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在10月27日,共有7架大陸軍機進入臺所謂“西南防空識別區”,包括有運-8系列特種機以及殲-16戰機這樣多次常態化巡臺的空軍主力戰機。自今年1月以來,解放軍軍機飛越臺海峽的次數達到創紀錄的450架次以上,大部分是飛往臺西南空域。
據統計,僅10月的前4天解放軍就出動了149架次戰機,而去年全年是380餘架次,可以說幾乎每天都有解放軍戰機在戰巡臺西南空域,臺媒驚呼“解放軍又來打卡了”。軍事專家傅前哨認為,這說明臺灣西南方向上空已完全在解放軍的巡邏範圍之內,解放軍在這個區域的相關訓練已經得心應手了。
那麼,為何我軍戰機頻繁戰巡臺西南海域?我軍飛機為何喜歡扎堆臺海西南海域而不是其他地區呢?
對此有防務和民航專家說,解放軍軍機演習和飛行路線是經過精心規劃的,以避免中斷臺海峽和東海上空繁忙的民航航線。這一地區是一個繁忙的空域,國內航班頻繁地穿梭於福建和上海、杭州等沿海城市。在以前,一旦解放軍戰機從沿海基地起飛,民用航班都要停飛多達4小時以上,這對國內和國際航班造成重大影響和經濟損失。而臺海西南空域足夠大,可供解放軍軍機和軍艦進行訓練並開展其他軍事活動。
據臺媒報道稱,臺軍前艦長、軍事專家呂禮詩說,解放軍空軍只飛臺海西南方,一方面是由於空中管制承諾,另一方面是臺中央山脈的地形所致,中央山脈海拔不到3000米的最低缺口,讓解放軍軍機的雷達系統得以窺視灣灣在花東和臺東的空軍基地。
呂禮詩還說,大陸方面出動的戰機有空警-500預警機、殲-16戰機,轟-6K轟炸機和蘇-30戰機等軍機,表明旨在收集有關臺島地形和地景等資料。
所謂的透過中央山脈缺口窺視花蓮和臺東的說法,完全是灣灣自以為是的胡說八道。灣灣這個呂姓磚家比較沒文化,如果要進行所謂的“窺視”,也就是航空偵察,那麼就需要出動具有偵察能力的戰機。大佬方面具有航空偵察能力的飛機,光學偵察技術有殲-16等戰機攜帶的戰術偵察吊艙,殲-8F高速戰術偵察機,雷達偵察方面,有合成孔徑雷達影象偵察能力的圖-154電子偵察機等等。
光學偵察吊艙通常使用側視拍照,距離為100公里左右。由於海峽的寬度只有120公里,因此攜帶光學偵照吊艙的戰機可以採取高速穿越中線的掠襲戰術,進行抵近光學和雷達偵察,可迅速探測到島嶼腹地數十公里縱深的隱蔽目標,讓臺島西部沿海的軍事目標無所遁形。
圖-154電子偵察機使用側掃合成孔徑雷達和實時成像系統進行地形測繪偵察,可全天候地獲取地面資訊。合成孔徑雷達偵察的範圍大約200公里。上述距離都不足以在海峽中心線越過中央山脈對臺東地區進行偵照,只能對灣灣西海岸目標進行偵察 。
所以,我方對灣灣的縱深偵察,並不是上述飛機。而是像本次航展亮相的那種無偵-7遠端偵察機和無偵-8高速偵察機,這些高階無人機可以無視灣灣的防空力量,繞島進行長航時和高速偵察。這才是偵臺主力。
至於我方為何總是戰巡灣灣西南空域,很簡單,這一海域有“三巴”海峽,即巴士,巴林塘和巴布延海峽,非常“繁忙”,外部勢力的艦船和飛機總是在這裡聚集。
那片海域的水深比較深,比較適合大排水量的攻擊核潛艇的秘密潛入偵察。近幾年,來自大洋彼岸的強敵海軍核潛艇部隊,加強了抵近中國沿海水域的偵察和襲擾行動,圍繞臺海周邊海域,有比較激烈的反潛爭奪戰。
我軍的反潛機通常是從廣東和福建省交界處的飛入臺所謂的“防空識別區”,隨後以東南向朝“識別區”深處飛行,再依相似路線折返飛回。這個巡航路線,顯然是在進行雷達和磁異常探測的搜尋潛艇的作業,搜尋可能潛入演習區的外來潛艇。臺方還經常報道我軍的反潛機進行“布標”作業,這是指反潛機對疑似非合作方的潛艇出沒的水域投擲聲吶浮標,以便確定並連續跟蹤對方潛艇。
此外,灣灣西南海域再往南,就是我國戰略核潛艇進行帶彈戰略值班的堡壘海區,我軍日常就要在這一海域進行保衛和驅逐外軍艦船和飛機的任務。在以前,美國海軍經常宣稱其核潛艇出入中國南部海域,如同出入自家後院。自從我軍的高新6號反潛巡邏機正式服役以來,解放軍就逐漸掌握了中國沿海的空中反潛優勢,讓強敵的潛艇無處可藏。
“大陸太窮了,茶葉蛋都吃不起!”就喜歡看臺媒這樣沒見過世面的樣子。同理,灣灣的軍事磚家多數也是井底之蛙。灣灣的眼界和局面,還是太短淺了。當然,不短淺,也就不是灣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