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五大水系之一,從不斷流的拒馬河,流經房山一帶。筆者早年在北京訪古時,就對其印象深刻。此行淶源縣城,驀然發現,拒馬河的源頭居然就在縣城東部的一方泉眼上。泉名“旗山泉”,大量泉水從淶源縣城一帶冒出地面後形成拒馬河,河水流經易縣紫荊關、淶水縣野三坡、北京十渡,自西向東由深山區流入華北大平原,最後流歸海河至渤海。
在拒馬河源頭的旗山上,有一座“文峰塔”,塔為風水塔,唐天寶三年(744),由城內鑄幣作坊出資興建,祈求“開文風、平陰陽、駐財源”。明嘉靖十八年(1539),又由住泰山宮道人吉錄保與幹佛寺僧人徳丹共同修繕,名“興文塔”。興文塔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被認定為遼代塔。但其與典型的遼塔風格又大相徑庭,而是一座八角五級閣樓式塔。近年重修後已經失去原有的氣韻,乍一看與明塔無異。
興文塔通高22米,修繕後通高27米,佔地面積37.6平方米。其由須彌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第一層塔身最高,之後向上逐層高度均勻遞減,除角梁外均採用仿木構件。首層塔身闢有塔心室,正南面闢券門,塔身下供奉水母娘娘神像,神像座下有古井一口。原嵌在塔身一層有一通“塔銘”,上記載了始建年代及甲乙方。第二部分塔基為磚砌須彌座式,下枋刻仰蓮,上枋刻俯蓮,上下梟都有新修過,圭角等部位的原構仍予保留。第三層塔剎建在小型須彌座上,塔剎第一節頂端為蓮花,第二至四節為寶珠。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塔剎尖掉落,塔身有一定程度的損毀,近年進行了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