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至1992年間,國內上映過三部高分經典電影——《大決戰》三部曲。該系列真實還原瞭解放戰爭中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點點滴滴。無論是氣勢恢宏的戰鬥場面,浩浩蕩蕩的解放軍隊伍,還是一個個高度還原、分外鮮活的歷史人物,無一不讓人為之震撼。
其中,馬紹信老師所飾演的林彪元帥尤為深入人心,他那句“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更是被奉為一代經典臺詞。由於珠玉在前,此後其他版本的林彪再沒能掀起什麼水花。
然而你知道嗎,當年拍攝《大決戰》期間,曾經有人提議要刪除林彪這個角色,或者將其醜化為純粹的反派。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毛主席獨自登上溝壑密佈的黃土高山,站在橘黃色的天空之下,向遠處眺望。突然,伴隨著一陣悶沉的轟鳴,黃河封凍的冰面瞬間四分五裂,厚重的冰塊隨著滾滾黃河水傾斜而下、向東流去。
這幅恢弘壯觀的場景,正是《大決戰之遼瀋戰役》的開頭。為了用黃河解凍、破冰、洶湧澎湃的自然景象,來充分展現共產黨與解放軍勢不可擋的步伐,和中國的新生。攝製組足足在黃河邊等待了兩年時間,才得以捕捉、拍攝下了這3分鐘的畫面。
而這種不計時間、金錢、人力成本的投入,幾乎貫穿了電影全程,只因影片背後的故事太過重要,也太過精彩。
現在先將時間拉回到1948年。河北省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這個坐落於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從1947年7月2日,中央工委在此正式成立,到1949年3月23日離開,黨中央在西柏坡的621天內,完成了中國革命偉大的歷史轉折。而其中最至關重要,也是最為輝煌的就是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率領東北解放軍,於遼寧省義縣—河北省灤縣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向國民黨軍隊發起猛烈進攻。經過一個月的鏖戰,我軍成功攻克“東北門戶”錦州,全殲守軍10萬餘人,就此牢牢關上了東北的大門,也徹底切斷了國軍撤回關內、輸送物資的生命線。逼得困守長春的國民黨第60軍全軍2.6萬餘人齊齊起義投誠。
緊接著,我軍一招誘敵深入,成功將蔣介石派來奪回錦州的10萬大軍,圍困在了遼西地區。並採用大規模圍殲戰,將其全軍覆沒。
隨後的10天時間裡,東北野戰軍以勢如破竹之勢,一路乘勝追擊,先後解放了撫順、鞍山、瀋陽、葫蘆島等重要據點。最終於11月9日,成功解放東北全境。
就在遼瀋戰役打響之初,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的粟裕將軍,依據我黨“殲敵於長江以北”的指導思想,提出了以率先殲滅黃百韜兵團、解放徐州為核心的戰略。
於11月6日至次年1月10日打響的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我方犧牲最慘重的一戰,同樣也是殲敵數量最多、戰略意義最重要的一戰。儘管此戰之中,我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都處於明顯的劣勢,但憑藉勇猛無畏的意志和精妙絕倫的戰術,我軍還是取得了全面勝利。
最令人震撼、淚目的是。淮海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足足自發出動了543萬名民兵,他們高喊著“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的口號,與解放軍戰士共同進退。
他們籌集了88萬輛車,77萬頭牲畜,一路往前線運送了4億多斤糧食,充分保障了戰士們的衣食補給。他們不分晝夜、輪班換崗,在極短的時間內搶修了220裡鐵路、68座鐵橋和不知有多長的公路,為解放軍的高歌猛進創造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1年2月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陳毅元帥曾自豪地說:“五百萬支前民工,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群眾,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而在最後一戰平津戰役中,已然頹勢盡顯、惶惶不安的國軍,更是變得不堪一擊。林彪、羅榮恆、聶榮臻三大元帥率領百萬大軍,僅以3.9萬人的傷亡,便將敵軍13個軍共計52萬人全部殲滅。
在持續142天的三大戰役中,共產黨、解放軍、全國人民上下同心,一舉殲滅了154萬餘名國軍。而隨著北平和華北大片區域的解放,共產黨的紅色基本燃遍了長江以北的每一寸土地。餘下的國民黨殘部,再無翻身的機會。
“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大決戰”、“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的光輝里程碑”、“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石”,這些都是三大戰役璀璨的頭銜。
也正是源於三大戰役獨特而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八一電影製片廠就想要將三大戰役搬上大熒幕。但因為經濟、裝置等條件的限制,以及抗美援朝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直沒能如願。直到1986年1月,即三大戰役勝利37週年紀念之際,黨中央領導才親自下令啟動三大戰役電影專案。
當然,該專案兜兜轉轉,最終還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負責。而總導演的大梁則被中央親自安排給了李俊。李俊是中國第三代電影導演,16歲便加入共產黨並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李俊長期擔任文化教員、宣傳隊指導員等文化要職,25歲時就憑藉戰鬥英雄李鴻喜的同名歌劇《李鴻喜》獲封一等功臣。建國後轉型為導演的李俊,更是先後執導了多部經典紅色電影,例如《閃閃的紅星》、《南海長城》等等。
很顯然,作為一名解放戰爭的親歷者、戰士,以及一位作品出彩、經驗豐富的優秀導演,李俊無疑是負責這項重要專案的不二人選。
如今有不少電影在宣傳時,都喜歡用上“斥資多少億”、“籌備好幾年”、“豪華演員陣容”等噱頭,不過其中99%都是濫竽充數。資金大頭都進了幾個流量主演的腰包,所謂的耗時N年更是可以用單純的拖延症來解釋。
當然,《大決戰》三部曲與那些不知所云的偽大片可不同,這是實打實的鴻篇鉅製。不說別的,就單看片尾那一長串致謝名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文物局、中共中央黨校、中央檔案館等等。便能充分感受到,《大決戰》的創作真正是舉國之力的宏大。
李俊總導演精心選拔出了楊光遠、蔡繼渭、韋廉三位首席導演,由他們分別負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執導拍攝,自己則把握全域性。
隨後,主創團隊前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等地,查閱了關於三大戰役的全部文獻資料。並邀請三大戰役指揮官之一的聶榮臻元帥親自擔任顧問,詳細介紹當時作戰的情況。此外,還有眾多參與了三大戰役的老兵,都講述了他們記憶中的戰爭細節。根據這些資料,主創團隊精耕細作,翻來覆去將劇本修改了8遍,把精益求精發揮到了極致。
而在具體拍攝中,《大決戰》的投入更是在中國影史上一騎絕塵:1億人民幣投資、5年時間拍攝、13萬幹部戰士參與、出動群眾15萬餘人次,此外還有160噸TN炸藥、上萬套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棉服、170多萬發炮彈等等。
實際拍攝效果霸氣到何種程度呢?除了開頭提到的,等待兩年實拍黃河破冰那一幕,《大決戰》三部曲裡還誕生了兩個經常被其他戰爭片借用的名場面。
一個是《淮海戰役》中的黃維軍團大行軍。據說,軍部直接出動了一整個集團軍,上萬名戰士實際還原了戰爭期間的行軍場景,隊伍猶如一條巨龍,一眼望不到頭。
另一個則是《平津戰役》中我軍攻破天津城的那一幕。那是1949年1月的寒冬,東北野戰軍浴血奮戰29個小時,終於解放了天津城。為了完美還原出那個令全軍熱血澎湃的場景,攝製組整整封閉了半座天津城,動用了2萬名武警戰士,用俯拍大全景的方式,展現了他們在金湯橋上、海河冰面奔跑、歡呼、揮舞旗幟的樣子。
而在演員的選拔上,劇組方面也是下了大功夫。同時,在演員的刻畫上,深入人心。襯衫釦子扣錯的毛主席,皮鞋擦得鋥光瓦亮的劉亞樓、喜歡洗冷水澡的鄧小平等等。導演透過對領導人們生活化的描述,展現出了他們更真實、更人性化的一面,非常觸動人心。
劇本創作、投資、演員選拔、大場面、小場景的拍攝,《大決戰》三部曲真正做到了舉全國之力,用心至極。相應的,電影雖然耗費了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卻也物有所值,不僅成片質量高,拍攝進展也非常順利。唯一隻有一個爭議點,那就是關於林彪的問題。
眾所周知,《大決戰》拍攝時,林彪已經因為一些嚴重問題被開除了黨籍。甚至早在1971年9月13日逃亡途中,就因飛機失事去世了。總之就是一個非常敏感,且極具爭議性的人物。
正因如此,有一些人認為,在這種中央親自牽頭、意義重大的鉅製戰爭片中,不應該出現林彪的身影。要麼就將林彪直接從《大決戰》中抹去,不寫他;要麼就把他塑造為一個完全的反面人物。
當年,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在聽聞這種提議後,立馬做出了重要表態。他鏗鏘有力的回應說:“劇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戰場的仗是誰打的?而且寫林彪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他後來不好,就把這個人寫成從頭至尾都壞。”
楊尚昆的回應無疑相當的積極且霸氣。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本就不存在純粹的白,或純粹的黑,大家都是“五彩斑斕的灰”。放眼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相當多大人物都存在明顯的是非爭議。例如統一中原,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卻也犯下了焚書坑儒等驚天罪行的秦始皇。又例如“九一八事變”中拱手將東三省送給日本鬼子;後來卻發動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合作抗日的張學良。而林彪也是其中之一。
就像楊尚昆所說,林彪後來的確犯了大錯,但他並非從頭到尾都壞。相反,作為“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之一,也是最年輕的元帥,林彪為抗戰勝利、民族解放所做出的貢獻,絕不容小覷。
從“平型關戰役”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中,粉碎東北國軍對南滿解放區的進攻,將其徹底擊潰、被迫全面轉為守勢。在數十年的戎馬生涯中,林彪指揮了很多場影響深遠的經典戰役,而三大戰役應該稱得上他的最巔峰。
三大戰役之中,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均由林彪擔任主要指揮官。就如前面所介紹的那樣,在解放錦州城後,林彪當機立斷發起了遼西會戰,將蔣介石的西進兵團一舉包圍、全部殲滅,順利解放東北全境。順帶著,林彪還將東北部隊從13萬餘人壯大到了上百萬人,進一步為我軍增強戰力。
總而言之,《大決戰》三部曲講述的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故事,而在那個時候,林彪還是一位指點江山、萬眾敬仰的將領指揮官。他未來的錯誤不能被忽略,但他當時的功績也絕不能被抹去或抹黑。
最終,在楊尚昆的指示下,林彪一角被列入了50名主要角色之中,並開啟了全國徵選。然後就有了馬紹信版的林彪。
林彪元帥一直都是一副沉默寡言、內向而壓抑的模樣,他喜歡反騎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安靜思考問題,還經常大把大把嚼著黃豆。他雖然在戰場上殺伐果決,但私下卻做了不知多少準備。他早早就將軍事地圖記得滾瓜爛熟,清楚知道每一座山、每一條道的位置,甚至能夠憑空在白牆上部署戰術計劃。而這一切都在《大決戰》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總之,《大決戰》三部曲是不可多得的好電影,其對戰爭場面的還原,人物細節的塑造,以及對林彪的客觀展現,無一不令人震撼而觸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歷史類作品,也希望大家都能銘記歷史、尊重歷史。
以上就是本期歷史文社的全部內容,如果喜歡不要忘記轉贊評加關注,感謝您的支援,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