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它也不是一家美國公司。
文 | 實習生張梓清
編輯 | 程曼祺
北京時間 10 月 28 日晚 10 點,全球第四大晶片代工廠 GlobalFoundries(下稱格芯)正式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為 47 美元,是此前發行價區間 42 — 47 美元的高位值,此次 IPO 總融資額接近 26 億美元。
過去,格芯在行業裡存在感相對弱。但現在,疫情、晶片產能短缺,尤其是中美科技競爭加劇的新環境使格芯獲得了新的想象空間。
格芯原是美國晶片公司 AMD 的晶圓製造部分,2009 年被阿布扎比主權基金(透過旗下子公司)收購。IPO 後,阿布扎比主權基金的實體之一,穆巴達拉發展公司仍將持有格芯 89.4% 的普通股,保持對格芯的控制。
獨立以來,格芯業績疲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淨虧損額在 2018 年達到近 28 億美元高峰,此後逐漸收窄。在如今晶片產能短缺導致的半導體制造業景氣行情中,格芯仍未能扭虧為盈。它在今年上半年虧掉了超 3 億美元。
格芯實際所佔市場份額很小。在已進入寡頭格局的晶元代工業中,分坐老大、老二的臺積電和三星加起來吃掉了 7 成市場,排名第四的格芯只有 6% 左右的份額。去年,格芯營收是 48.5 億美元,只略多於臺積電同期收入的十分之一。
格芯也不掌握最尖端的技術和工藝:2018 年,格芯宣佈放棄量產 7nm 及以下先進製程的晶片,專注生產 12-128nm 的成熟製程晶片,這也是格芯收入開始下滑的轉折點。臺積電、三星目前已在量產 5 nm 晶片。
但現在,外部環境變了,格芯給自己找了一個新故事。
在招股書中,格芯三次提及,它是 “唯一一家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之外的規模化純晶圓代工廠”。
拆解一下這個定語繁多的表述,要點如下:
一是 “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之外”,這是在呼應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格芯在招股書中稱,自己能 “幫客戶減少地緣政治風險”。
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與波士頓諮詢集團釋出的聯合研究報告: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目前集中了全球約 75% 的半導體制造產能,且中國大陸有望在未來 10 年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基地;而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市場的市佔率已經從 1990 年的 37% 下滑至目前的 12% 。
圖:2019 年全球各地區晶圓製造能力分佈,來源: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與波士頓諮詢集團(BCG)聯合研究報告《在不確定的時代加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美國政府希望擴張本國晶片製造產能來減少未來的風險及對其他地區的依賴。去年 7 月,多位美國兩黨議員共同提出《2020 美國晶圓代工法案》,計劃向各州晶片製造業、國防晶片製造業投入共計 25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1771 億元)。今年 5 月,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正式透過《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提案,批准 5 年內投入超過 1100 億美元用於基礎和先進技術研究,以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
實際上格芯之前在中國成都投建了晶圓廠,但計劃投資 100 億美元的該工廠已在去年停工、停業,正式爛尾。格芯因此被成都政府旗下投資公司起訴索賠。
二是 “純晶圓代工廠”,這其實是一個小文字遊戲。透過強調 “純”,格芯意在使自己區別於既做設計,也做製造業務的 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垂直整合製造)廠商,這就摘開了三星(韓國)、英特爾(美國)、德州儀器(美國)等公司,使自己成為了 “唯一”。
市場是否接受這個故事?分人。
今年 7 月,曾有媒體報道稱英特爾有意以 300 億美元收購格芯。這之前的 4 個月,本已在 2018 年剝離製造業務的英特爾宣佈將重啟晶圓製造業務,計劃投資 200 億美元在美國建兩座晶圓廠。
對英特爾這個不差錢又想快速撿回代工業務的巨頭來說,擁有現成工廠、產能和行業積累的格芯具有收購價值。
但作為二級市場標的,格芯是否有投資價值,又是另一回事。
一方面,格芯確實有享受政策紅利的想象空間。擺在眼前的行業利好還包括,全球晶片製造產能供不應求,晶圓代工價格進一步攀升。臺灣地區《經濟日報》稱,晶圓代工廠第三季報價最高將上調 30%。今年上半年,格芯毛利率為 11% ,去年這一數字是 -14.7%。
另一方面,格芯又難以真正改變自己的行業地位。
從行業發展看,臺積電等頭部廠商的技術和規模優勢正進一步擴大。從政策紅利看,美國政府已邀請臺積電和三星赴美投資建廠,二者將分別出資 120 億美元和 170 億美元新建先進製程晶圓廠。相比而言,格芯的優勢沒那麼明顯。脫胎於 AMD,但現在被穆巴達拉控股的格芯也不算一家美國公司。
未來,能對行業格局有實質影響的公司更有可能來自中國大陸。
2018 年以來,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始更倚重自力更生路線,對各類半導體產品的 “國產替代” 成為投資焦點,且投資方向已逐漸從設計環節蔓延到上游的材料、裝置和製造環節。
各國對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扶持熱情也讓一些人擔憂。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今年 7 月的 APEC 會議上表示:各國要求 “境內” 半導體晶片自給自足的趨勢,會導致生產成本提升、技術進步放緩。
不久前,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接受採訪時稱,美國的建廠成本遠高於臺積電預期,他承認赴美建廠的決定是由 “客戶的政治驅動” 促成的,並認為 “半導體本地化不會增加供應鏈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