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1.1
圖1心電圖分析:
圖1、2是同一個人的
P波規律出現,在I、II、III、avL、aVF及胸導聯直立向上,avR倒置,PR間期0.16s,所以是竇性心律。
R7提前出現,其前有P´,P´R間期>0.12s,聯律間期<0.6s,QRS呈室上性,所以是房性早搏。
R5、8寬大畸形,提前出現,聯律間期0.34s,其前無P波,其後無相關P波,無代償間歇,是室性早搏。
特早型室性早搏指聯律間期<0.4s的室性早搏,包括RonT室性早搏。
R8後可見P´,RP´間期0.14s,在II、III、avF倒置,avR、V1直立,形態和竇性P有明顯不同;P´和前面竇P間距不同,可以排除P´是竇性的可能,提示是室房傳導。
R5沒有出現室房逆傳。
心電圖診斷:
1.竇性心律,
2.室性早搏。
圖2
心電圖分析:
基本心律是竇性心律。
R3、4、7、8、14、15、18、19寬大畸形,提前出現,聯律間期0.3s,其前無P波,其後無相關P波,有不同程度代償間歇,是室性早搏(成對出現)。
R3、7、14、18、19後可見P´,RP´間期0.14s,在II、III、avF倒置,avR、V1直立,形態和竇性P有明顯不同;P´和前面竇P間距<竇性PP間距,可以排除P´是竇性的可能,提示是室房傳導。
R4、8、15未出現房室逆傳。
心電圖診斷:
1.竇性心律,
2.室性早搏。
相關知識點:
一、室性早搏
起源於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無保護機制的期前收縮,稱為室性期前收縮,又稱室性早搏,除室間隔期前收縮以外,室性QRS-T波形寬大畸形, QRS之前無相關的心房波(除外室性融合波)。希氏束電圖示V前無H波,為肌性室性期前收縮; V前有H波, H-V間期縮短,為分支性室性早搏。
(一)一般特徵為:
1.提前出現寬大畸形的QRS波群時間≥0.12s,T波與主波方向相反。
2.其前無相關的P波,其後偶有P´波。
3.多數伴完全性代償間歇,少數呈插入性。
(二)聯律間期:
指異位搏動與其前竇性搏動之間的時距,折返途徑與激動的傳導速度等可影響聯律間期長短。房性期前收縮的聯律間期應從異位P波起點測量至其前竇性P波起點,而室性期前收縮的聯律間期應從異位搏動的QRS起點測量至其前竇性QRS起點。
(三)代償間歇:
指期前出現的異位搏動代替了一個正常竇性搏動其後出現一個較正常心動週期為長的間歇。由於房性異位激動,常易逆傳侵入竇房結,使提前釋放激動,引起竇房結節律重整,因此房性期前收縮大多為不完全性代償間歇。而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縮,距竇房結較遠,不易侵入竇房結,故往往表現為完全性代償間歇。
二、房性早搏
起源於左、右心房、房間隔、腔靜脈和冠狀靜脈竇口附近的早搏,稱為房性早搏(APB )。在各種早搏中,以房性早搏的發生率最高。
起源於T波頂峰上的房性早搏誘發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及心房顫動的發生率高。
心電圖特徵:
①期前出現的異位P'波其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
②P 'R間期>0.12秒;
③大多為不完全性代償間歇,即早搏前後兩個竇性P波的間距小於正常PP間距的兩倍。
三、室性早搏伴室房傳導
室性早搏之後出現與其相關的P´波者,表示有室房傳導。
室性早搏激動一方面引起心室除極發生早搏的QRS波群,另一方面可逆行傳入心房發生逆行P´波。因心室除極在先,心房除極在後,故其逆行P´波直立, aVR倒置,稱為正向逆行P´波。
室性早搏所發出的激動經一條房室結徑路傳入心房者,通常RP´間期和P´波形態固定。
在逆行房室結內雙徑路中,一條為快徑路,激動以較快速度逆行傳人心房, RP間期相對短些;
另一條徑路為慢徑路,室房傳導速度慢, RP´間期較長。
因雙徑路在心房端出口位置不同,故逆行P´波形狀也有不同。
激動沿快、慢徑路逆行傳入心房,表現為RP間期長短交替,若沿快慢徑路同時逆行傳入心房,表現為一個室性早搏之後出現兩個逆行P´波。
室性早搏激動經房室旁道逆行傳入心房者, RP´間期可縮短於168ms。因為,激動在室房傳導過程中避開了房室結這個閘門作用。
室性早搏伴室房傳導的機制:
①室房傳導的暢通。若有室房阻滯,則室性早搏激動就不可能順利逆行傳入心房。
②室性早搏出現適中。過早出現時,將遇到房室結絕對不應期而出現干擾性傳導中斷;延遲發生時,早搏激動將於下一次竇性激動在房室交界區發生干擾而不能傳入心房。
③基本心律的頻率相對較慢,較快時,室房傳導的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