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海灣新聞報》網站10月26日發表題為《西方有一箇中國情結》的文章,作者系美國《巴勒斯坦紀事》網路雜誌主編拉姆齊·巴魯德,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經濟可能崩潰嗎?”這是美國石英財經網10月15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的標題。這篇文章對中國經濟及其影響作出了“不祥”的論述。
然而,這類文章受到的是政治的驅使,而不是可判讀的真相。事實上,上面這篇文章是最近幾周西方主流媒體上出現的眾多報道中的一個。
全球市場的動盪可能馬上會引起全球經濟學家的擔憂,尤其是當像中國這樣一個增長最快、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經濟產出出現放緩——無論多麼短暫——的時候,這是可以理解的。
西方媒體炮製中國“危機”
對比這兩件事情:一個是西方誤導性地介紹一場炮製出來的中國“危機”,一個是英國實際經歷著的燃料危機。在英國,集體恐慌導致數百萬人爭相購買汽油和柴油,導致大規模混亂、供應短缺和交通堵塞。
西方媒體對英國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輕描淡寫,好像這場危機僅僅是官僚機構管理不善的結果,或者僅僅是對供求關係的誤判。想象一下,如果英國的反烏托邦場景發生在中國會怎樣。媒體的分析肯定截然不同。
然而,反華媒體的造勢和宣傳自特朗普政府開始執政以來甚囂塵上,但它是一把雙刃劍。西方媒體的報道習慣性地從負面角度描述中國,從貶低中國的地位中獲益匪淺,但如果中國經濟長期放緩,西方經濟體將首當其衝付出代價。
與經濟幾乎完全孤立於西方市場的蘇聯不同,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緊密交織在一起,從歐洲到北美,再到非洲及其他地區。“中國打噴嚏,世界都會感冒”的說法再準確不過了。
據彭博社最近一張展示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增長所做的貢獻”的插圖,中國(尤其是從2010年開始)充當了全球經濟支柱的作用。2020年尤其令人矚目,因為只有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於零。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的核心地位使西方面臨一個無法迴避的困境。一方面,西方大國希望確保中國無法增強其全球政治實力;另一方面,它們繼續依靠中國的經濟奇蹟來維持本國經濟的運轉。歐盟委員會說“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也是歐盟第二大出口市場”,這就不足為奇了。
歐洲人不認同“中國威脅”
在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前往布魯塞爾參加他的首次北約防長會議之際,《華盛頓郵報》報道說,奧斯汀在參加這場極其重要的會議時“滿腦子都是中國”。
除了對中國軍隊的龐大軍力和不斷進步感到所謂擔憂外,奧斯汀和美國軍方更擔心北約據說未能理解這種假想中的“中國威脅”。事實上,儘管美國一再警告中國在軍事上的崛起,但歐洲和大多數北約成員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無動於衷。
簡言之,華盛頓希望歐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透過孤立中國,歐洲就會隨之自我孤立,進而限制歐洲自身的經濟增長,最後放慢整個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
考慮到特朗普執政時期的反覆無常導致歐盟和美國之間出現信任赤字,拜登未能徹底改弦更張以及最近在阿富汗撤軍問題上遭遇潰敗,所以歐洲人這次很可能不會緊隨華盛頓的腳步,如同在美蘇冷戰巔峰時那樣。
以上論斷一次又一次地以真實的數字得到了證明,最近的一次是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一項調查。該委員會對12個歐盟成員國的歐洲人進行的調查顯示,59%的歐洲人認為他們的國家沒有與中國陷入冷戰。
《外交政策》雜誌用標題“歐洲人希望置身於新冷戰之外”報道了調查結果。西方媒體的危言聳聽者以及奧斯汀對北約會議的干涉很可能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經濟很可能繼續經歷起起落落——但最終是增長。這些波動本身不會改變中國的崛起或者西方必將衰落的話語體系。我們越快承認這一現實越好。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