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稠”這個詞,一聽就讓人害怕。
想象一下,血液像稠糊一般堵塞血管——這不就心梗了嗎?
有人拼命喝水,希望稀釋血液;有人直奔醫院輸液;還有人吃防血栓保健品。
其實普通人無須做血黏度檢查,也無須針對“血液黏稠”進行治療。
其實不能預測心梗、腦梗
有人想:血液黏稠,是因為血液裡的垃圾多、脂肪多了,肯定會造成血栓、梗死啊!實際上,並非如此。大家所說的“血液黏稠”,在醫學上有個近似的概念,叫“血液粘滯度”。
“高血脂會引起血液黏稠,但血黏度增高,不一定就是血脂升高。”導致血黏度高的因素很多。血液主要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把血液比喻成一鍋粥,血細胞是米粒,血漿是米湯。
血液由這鍋粥變濃稠,可能是“米粒”多了。比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異常血紅蛋白病等,都可能導致血細胞出現異常。
還有可能是,“米湯變濃了”。比如,多發性骨髓瘤、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等,都會導致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升高,使血漿更粘稠。另外,血黏度指標還受其他非病理因素影響。如果採血前喝了水,血黏度會降低;跑步後,血黏度會增高。
普通人測“血黏度”,徒增煩惱
心血管內科醫生很少將其作為疾病診治的主要依據。普通人做體檢無須查“血黏度”。進行血常規、血脂檢查等,已經能發現重要的血液、血脂異常。查出“血黏度高”,大多不需要治療,更不必說吃通血管保健品。
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或具備多個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有吸菸、喝酒習慣等),可在醫生指導下檢查血黏度。
這些都不是血液黏稠
採血時血流慢,抽血難
血管大小、針頭類別、進針角度、抽血者情緒、外界溫度等,都可能影響血流速度。血液顏色深可能是血液含氧量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