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舉辦的“萬名導遊講湖北故事”暨湖北省第十三屆導遊大賽活動圓滿落幕。經過激烈的角逐,來自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於穎獲得一等獎,來自荊州博物館的講解員曹寰蓓、湖北廣之旅導遊張玲、宜昌交運導遊黃志恆獲得二等獎,陳小芳、陳苗苗、楊俏、謝文瀚、冉龍江、趙瀚祥獲得三等獎。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些選手的風采吧!
一位愛上帶團的高校教師
從小在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長大的於穎,自幼著迷於大自然的神秘、神奇與神韻。現在是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一名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師。
“我喜歡導遊這個行業,因為可以陪同遊客領略神州大地不同的美好,真的成為導遊之後我愈發為自己的這個選擇而欣喜。”於穎與人交流時,臉上總洋溢著微笑。性格活潑的她有著內蒙古人特有的熱情與張力。
說起自身的經歷,於穎表示,在2010年發生過一件非常“丟人”的事。那是她成為兼職導遊的第二年,於穎作為全陪帶團去重慶,因為沒有認真閱讀接待計劃,理所當然的告知地陪送站時將他們送到了之前抵達重慶下車的那一個車站。在站前廣場集中候車閒聊時,遊客卻無意間發現他們火車票上顯示的站名與實際不符,彼時距離開車時間已不足一小時!於穎只有拜託地陪和司機師傅掉頭來接他們,與此同時,帶領著各位遊客拖著大包小包一路狂奔。鐵路工作人員也協助開放綠色通道以加快安檢和登車速度,這次差一點點就要誤車。
於穎說,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11年,但是每每回想起來,那種驚心動魄的感覺仍然會湧遍全身。遊客們慌亂之中背起大包小包狂奔的場景彷彿歷歷在目。
“我會給我每一屆學生分享這個故事,讓他們和我一樣牢記認真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用自己在實際帶團中感受到的苦辣酸甜帶給學生對這份職業最初的悸動!”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作為一名導遊,於穎認為不能僅以細緻的服務而自滿,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廣泛閱讀、在導遊服務中審慎講解知識性內容,從而帶給遊客更多的文化自信!“我教導遊、當導遊,希冀導遊的工作,能讓遊客的每一次旅途,昇華為生活的藝術。”
曹寰蓓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我上學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很喜歡跟人交流我瞭解的知識,比如我會主動給同桌講題,想方設法讓他聽懂,如果他聽懂了我就會很興奮。”1996年的曹寰蓓接觸導遊行業已經兩年多了。她直言自己面對各種各樣型別的知識都挺有求知慾。比如藝術,哲學,文學,心理學等等。
在兩年的職業生涯裡,來來往往見過不少人。曹寰蓓經常碰到讓她印象深刻的遊客,讓她不禁覺得導遊講解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
曹寰蓓接待過一位工作十分繁忙的遊客,在講解過程中,進度一直在被這位遊客工作電話打斷。接電話的時候遊客表情一直很嚴肅,但是,當曹寰蓓在展區的地圖前一起與她談論荊州發掘的奇特墓葬,偉大而神秘的楚王陵墓時,遊客又會情不自禁的笑起來。這讓曹寰蓓感覺到,無論現實如何匆忙,詩與遠方就在身邊。
曹寰蓓曾經也遇到過一位老人,他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師,但對文科特別感興趣。他自學了中國考古通論的公開課,而在與他講解的過程中,他總是會發散性的去補充很多內容,從道法自然談到和諧思想,從楚文化中的“蛇”形象談到龍的產生,他感嘆著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曹寰蓓也從他的身上感受著熱愛帶來的活力。
這些人讓曹寰蓓相信,她的工作不只能夠給他人帶來滋養,也能夠豐富自己的內心。
“我覺得每一位優秀的導遊都是從稚嫩和青澀走向成熟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未來,不要被偶爾的困難打倒。”樂觀又向上的曹寰蓓希望自己能夠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向未來發起一次次挑戰。
張 玲
十年堅守如一日
“十二歲那年和父母一起去北京旅遊時,每天最喜歡聽導遊姐姐給我們講解當地的人文歷史,透過導遊講解的各種故事讓我感受到一座城市的魅力,也就此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文化的種子。”後來1995年的張玲,在2010年考入了旅遊管理專業,次年取得了導遊證,從此正式開始了她的導遊生涯。
2012年,張玲參與到了“第六屆華中旅遊博覽會”的接待工作中。本來只是配合志願者做一些簡單的聯絡工作,但就在即將開始接待工作的頭一天晚上臨時接到通知,原本安排的車講導遊由於突發狀況無法按照原定計劃進行接待工作,需要從幾位聯絡員中推選一位來進行沿途的講解工作。幾位學生自是不敢,張玲挺著膽子毛遂自薦,這一年,她也只有17歲。
當天晚上,從面對遊客的微笑到上車歡迎詞的自我介紹;從沿途經過的路線到會涉及的建築;從會講到的景點知識到可能會被提問的話題,張玲無不站在鏡子前做了無數次的預演和練習。希望在團隊服務過程中將最優質的服務,最豐富講解內容帶給每一位旅客。讓張玲記憶深刻是一位來自北京的遊客,他對張玲說:“小張,非常感謝你的服務和講解,我感受到了你的用心和真誠,繼續努力,再次謝謝你。”聽到這話,張玲自己卻感到有些心虛,因為只有她知道,這次的接待工作,其實是她第一次拿起車上的話筒。而直到工作結束後張玲才知道車上的“遊客們”其實都是來自全國5A旅行社的優秀行業代表。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快十年,但這位特殊遊客給張玲的這句指點,卻如餘音繞樑。“以遊客為本,真誠以待,服務至誠,這樣才是一個合格的好導遊。回想我從業十年的路途中,這句特殊的評價成為我從事旅遊行業始終堅持的原則,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的旅途。”
“往後餘生,傳播中國文化,分享快樂旅途,弘揚文旅精神永不謝幕。”這是張玲在參加2019年度全國導遊大賽時說過的一句話,也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張玲確信自己深愛著這個行業,愛她胸前佩戴的導遊證和手裡拿著的話筒。她始終在這裡,陪伴家鄉的文旅行業的發展,且有召必應。
黃志恆
寄情山水的溫暖男孩
1996年的黃志恆起先抱著好玩娛樂的心態去參加了一次市裡的導遊大賽,沒想到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從而開始了他的導遊之旅。但也是在從事這個工作之後,黃志恆才慢慢的開始喜歡這個工作,才慢慢開始發現這份工作的一些樂趣。
說起自己職業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黃志恆說是他剛剛帶團的時候。儘管在帶團之前黃志恆做了很充足的準備。但是在大巴車上面對滿滿一大車的男女老少,進行導遊介紹和講解的時候,還是有一點點緊張。這時有一位遊客就問到:“小夥子,你是不是一個新導遊啊!”當時黃志恆心裡十分很慌張,下意識地覺得都這個遊客會不會是一個吹毛求疵的人,會不會很難搞定?令黃志恆感到意外的是,這個遊客卻出了奇的很有親和力。他在整個行程中,一有空就會拉著黃志恆聊天,鼓勵他。“小夥子啊,我兒子和你年紀差不多,這幾天你做的非常不錯,要好好加油啊!”黃志恆說,那一天的團帶的非常的順利,也是自那以後,他突然覺得充滿了自信,能夠做好導遊這份職業了。
“服務遊客,寄情山水,講好中國故事。我們要以有溫度,更有深度的導遊服務踐行‘服務為本,遊客至誠’的理念,講好中國故事,讓優秀的中國故事代代傳承。”黃志恆說起這些時,眼裡閃爍著年輕人特有的光芒。
陳小芳
一點一滴積矽步,小河終將成大海
1999年的陳小芳,雖然在大家眼裡還是個小朋友,但實際上是一名有三年經驗的黃鶴樓講解員。
“因為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歡出去玩兒,也見過各種各樣的導遊,發現一個好的導遊真的能為一段旅途,一個景點增添樂趣和內涵。”帶著對導遊行業的憧憬,以及自己對旅遊的熱愛,陳小芳在大學的時候選擇了旅遊專業。
“最開始只是有一個粗略的概念,並沒有很明確的理解導遊需要做哪些事情,後來深入瞭解之後更加喜歡這個行業,因為它不僅僅只是行程的安排指引,更是文化的傳播。”
今年四月,陳小芳接待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外國遊客,當站在黃鶴樓上講解武漢長江大橋的時候,遊客來了興趣,希望能瞭解得更加詳細。陳小芳當時一瞬間有些哽咽,長江大橋修建之前,武漢面臨著跨江難的問題。作為政治中心的武昌、商業集中地的漢口,工業重鎮的漢陽,被長江和漢水分割成了三部分。在武漢修建一條橫跨長江的大橋,連通三鎮,成為了幾代人的夢想。但那個時候,想在“天塹”長江上修建一座大橋,又談何容易?當說到:“當時武漢人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把大橋建成”這句話的時候,陳小芳的眼淚已經完全止不住的流了下來。現如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長江大橋歷經了多年風雨仍然堅固如初,傲然靜臥。它不僅是長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更是一座歷史豐碑,在江城人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講解結束後,外國遊客告訴陳小芳:“謝謝你,讓我們瞭解到更多我們原本不知道的歷史,和歷史背後的故事。”
一種濃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陳小芳心中油然而生。原來,作為講解員不只是要把遊客眼前能看到的講解清楚,更要把它的歷史背景甚至是裡面所包含的情感傳遞出去。這是一份很有幸福感的職業。
“別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開始。”陳小芳認為,無論是講解內容還是服務技能,都是在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陳小芳一直拿這句話激勵自己,希望在講解員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定。
陳苗苗
在路上,與有趣的靈魂相遇
“一半是人間溫暖,一半是山川湖海。”1996年的陳苗苗現已接觸導遊行業1年了。因為自己熱愛旅遊,所以現在是如願以償了。
陳苗苗說,在她第一次帶團的時候,就看到了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幕。當時有一對70多歲的夫婦,來武當山遊玩。武當山地勢險峻,有很多的懸崖峭壁。就算是成年人,想要登上金頂,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古稀之人。但是這對老人卻全程手牽著手,互相攙扶。爬山爬累了,就停下來欣賞路邊的風景。那天天氣很熱,老爺爺包裡裝了大大小小的水果,左手拿著登山杖,右手牽著老奶奶。時不時就詢問自己的老伴,口不口渴,累不累,需不需要休息。老奶奶則像一個小朋友一樣,總是拉著老爺爺一起拍照。就這樣走走停停,一路相互扶持登上金頂,兩隻手緊緊拉在一起,不曾分離。爬山的這一路,我深深的被這對老夫婦感動了,相愛很容易,難得是一輩子相濡以沫。
“我本來就挺喜歡導遊這個行業的,但是在真正成為了一名導遊後,發現自己愈發的熱愛了。上學時,老師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是在成為了一名導遊之後,才深深的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我看到了好多美麗的風景,遇到了好多有趣的人,聽到了好多別人的故事。在將知識傳播給別人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內心。”
楊 俏
故事讓景色更美,遇見讓人生更加絢爛
“從事導遊行業前,出去旅遊時,一路上看到了導遊散發的魅力,因為導遊的介紹,覺得每一處風景有了不一樣的意義,整個旅遊過程非常愉悅,那時有了做導遊的想法!”1993年的楊俏,在黃鶴樓公園工作至今已經8年了。可說起自己做導遊的初衷,楊俏的那股憧憬勁兒彷彿一個剛剛入職的小朋友。
2014年,楊俏有幸接待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方俊明,幫助他圓夢黃鶴樓。接待前,楊俏認真查閱了方俊明的事蹟生平,在得知方俊明為了救一個“小朋友落水而導致自己的中樞神經受損而終身癱瘓,只能坐在輪椅上時楊俏深受震撼。也是她第一次感覺,她即將要和一位英雄超近距離接觸。接待當天,楊俏給他講解時一直面帶微笑並且半彎腰與他平視進行講解,到達頂層後講解武漢長江大橋,以及武漢長江三鎮的規劃格局時。方俊明突然來了興致,還給楊俏講起了武漢20年前的故事。在那一瞬間,楊俏覺得自己與這位大英雄的距離拉近了,一老一少的兩人像朋友一般聊了起來。從眼前的山河美景到歷史的變遷,從20年前的武漢聊到如今飛速發展的武漢。在講解結束時,方俊明也對楊俏表示了深深的感謝!
“只有真誠熱愛講解工作,才能無微不至地關懷遊客,用真心服務遊客,用真情感染遊客,讓遊客留下美好回憶!”楊俏說,“我希望因為我的存在,從而能夠豐富遊客們的旅途。”
浪花因撞擊而美麗,人生因拼搏而精彩;故事讓景色更美,遇見讓人生更加絢爛。
謝文瀚
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成長
出生於湖北黃岡的謝文瀚,今年26歲。從2014年進入到導遊行業,至今已經7年了。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到讀大學還沒見過火車跑,就很嚮往外面的世界,然後選擇了旅遊管理專業,也一直很喜歡在路上的感覺。”謝文瀚說起自己的時候總是帶著不好意思的笑,他也經常自嘲自己是95年的小叔叔了。
2016年的時候,謝文瀚帶團前往青海,團裡有位70多歲的老爺爺,他是60年代到70年代在青海服兵役。一把年紀了,就想到年輕時戰鬥過的地方看看。行程的最後一天,老爺爺將謝文瀚叫住,輕聲告訴他:“小夥子,我得了癌症,沒有多少日子了,感謝你帶我看到了半個世紀後的青海有多美。”這件事令當時21歲的謝文瀚印象非常深刻,“我覺得這就是導遊的意義吧,我們一直行走在路上,看過路邊的風景,將故事講給別人聽,同時也聆聽別人故事。”
出門走好路,出口說好話,出手做好事。是謝文瀚導遊職業的座右銘。“我認為按照這個標準做好自己,會使我心坦蕩、結善緣,不僅能幫助我從事導遊職業不忘初心,更可以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謙遜向上的人。”
冉龍江
放眼未來的瀟灑男孩
1998年的冉龍江,雖然總是被大家親切的叫成弟弟,但其實已經有三年的導遊經驗了,還是單位的明星導遊。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到處去玩,長大了也一樣。我認為成為了一名導遊以後可以遊山玩水,所以我就來當導遊了。”冉龍江說這些的時候,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在冉龍江職業生涯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單位接待一位老爺爺。
這位老爺爺腿腳不太方便,不能自行行走,需要藉助輪椅。進了場館後,老爺爺就立馬要求要到黨旗面前去,想要重溫一下入黨誓詞。老人雙手支撐著輪椅扶手,想要靠著自己的力量能夠站起來,可是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周圍人紛紛勸阻老人,不然就坐在輪椅上宣誓,不必強求著站起來,可是卻被老人拒絕了。最後在老人強硬的要求下 ,他被周圍的人扶著站起了身,顫顫巍巍的舉起自己的右手,面對著黨旗一字一句的說著入黨誓詞。雖然老人腿腳不方便,但是目光如炬,聲音也鏗鏘有力。冉龍江被眼前的這一幕震撼了,儘管這位老人已是花甲之年,但是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信仰面前仍然有一份骨子裡的倔強。“我不由的感嘆,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我們安然富足的生活,是老一輩的人們拼命換來的,我打心底裡敬佩著他們。”
“過去無可挽回,未來可以改變。也許在過去的時間裡,我的工作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一定能夠越來越好。”談起自己的未來,冉龍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趙翰祥
不忘初心,肩負使命
“咱們經常喝的礦泉水,就是從這兒,咱們十堰來的。”這是趙翰祥在帶團講解的時候,必說的一句開場白。1985年的他是十堰博物館的講解員,專門講解有關南水北調的移民史,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經4年了。
有一次趙翰祥接待了來自北京的遊客。當他們知道原來他們喝的水是來自十堰的時候,都感到非常驚奇,因為他們原本以為南水源頭在河南南陽。這令趙翰祥啞然,他想到十堰人為了南水北調的順利完成,幾十萬名普通百姓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為了能讓北方的同胞能喝上優質水,十堰地區當時共淹沒了五十多萬畝的土地。可是即便做了如此大的犧牲,卻還有很多北方朋友對此一知半解。因此趙翰祥希望利用這個機會仔細得跟他所接待的遊客普及一下南水北調的歷史,好好的講講十堰為此付出的貢獻。他認為,讓來自北京以及外地的遊客們對十堰有更深刻的瞭解,是他們這一代新十堰人的使命。
十堰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自從南水北調北上,趙翰祥便和十堰博物館的調水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我希望用水的含蓄來傳遞十堰文明。”
編輯/楚小遊
來源/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長江雲
稽核/廳市場管理處
編髮/湖北文旅之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