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市民遊客能在不同時間段欣賞到不同景緻,辛苦點兒不算什麼。”
——尚紫陽
上週末,香山公園內,變了色的幾棵黃櫨樹下,遊客拍得正酣。不遠處,斜坡上,有個人也在看黃櫨。可他跟別人看的地方不太一樣。
這個人把臉湊到一根枝條前仔細看,一片葉子能盯上兩三分鐘。
他對一根枝條上的幾十片葉子“相面”之後,又開始數數,一片不落地數上好幾遍, 邊數邊把數字填進了手裡的表格。
有遊客好奇地上前。“為什麼要數葉子?”“那些數字幹啥用?”
“我這是在做紅葉物候觀測,專門為大家‘偵查’紅葉變色率的。”說話的人叫尚紫陽,香山公園管理處紅葉物候觀測小組組長。
每年香山紅葉觀賞期,市民最關心的就是紅葉的變色情況。紅葉變色率就是市民遊客的“賞紅”風向標。
早在二十多年前,香山公園就開始了以黃櫨為主的紅葉物候觀測工作,最早記錄香山紅葉變色率的資料可追溯到1998年。
現如今,尚紫陽和同事穆迪、陳亮、王徵共同組成四人小組,每年10月至11月底期間,他們每週至少觀測兩次,記錄並計算出全園的紅葉變色率,為市民遊園提供參考。
香山公園內有10萬餘棵黃櫨,觀測紅葉是否變色,可不能只看一棵樹。
尚紫陽和同事要在園內選擇8個樣地,每個樣地隨機選取5棵樹齡在10年以上的黃櫨作為樣樹,每棵按4個不同方向各選1枝高度在1.6米左右、葉量不低於50片的健康枝條作為樣枝。
這是一場體能、耐力、眼力的綜合考驗。
樣地位於看雲起、蟾蜍峰、隔雲鍾、山杏林、香爐峰等香山著名景點,尚紫陽可沒空兒賞景,觀測日的一大早,他就帶著記錄單和礦泉水,邁著大長腿上山了。
小組四人兵分兩路,每組要完成4塊樣地、20棵樣樹、80枝樣枝、不低於4000片樹葉的工作量。他們幾乎一路小跑,每次徒步長度超過10公里。
紅葉物候觀測對體能的考驗不小。為了科學觀測,樣地分佈在不同海拔,最低的看雲起180米左右,最高的香爐峰550米左右,一米八幾的尚紫陽早已習慣了在山間步道穿梭,邊爬山邊說話,大氣兒都不帶喘的。
紅葉是否變色也不是掃一眼就說出來的,而是要經過精準的統計和計算。
每次觀測過程中,尚紫陽要在表格裡填寫大量資料,樣枝上葉片的數量、處於變色初期、中期和盛期的葉片數量、落葉的數量等近十項。
清點樣枝葉片數量是一個考驗耐心的工作,“有時候旁邊遊客多,還經常要解答遊客問題,經常數錯重來。”
觀察葉片變色情況則需要豐富的經驗,已經幹了10年紅葉物候觀測的尚紫陽早已練就了火眼金睛,能迅速判斷一片樹葉的變色比例。
“比較難的是10月初剛剛開始變色的時候,紅葉都是從一個個芝麻大的小紅點開始變色的,一開始就是要大海撈針地去找小紅點。”
這個環節也非常費眼睛,有的時候光線很強,但也要堅持觀測,一天下來眼睛裡都是樹葉的光影。
觀測完畢後,工作卻還沒結束。尚紫陽和同事要回到辦公室,將8塊樣地的上千個數據錄入電腦,透過香山公園近年來自主研發的計算公式算出每棵樣樹的變色率,最後再統計出全園的平均變色率。
有些遊客會好奇,為什麼紅葉並不是成片成片地變色,甚至一棵樹上不同枝條的變色情況也各不相同。“首先要考慮海拔因素,海拔越高,環境溫度也就越低,晝夜溫差越大,變色就會早一些。”尚紫陽平時話不多,聊起紅葉就滔滔不絕,“角度、日照強度、周圍的小氣候、樹的個體差異等都會影響變色。”
儘管枯燥且辛苦,尚紫陽和同事依然覺得自己的付出十分值得。“香山紅葉初期色彩斑斕、盛期層林盡染、後期萬葉飄丹,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市民能在不同時間段欣賞到不同景緻,辛苦點兒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