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深秋,晝夜溫差增大,是骨性關節炎的高發季節。骨性關節炎常見於中老年人,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和關節僵硬,後期出現肌肉萎縮,關節無力,嚴重影響關節功能。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副主任醫師葉勇介紹,目前針對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階梯治療和個性化治療,其目的是緩解疼痛,延緩關節損害,恢復關節功能,迴歸社會生活。
根據中醫的經典理論,骨性關節炎屬於“痺證”“筋痺”“骨痺”等範疇,常見於膝、脊柱、髖、手等關節。《黃帝內經》雲:“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意思是疾病是一個經“皮、脈、肉、筋、骨”五體傳變、不斷進展的過程,而痺症則是受風寒溼三邪的侵襲,導致氣血瘀阻,經絡痺阻不通,不通則痛,關節屈伸不利,肢體功能受限。
針對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醫主要採用“內治+外治+功能鍛鍊”的綜合方案,強調整體的預防、保健、治療、康復一體化理念和全生命週期預防干預的觀點,即中醫所推崇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理念。
中醫治療小妙招
中醫治療骨性關節炎有一系列的理、法、方、穴、術,其中中醫的六大治法:一砭石、二針刺、三艾灸、四導引、五推拿、六中藥都可以防治骨性關節炎,很多方法可以聯合治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家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小妙招:
中藥燻蒸
把生薑、艾葉、紅花適量或者燻蒸方藥包放在器具里加些水煮沸,找好合適的姿勢,把要蒸燻的部位放在器具以上用蒸汽燻蒸大約20分鐘,有行氣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止痛的作用。但是應注意避免燙傷。
艾灸
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施灸時,將艾條插入艾灸盒,點燃即可置於疼痛關節腧穴或應灸部位,直到所灸部位的面板紅潤為度。適當艾灸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用。
自我推拿手法
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例,首先施鬆動髕骨法:平坐於座位上,用一手掌面緊貼於髕骨(膝蓋骨)上方,做環形摩擦推揉,用力由小漸大,可以帶動髕骨移動。時間3分鐘,最好有髕骨下發熱感為度。
接著施按揉膝周穴位法:坐位,用一手拇指端按揉外膝眼、內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血海、梁丘、委中及阿是穴(痛點)。分別按揉1分鐘,用力先輕漸重,以酸脹為度。
最後直擦膝關節平面法:坐位,先將雙手搓熱,用雙手魚際分別置於膝關節內外側做上下來回摩擦數10次,以區域性透熱為止。
中醫治療的特色是區域性+整體的治療模式,認為區域性疾病是整體失衡的表現。急著治其標,首先以區域性為點,症狀緩解後就會緩則治其本,從區域性調衡到整體調衡,最後達到標本兼治。
葉勇副主任醫師提醒,針對骨性關節炎,提升機體的力量和平衡能力是防止復發的重要方式,建議日常可以多練習“太極拳”“八段錦”和“少林內功”等功法;還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均衡營養,增強機體抗疾病風險的能力,實現中醫所提倡的“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骨性關節炎需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中醫可以全程干預,綠色、便捷、安全、有效。
END
葉 勇: 中共黨員, 中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湖南中醫附一針灸推拿康復科中醫整脊中心負責人,首屆“湖湘針推能手”。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師從多位海派整脊推拿大師,結合現代美式整脊和義大利米蘭整骨技術,思維跨界,技法整合。手法細膩柔和、輕巧精準,針刀靶點精確、快速微痛。臨床推崇“精診簡治”,結合多年脊柱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經驗,創新性提出“筋骨調衡”手法系列。
擅長:臨床以“筋骨調衡”手法結合傳統推拿、針灸、針刀等特色針刺技術治療頸椎病、肩周炎、骨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狹窄、滑脫症、骨盆旋移症、青少年脊柱側彎症等脊柱疑難病和各種脊柱相關性疾病(如頸性眩暈、頭痛、脊柱源性冠心病、胃痛、痛經等)。
門診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
圖片來源:網路
編輯:王鑫
校對:陳雙
稽核:黃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