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句俗語:“流成的杭州,漂來的北京”
明清兩朝定都北京
由於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離
不得不依靠漕運來維持國家的統治
漕運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龐大的漕運往來
孕育了運河周圍大量的村落
通州古運河上曾經最大的碼頭張家灣
就因作為大運河北端的漕運和客貨碼頭
逐漸形成了瓜廠( 木瓜廠) 、土橋、磚廠、皇木廠、
長店( 今張家灣鎮村) 等眾多村落
張家灣碼頭形成於元代初期
自明初至清嘉慶十三年運河改道之前
大運河一直流經張家灣
作為運河北端的物資轉運中心
張家灣運河沿岸修建有許多碼頭
嘉靖《通州志略》中記載
張家灣為“南北水陸要會之處,
人煙輻輳,萬貨駢集,
為京東第一大碼頭”
#01
明初至嘉靖七年以前
至遲在明弘治初年
張家灣已經形成多處碼頭群
根據位置可以分為張家灣上碼頭、中碼頭、下碼頭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圖片來源:陳喜波,韓光輝)
張家灣上碼頭
上碼頭位於今張家灣上馬頭村
為使漕糧能夠直接到達通州
明政府疏浚通州至張家灣潞河段
在河兩岸設碼頭
是為上碼頭
張家灣中碼頭
張家灣中碼頭設於明永樂年間
在今張家灣鎮土橋村東
是營建北京時來自山東、江蘇等省燒造之磚料的專用碼頭
今通州梨園鎮磚廠村就來源於此
張家灣下碼頭
漕運碼頭
在張家灣通惠河口南面及以西位置
是元代開鑿通惠河後所形成
漕糧至此陸運或經通惠河轉運至北京
通惠河口以北是百貨碼頭
近年施工取土發現無數元明時代的瓷器
可見這裡是瓷器集散地
永樂遷都北京後
建城所需大量材料都要從南方採辦
這些物品都在今天張家灣村東的運河西岸上岸
儲存、批發或中轉
由此形成皇木、花斑石、食鹽、江米等專用碼頭
明政府在碼頭附近設定皇木廠、花斑石廠、上下鹽廠和江米店等機構
如今張家灣村北的皇木廠村
就是明代存放自南方運來的木材之所
在今蕭太后河口以南
張家灣鎮村東邊古運河西岸還有一個商業碼頭
明代,來自各地的物資在此交易轉運
傍河形成一條商業繁華的街道
長近千米
故又稱長店
清代畫家江萱所繪的《潞河督運圖》(區域性)
#02
明嘉靖七年至清嘉慶十三年
明嘉靖七年(1528年)至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圖片來源陳喜波,韓光輝)
明嘉靖七年,通惠河重新疏通
在通州城外分別建了石壩碼頭和土壩碼頭
承接了張家灣的漕糧轉運功能
也承擔起部分其他漕運物資的轉運
取代張家灣
成為了運河北端樞紐
石壩碼頭位於大運河與通惠河交匯之處,河岸“大光樓”即為舊時驗糧樓
而張家灣除了一部分仍儲存的漕運功能外
則轉變成為商業貨運碼頭
以商業和客運功能為主
《長安客話》中記載:
“自潞河南至長店四十里,水勢環曲,官船客舫,漕運舟楫,駢集於此。弦唱相聞,最稱繁盛。”
張家灣不僅是運河商業碼頭
還是北京重要的客運碼頭
是明清時期京城送行人離別之地
《帝京景物略》記載:
“出都門半取水道,送行人,
閒者別張家灣,忙者置酒此祠亭”
#03
清嘉慶十三年後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以後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圖片來源:陳喜波,韓光輝)
嘉慶十三年,運河改道
流經張家灣的大運河故道因水量減少逐漸淤塞
最後變成一條細小的河流
由於漕船不再經張家灣
原來分佈於張家灣的商業碼頭和客運碼頭以及部分漕運功能都失去了作用
大運河改走康家溝已成定局
張家灣碼頭走向衰落
但張家灣碼頭功能並沒有完全喪失
張家灣所設之鹽廠尚留在原處
這條曾經的運河故道
成為輸送食鹽的專用運道
張家灣成為北京地區的食鹽中轉碼頭
故當地把這條河叫做小鹽河
光緒二十三年京津鐵路通車
1900年清政府宣佈廢止漕運
漕糧改由火車直接運送北京,不再轉道通州
民國初年張家灣鹽運碼頭廢棄
至此
張家灣作為運河碼頭的歷史徹底結束
雖然現在的張家灣已不再承擔漕運功能
但它周邊的古蹟、村落依然記載著過去那段歷史
通運橋
通運橋位於張家灣城南門外
因橫跨於蕭太后河之上
又被稱為“蕭太后橋”
這裡在過去是運河北端客運碼頭
通運橋的東西兩側均建有石質平臺
就是為乘客登岸所設的
通運橋,又名蕭太后橋(圖片來源:漕運古鎮張家灣,杜智廣丨攝)
裡二泗村
過去有句話講
“船到張家灣,舵在裡二泗”
自元初,在裡二泗碼頭附近就有一座供奉媽祖的天妃宮
明代改稱“佑民觀”
清康熙年間為佑民觀牌樓題寫了“保障漕河”的匾額
南來北往的商旅、官員、使節
可在此向由海神角色轉變而來的漕運之神媽祖祈求平安
“古蹟裡二泗”牌樓(圖片來源:網路)
皇木廠村
明朝永樂建北京城時
營建所需大木( 稱皇木) 自南方各地經運河運抵這裡
由於無法及時透過陸路轉運至北京城
需要囤積存放
因此宦官、佑司把總署設至此
運木的車戶、腳伕居於此
慢慢形成村落,名為“皇木廠村”
目前村內仍有明代古槐一株
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皇木廠村古槐樹(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大運河承載著千年的過往煙雲
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關於大運河
您有哪些記憶和故事?
您可以把我們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並講出您的大運河故事
然後截圖發到“北京印跡inBeijing”微信後臺
我們將彙總出三個點贊最多的故事
為故事講述者送上2張通州大運河遊船船票(短航線單程60分鐘)
實地感受如今運河兩岸的時代風貌
參考資料
[1]陳喜波,韓光輝.明清北京通州運河水系變化與碼頭遷移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28(01):107-116.
[2]成志芬,唐順英,華紅蓮.大運河(北京段)傳統村落居民對運河文化的認知及認同研究——以通州三個傳統村落為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2):36-46.
[3]王銘,劉爽.運河京門:張家灣運河古鎮的獨特定位及其當代塑造[J].新視野,2021(03):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