人要用18.5個月的工資收入才能還完所欠債務。
而這份報告是2019年統計的資料,而2020年、2021年開始,年輕人的負債情況更加嚴重。
不管是“消費陷阱”還是“虛榮消費”,這都是一個需要面對的大環境。
購物有分期、外賣有代付、商家不收現金只接受手機支付等等,這都是導致年輕人負債的因素。
我一個98年的女性朋友,月薪7000,現在每個月都有一大堆的賬單,網貸總負債高達15萬。
將近一年的時間,把能借的朋友都借了個遍,還是無力償還,最後無奈求助父母以及親戚,東拼西湊了12萬。
要問她把錢花在哪裡了,她居然回答不上來,就說看見喜歡的就買。
她給我的感覺,就是典型的把網路上的錢不當錢,太容易了。
我是@JUMP李大錘,如果你開始使用現金,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