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
一、典籍摘要
1.《本草便讀》:“ 性甘平,益陰利水,除煩解毒。”
2.《本草分經》:“甘寒,補腎鎮心明目,利水除熱,去風活血,解毒利大便。”
3.《本草易讀》:“甘,平,微寒,無毒。補腎鎮心,解毒散熱,利水下氣,活血去瘀。塗一切腫毒,解諸般風熱。除心腹之痛滿,散產後之滯瘀。”
4.《本草綱目》:“甘,平,無毒。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解諸毒。煮汁,解礜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藥之毒及蠱毒。入藥,治下痢臍痛。衝酒,治風痙及陰毒腹痛。牛膽貯之,止消渴。”
5.《神農本草經》:“生研,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
6.《名醫別錄》:“逐水脹,除胃中熱痺,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炒為屑,主胃中熱,除痺去腫,止腹脹消谷。”
7.《藥性切用》:“性味甘涼,色黑入腎,補腎養心,涼血解毒。緊小者入藥,大者只供食品,均鹽水炒生者亦能退熱利腸。”
8.《本草經解》:“氣平,味甘,無毒。生研塗癰腫,煮汁殺鬼毒,止痛。久服令人身重。”
9.《飲片新參》:“甘淡微腥。清肝養陰,散風熱,治頭目痛。”
10.《本草從新》:“甘苦澀溫,治賊風風痺。”
11.《本草撮要》:“味苦澀溫,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專健脾胃,治賊風風痺。”
12.《本草擇要綱目》:“甘微溫無毒。和中下氣,補五臟.主嘔逆,止洩痢,消暑。其性溫平得乎中和,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而除溼解毒也。”
13.《馮氏錦囊秘錄》:“黑豆主下水蟲腫脹,瘀血腫脹,除胃熱淋露下血,散五臟結積內寒。除痺去腫,寬脹消谷,解一切飲饌丹石、砒霜,雄、附、巴豆百藥毒。生研消腫毒。”
14.《本草害利》:“甘平,補心腎而明目,活血散風,除熱解毒,能消水腫,可稀痘瘡。黑豆之小者,曰馬料豆,鹽水煮食,尤能補腎。”
15.《隱息居飲食譜》:“甘平。補脾胃,行水,調營,祛風邪,善解諸毒。性滯壅氣,小兒不宜多食。”
16.《得配本草》:“甘,寒。入足少陰經。補腎鎮心,調中下氣,去風活血,治水消脹。治陰毒,搗敷一切腫毒。解百毒。得甘草,解百毒。配赤小豆、綠豆末,醋調塗痘後毒。佐花粉,治腎渴。煮黃酒,治便血。拌牛膽,療目暗。”
17.《本草備要》:“甘,寒,色黑。屬水似腎,腎之谷也,故能補腎、鎮心,明目,利水下氣,散熱祛風,活血解毒,消腫止痛,搗塗一切腫毒,煮食稀痘瘡。”
18.《日華子本草》:"調中下氣,通經脈。"
二、現代研究
1.成分:黑豆中含有大豆皂草甙、染料木甙等物質。
2.作用:解表清熱和滋養止汗作用。
黑豆衣(穭豆衣):
一、 典籍摘要:
1.《飲片新參》:穭豆衣微甘涼。清腦,疏風熱,治頭痛。
2.《中藥大辭典》養血疏風。治陰虛煩熱,盜汗,眩暈,頭痛。
3.《本草拾遺》:“去賊風風痺,婦人產後冷血。”
4.《綱目拾遺》:“壯筋骨,止盜汗,補腎活血,明目益精。”
5.《本草害利》:“補腎涼血止汗。”
6.《隱息居飲食譜》:“入藥止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