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縱論君
根據統計部門公開的資料顯示,1-9月份,全國新建商品房均價約1.03萬元/平米,比1-3月份1.06萬元/平米的均價降了300元,相當於每100萬總價房子降價3萬元。整體降幅不是很大,主要還是一些一二線城市的價格堅挺所致,但好訊息是,從一些越來越多城市祭出“限跌令”來看,不少弱二線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開始出現鬆動。
在這一點上,統計部門最新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漲跌榜也佐證了這一趨勢,其中有52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環比下降,佔比近75%,而且新房價格下跌城市數量也過半至36個,這是自2015年樓市去庫存以來的首次出現。所以,有研究人士說了,“既然拐點趨勢出現,就不會是一時半會”,現階段的市場走向其實是以下幾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在持續的調控下,潛在的購房者不那麼著急了。
資料顯示,前9個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次數超過了480次,這樣的力度對購房者有什麼影響呢?
安居客和58同城釋出的《2021年9月國民安居指數報告》談到這一問題。各等級城市找房熱度均出現明顯下降,9月份比8月份,一二三四線城市找房熱度下降幅度都在8%左右,說明這不是個別城市,而是當下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樓市趨冷是我們當下面臨的大環境。
更重要的是預期變了。調研資料顯示,有55%的人認為政府會抑制房價上漲,說白了,相對於過去那種“年初不買房,一年又白忙”購房心理驅使,現在房價被控制不怎麼漲了,如果不是那種非常急需的買房需求,很多人都會等等了,反正房價又不漲,買入又賺不了錢或者又省不了錢,何苦呢?所以,購房者信心指數一路下滑,從年初的118到現在的94,已經下降了20%。
所以,購房者的理性也讓這幾個月的樓市銷售資料比較難看。繼6、7、8月份銷售額連續下降後,9月份,前100強開發商的總銷售額同比再下降36%,這還是在所謂的樓市旺季“金九銀十”產生的,接下來再到年關淡季,購房者越來越觀望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其次,實際住房需求確實也在下降。
我國的住房自有率較高是公認的,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主要是因為我們傳統的“有房才有家”觀念影響,大多數年輕人結婚都是以“有房”作為基礎。據央行此前的調研報告顯示,城鎮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為96%,只有很少的人沒有房,雖然全部真實資料可能有些偏差,但絕大部分家庭有房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是在A城還是B城罷了。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率放緩的同時,出生人口卻一降再降。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20年的城市化率已近64%,快速城市化已經告一段落,指望下一代接盤嗎?情況也比較現實,根據官方公佈的新生兒資料看,2015年為1655萬人,在2016年實施二胎政策以後,新生人口有所回升,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1786萬人、1723萬人,但積累的生育需求釋放後,2018年開始出生人口持續下滑,2018年為1523萬人,2020年就只有1200萬人。很多人關心2021年會不會跌破1000萬人,從上半年部分地區已公佈的出生人口來看,無一例外均是下降,同比整體降幅為16.77%,如果全年按此計算的話,1200萬*(1-16.77%)=998.76萬人,比去年再降201萬人,出生人口首次跌到1000萬人以下。
所以,現在回過頭來看,當下的市場趨冷並非一朝一夕促成,有調控因素,但根本的還是城市化放緩以及連續多年出生人口下滑所形成的。一句話,剛性住房需求越來越少是未來的趨勢。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正式確定房地產稅很快就要試點。
在這裡,不由得先提到一位人物,這就是知名企業家、慈善家曹德旺先生。雖然他非房地產行業人士,但對房地產經常發表看法。其中廣為流傳的觀點就是2017年底接受央視財經專訪的那一段:
針對不少人認為買好幾套房子保值的做法,他建議及早賣掉多餘的房子,因為那時候房子賣也賣不掉,租也租不出去,還要交管理費。
這段話如何理解呢?主要包括幾個資訊點:1.未來買房未必保值;2.越到後面越難賣掉;3.房子難租出去;4.房子將有持有成本。
不得不說,當時很多人對他的話還嗤之以鼻,認為他不懂房地產行業,不過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其實,曹德旺能夠把自己的企業做到該行業的世界前列,其洞察力是一般人不能比擬的,4年時間不到,曹德旺的預言也基本成為事實:
對於第1點,這個不用多解釋,現在國家對樓市的調控目標就是確保“平穩”,房價不可能再出現大漲了。說實話,有人做過測算,一年房價若低於6%的漲幅,包括資金成本、房貸利息等成本,其實就是虧損了,就更別談什麼保值抗通脹了。
對於第2點,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主要是城市化空間越來越小,加上大家生育動力不足,接盤者越來越少,有錢人不缺房子,少量的無房人又接不了盤,房子的流動性越來越低也是事實。
對於第3點,今年國家釋出了“著力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新政,主要就是透過發展保障房形式實現“人人有房住”。新華社在《住有所居》中援引住建部的話說,在未來5年,將發展保障性的租賃住房為重點,增加保障住房供給,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說到底,沒有房子的人,透過租金較低的保障性租賃房解決了,還有多少人租市場上價格較高的個人房源呢?所以,以後肯定會有很多房子是租不出去的。
重點說一下第4點。
根據新華社報道,10月23日全國人大已授權在部分地區進行房地產改革試點,隨後,財政和稅務兩大部門表態將起草試點辦法,做好各項試點準備工作。房地產稅很快就會來到身邊,這是確定的事。
對此,我們不少專家說我國的房地產現狀與發達國家不一樣,房產稅沒有徵收根基,這一點,聊聊可以,真較勁肯定是多餘的。因為,現在說房地產稅試點改革,肯定是有歷史、法理依據的,比如素有“中國保障房之父”之稱、曾主持編寫1998年中國房改方案課題組組長孟曉蘇日前就表示,“課題組在設計方案時,即做了預期—未來中國是也要徵收房產稅的”。說到底,此前房地產稅徵收不是今天突發奇想,而是早有預設和考慮的。
從各方權威專家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按面積徵收,還是按套數徵收,抑或是按評估值徵收,大家一致的觀點是,在稅收支出成本方面,房子多的家庭肯定要交更多的稅費,住房持有成本就提升了。那些房子多的房叔、房姐們不得不把多餘房子拋向市場,當某些市場上的存量房過多時,自然也就沒那麼好變現了。
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面對房地產稅來了之際,到底該不該賣房呢?經濟學家、北師大教授董藩在題為《要不要趕緊賣房?—面對房地產稅的正確態度》一文中給予明確回覆:
1.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學會存錢攢首付,學會投資買房產。無論稅收有多重,有房總比沒有好。適當的納稅也是應該的。只要不買在偏僻落後區域或增長乏力的城市,只要真弄懂了房地產知識,你會平靜地、有章法對應對房地產稅的。如果不考慮某些破壞社會穩定的意外因素,你的資產量又不大,在那些投資價值極高的城市,若你的房子賣出後,想買回來就太難了,畢竟限購政策沒取消。短期的波動可以忍受,長期的失去更令人痛心。大贏家的思維,從來不是從眾的套路。
2.當然,也有很多城市,其實早已失去了房地產投資價值,不具備保值增值性。在這些城市,不懂得及時打撈,再加上房地產稅的重壓,家庭財富會加快消融。
經常瀏覽樓市新聞的人應該知道,董教授有兩句名言,一是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他,別說是我學生,還有一句,大概是在有些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北京房價2050年能到80W/平米,看得出,董藩屬於樓市看多派。但從這次對房地產稅下要不要賣房的建議看,感覺還是相對理性的,筆者理解大概有三層意思:
第一,該買的還是要買。所謂的限制政策,就是購房資格,如果購房資格具備,所在的城市發展潛力大、城市價值高,這些地方的房子是可以買的,不用去擔心房地產稅,稅應該不高,納點稅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長期看好優質城市的房產潛力,不建議賣出好城市的房子,由於限購的原因,未來可能買不回來了,得不償失,但房產量多的主不在此列。
第三,很多城市的房產沒有價值,不能承受房地產稅之負,要儘快變現。
在筆者看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房地產稅對他們的影響應該不大,這主要是我們現在家庭財富的結構決定的,大部分家庭的主要財富就在房子上,從穩定的角度,應不會有什麼負擔。所以,如果是剛需,以居住為目的,該買還得買。但如果想配置一定的房產資產,還是要結合所在城市和個人房產持有情況來定,沒有一致的答案,比如手上有多套房,且不優質,還是應越早置換越好,“房子在精不在多”,這是筆者這兩年一直提的觀點。
學習更多房產知識,歡迎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