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近幾年養生成了熱門話題。“養生”屬於道家思想範疇,指透過各種方法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目的。藥王孫思邈深諳養生之道,相傳具有141歲高壽,在古代是十分少見的。而現在,養生方式多種多樣,養生產品層出不窮,養生誤區也越來越多,下面為大家介紹四種誤區。
一、誤區一、鍛鍊身體每天一萬步?
隨著微信步數、健康手環的流行與普及,每天跑步一萬步已經成了許多人健身鍛鍊的標配。1964年日本一家公司發明“萬步計步器”,以推動全民運動、增強體質,打造了“每天一萬步”的口號。從此,每天一萬步逐漸流行起來。
每天一萬步是否適合中國人體質?能否推廣至全國?
《中國公民健康素養》中指出,健康成年人每天的運動量應在6000—10000步。運動量過多會加重或誘發身體基礎疾病,當身體患有疾病時,運動也應適可而止。
每天一萬步可能會導致:
①損害膝關節。正常成年人每天運動6000-10000步,但對於骨密度相對較低的中老年人而言,一萬步的運動量極易損傷膝關節和半月板,嚴重會導致骨組織損壞,造成相應部位的骨性關節炎,引發關節疼痛,影響日常生活。
② 誘發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為中老年人,運動量過大容易導致心肌供氧不足,從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如果發病不能及時採取救治措施,將會十分危險。
二、誤區二、保健品可以治療疾病?
經常會遇到電視或報紙上有各種保健品的廣告,老年人缺乏相應的醫學常識,又迫於疾病的恢復而去購買各種各樣的保健品。許多保健品商家誇大產品功能、吹噓產品療效,利用老年人心理使其上鉤。有的老人聽信商家宣傳,甚至會停止服用藥物。那麼,保健品到底能不能治療疾病呢?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明確表示,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主,具有保健功能的一類食品為保健品。它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只限於部分人群。所以,保健品不能治療疾病,是否服用保健品也應根據自身狀況參考,最好聽從醫生指導。
藥品是以“藥準字”為批號,具有治療疾病作用。而保健品是以“健字號”為批號。二者具有根本的區別。保健品作為一種食品,長期使用對人沒有毒副作用,而藥品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使用不當,會產生相應的危害。正確識別保健品,不可將保健品代替為藥品私自停藥。同時,如果患有基礎疾病,服用保健品前最好諮詢相關醫生,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三、誤區三、養生就是進補?
養生補發主要有食補和藥補兩種。合理進補可以使人強身健體、預防疾病,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補,體質不同、所患疾病不同、年齡不同等等進補都有區別。
需要進補的人群主要有:
一是亞健康狀態者。
生活壓力繁重、節奏巨快導致身睏乏力、易感冒、易患病人群。中老年人體力不支、精力不足、難以勝任緊張而煩勞工作的人。
二是患有多種慢性疾病,久病體虛為增強體質或鞏固療效的人。
三是康復患者,如手術後、出血後、腫瘤術後或者腫瘤患者保守治療者,產後虛弱的人。
進補需注意:
①進補過急。
服用補品應當從少量開始,循序漸進,逐漸加量。若服用期間出現口氣臭穢、舌苔厚膩、腹脹難眠、身熱多汗等症狀,多為脾胃受納多度,不能正常執行和消化食物,應減量或停服。
②新發疾病進補。
如果近期患有感冒、嘔吐等疾病,應等疾病痊癒之後方可進補,否則就會“閉門留寇”,邪氣無路可出,對人體無利反害。
③補不對症。
進補之前搞清楚自己的體質狀況,應因人而異個性化定製。如果是寒涼體質,可進食溫補之品,如果是陰虛體質,不可進補人參等溫燥之品。
四、誤區四、養生不養心?
中醫強調養生必先養心,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保持人體正常執行的基礎。如果心執行受阻,血脈不暢,便會影響各個臟腑的功能,且損傷形體,不能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心主神明”,調神即養心。中醫強調的是內心的清淨與安寧。內心安定才能氣血執行順暢,氣血執行順暢才能消除百病。有言道“心明則氣正,氣正則神清。”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養心有三種境界,分別是靜心、其次為樂心、再者為養德。三者循序漸進,逐步進入養心的最高層次,這也是道家最終所追求的。
- 我們要學會靜心。
日常生活工作紛繁複雜,我們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態、感情、思想等,大多數疾病的產生與心態有很大的關係。精心可以讓我們排除外界干擾,內心氣機才不會被擾亂,氣血執行正常才能健康。
2、養心還要養神。
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精滿則氣壯,氣壯則神旺,神旺則身健。中醫有言“形與神俱”,是說身體與精神兩方面都正常方為健康之體。
3、養心須養德。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我們應做到心平氣和,淡泊名利,專注於修煉品德,提升自身修養,追求德行高尚,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這樣,才會不為世俗名利所動,擁有真正的精神快樂。
養心作為養生的最高境界最易被大家所忽視,日常生活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幾點,如:心胸豁達少動怒、學會打坐去雜念、寄予書法讓心靜、熱水浴足助睡眠、常吃瓜果益處多。快節奏的日常生活讓我們迷失了最初的自我,靜下心想一想,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迴歸最純粹的自己,迴歸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