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病發症之一。但酒精對於神經系統的毒害作用卻經常被人們所忽視。近日,有研究指出,酒精攝入作為神經病變的另一誘因,可加速、加重糖尿病人的神經病變。
近日,兩位內分泌學者刊發在學術期刊Diabetes Therapy上的一則評論中指出,酒精攝入作為一種獨立於糖尿病、損害機制完全不同的因素,可能會加劇神經病變,而且還常常被人們所忽視。
對稱性多神經病變(DSP)是一種常見於糖尿病人的神經併發症。而患者卻常常被考慮為維生素B12缺乏症、副蛋白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和藥物或自身免疫等問題。但事實上,在美國,酒精的濫用是糖尿病之後的第二大常見病因。在飲酒的糖尿病患者中,兩者都可能導致神經病變症狀惡化。這些症狀包括麻木,刺痛,疼痛和早期的腳趾運動受累,幾乎無法區分是糖尿病還是酒精引起的神經病變。
酒精導致神經病變的機理
酒精引起的神經病被認為是由於脊髓微藻的啟用、氧化應激、自由基損傷、脊髓中mGlu-5受體的啟用以及交感腎上腺和下丘腦-垂體軸的啟用。此外,營養缺乏(尤其是硫胺素缺乏)以及酒精及其代謝物(尤其是乙醛)對神經的直接毒性也可能起作用。可見,酒精性DSP和糖尿病DSP的損傷機制是完全不同的,這些因素所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傷卻很可能具有累加效應。
究竟多少酒精可以引發DSP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終生飲酒會令患者具有相當高的DSP風險。神經病變更常見於長期飲酒而非偶發性的酒精中毒。遺傳、性別和飲酒型別(比啤酒酒精度更高的葡萄酒或者烈酒)也會對此風險有所影響。
以前,在面對患有糖尿病的DSP患者時,我們首先考慮的病因往往是糖尿病、維生素B12缺乏、副蛋白血癥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但現在我們得知,總體而言,在美國只有40%的DSP是糖尿病造成的,我們應當在這些患者中考慮DSP的第二個最常見的原因,即長期大量飲酒。
當醫生尋求對酒精攝入量的準確歷史評估時,我們可以藉助尿中的乙基葡萄糖醯胺(EtG)來進行測試。這種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形成的酒精代謝物,在攝入酒精後長達90小時內,均可以在尿液中被用來評估酒精攝入情況,可以用來反映一段時間內患者酒精的攝入歷史。
此外,醫生治療神經病變症狀時所開具的處方藥物,比如抗抑鬱藥、抗癲癇藥、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NARIs)和鎮痛藥等,都會與酒精產生不同的相互作用,這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副作用。所以當醫生開具處方時,一定要考慮到患者是否在飲酒,或者有飲酒的習慣。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對於糖尿病患者,不推薦飲酒。若飲酒,應當計算酒精所帶來的能量攝入。同時,建議女性一天飲酒的酒精量不超過15g,男性不超25g(15g酒精相當於3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45 ml蒸餾酒),每週飲酒不超過2次。
小結
➤ 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可能完全(或部分)是由於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病因;
➤ 在神經病變患者中,應消除維生素B12缺乏、副蛋白血癥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因素的可能性;
➤ 飲酒可能是DSP的一個主要病因;
➤ 透過檢查患者的病史和尿乙基葡萄糖醯胺(EtG)檢測,可以消除過量飲酒;
➤ 如果過量飲酒是神經病變病因的一個因素,則只有在酒精攝入停止時,治療才會真正有效;
用於治療神經病變症狀的藥物可能與酒精相結合,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和抑制呼吸。
參考文獻:
[1]Bell, D.S.H., Goncalves, E. 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Causator and/or an Accelerator of Neuropathy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Is Regularly Overlooked. Diabetes Ther 12, 2631–263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