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派出了以威廉·凱特爾元帥為首的代表出席了在柏林近郊卡爾斯霍爾特正式舉行的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終於平息下來,然而這時亞洲戰場的日本卻仍死撐著不投降。兩個月後美國終於研製出了一種超級大殺器: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離阿拉木郭多50英里的一片廣闊荒蕪地區成功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核試驗。
1945年8月6日美國飛行員保羅·提貝茲駕駛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埃諾拉·蓋伊號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是核武器在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實戰使用。廣島核爆的瞬間造成了七萬人死亡、七萬人受傷。廣島核爆當晚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宣告:“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將對戰爭起到革命性變化。假如日本仍不接受投降的話,那麼還將往其他地方投擲”。
之後日本海陸軍統帥部專門派人前往廣島考察了原子彈爆炸的情況。這些人回到東京後遞上了詳細報告,但報告並未引起統帥部高層的重視。廣島核爆三天後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造成四萬人當場死亡。這時蘇聯已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中國的抗日武裝力量也已發起戰略反攻。四面楚歌的日本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
其實這時的日本除了投降之外已再無別的出路。日本只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卻同時與中國、美國、蘇聯等大國作戰。早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日本就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了。日本先是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接著在1937年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將戰爭規模進一步升級。那時的日本曾狂妄地宣稱“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問題”。
然而很中國軍隊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儘管這些戰役最終都以中國軍隊戰敗告終,然而這些抵抗有效阻滯了日軍的行動。由於中國疆域遼闊、人力充足,因此完全能以空間換時間。每次抵抗都減緩了日軍的攻勢,從而使抗戰逐漸轉入相持狀態。這恰恰是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所不能承受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在付出死傷五萬餘人的代價後於1937年11月20日佔領了上海。
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這場會戰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重大作用。1938年8月初武漢會戰爆發:中日雙方在數千裡的戰場上進行了近三個月的激戰。同仇敵愾的中國官兵在武漢會戰中斃、傷敵軍四萬餘人。中國空軍在三輪空戰中以少勝多擊落日軍飛機七十八架、炸沉日艇二十三艘。
儘管武漢最終還是被日軍所佔領,然而武漢會戰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從而使日本的戰略進攻被迫停止。這時侵華日軍已相繼攻陷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從淪陷區逃出來的難民以及大量軍用物資、工業器材被困在湖北宜昌。在日寇步步緊逼之際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船隊搶運戰時物資和不甘做亡國奴的難民到四川,從而得以成功儲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
國民政府依託這些搶運入川的物資在西南地區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區。從淪陷區撤到大後方的工礦企業為前線的將士們源源不斷生產著武器、藥品、服裝等各種軍需物資,從而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從而使日軍的後勤補給線始終處於人民戰爭的打擊之下。
日軍不得不同時面對來自國民黨正規軍和敵後抗日武裝力量兩方面的共同打擊。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敵後抗日武裝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餘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
日本的侵略擴張政策使美、蘇、英等國都感覺到了威脅。1937年11月正在與日寇苦鬥血戰的中國軍民迎來了第一支援助中國抗戰的外國志願隊——蘇聯援華航空隊,此後直到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這支隊伍在中國的天空與日軍戰鬥了4年,配合中國軍民將制空權牢牢掌握在手中。1941年8月1日美軍退役上尉克萊爾·李·陳納德以私人名義成立了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對東南亞的野心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構成了威脅。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貿易制裁等打擊手段,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意味著滅頂之災,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順從美國的意志從中國撤軍;要麼鋌而走險對美開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
就這樣日本在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之時又貿然將美國拉到了自己的對立面。美國的戰爭潛力在得到充分釋放後是日本完全無法抗衡的:美國的領土面積是日本的二十多倍,人口也比日本多出一倍有餘。就在珍珠港事件後的1942年日本的煤炭年產量是5480萬噸,而美國則達到了58000萬噸。日本的鐵年產量440萬噸,而美國的鐵年產量則是5500萬噸。當年日本飛機年產量11800架、美國64426架。
到了1944年美國的軍火產量已是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從1941年到1945年不足五年的時間內美國生產了近7000艘艦艇。這其中包括高達150艘的航母、十艘戰列艦、近500艘護衛艦和349艘驅逐艦。相比之下日本只生產了17艘航母、兩艘戰列艦、61艘驅逐艦和九艘巡洋艦。空軍方面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生產了30多萬架飛機(僅重型轟炸機就超過3萬多架)。
在拼資源消耗的長期戰爭狀態下日本的實力最終被美國耗盡,與此同時日軍還有相當一部分兵力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自從1942年6月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失利後戰爭已開始朝對日本不利的方向發展了。1944年6月20日馬里亞納海戰結束後日本本土直接面臨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空襲,同時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至此日本大本營劃定的“絕對國防圈”已面臨崩潰的局面。
1944年6月16日美軍B-29轟炸機從中國成都起飛轟炸日本九州。至此戰火已直接燒到了日本本土。這樣的戰略轟炸一直持續到了戰爭結束為止。在美軍持續的戰略轟炸過程中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毀。美軍的戰略轟炸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並造成850萬日本城市居民逃往農村,一時間工人缺勤率節節攀升。日本的戰時經濟因此遭到了嚴重破壞。
這時日本的煉油工業生產比起戰前下降了83%;飛機引擎生產下降了75%;飛機機體生產下降了60%;電子裝備生產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軍事工廠不是炸燬就是破壞嚴重。這一時期的日本發生了很多光怪陸離之事:東京市內的汽車放棄了內燃機,改成燒柴火的蒸汽機來驅動。與此同時日本的理髮店規定不能夠燙捲髮超過三個卷,甚至直接在店門口發告示說請天然卷的女性不要經過本店門口。
在戰爭最關鍵的時刻和戰時經濟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下養寵物被視為是可恥的浪費行為。事實上這時絕大多數日本家庭所飼養的貓狗都已成為飢腸轆轆的主人的食物。在日本的動漫作品《哆啦a夢》中有一集是反映戰爭時期日本軍官強迫動物園處死大象的,事實上這一情節並非作者虛構——從1943年夏季開始日本為節省成本開支供給戰爭就對上野動物園的動物進行有計劃的殺戮。
這其中包括衣索比亞皇帝贈送給日本天皇的獅子,也包括從前線退役後轉入動物園展覽的軍馬等軍用動物,而在戰前這些動物是軍國主義用來炫耀帝國強盛繁榮的談資。從1941年到1945年日本的伐木工出於戰事需要砍伐了全日本近15%的林地,其中絕大部分是被徹底砍光的。森林的破壞使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同時由於化工廠必須優先滿足軍用化工產品,因此農業化肥的產量直線下降。
在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日本的農業產量越來越低,有的地區已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軍國主義者仍不忘宣揚所謂”一億玉碎“的口號,一時間整個日本列島瀰漫著所謂“竭誠奉公”、“殊死必勝”的氛圍。當時日本執行了嚴格的金屬回收制度:日本民眾家家戶戶將自家的金屬製品悉數上交,直到最後一家一戶只能保留一口鍋,其餘金屬器皿都必須全數捐獻出來。
各個城市紛紛拆除金屬路燈支架、鐵軌、金屬交通指示牌以及建築上的各種標誌牌,就連靖國神社的銅製大門也被拆除。神社獻出了銅製神龕;佛寺獻出大鐘……日本官方給出的說法是要用這些材料煉造鋼鐵,製成飛機、大炮,可事實上這些四處搜刮來的雜七雜八的材料能煉出什麼呢?最終日本人看著自己煉出來的那玩意,再看看天空中美軍戰機身上的高精純度鋁材,於是在一瞬間就感到了絕望。
和這場全民獻金運動一同執行的還有松根油計劃: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就因為美國的石油禁運政策而面臨石油儲備枯竭的局面。這時也不知是哪位磚家宣稱:松樹根裡能提煉出替代石油的油料。於是日本當局立刻發動全國男女老少挖松樹根。當時甚至喊出了“200個松樹根可以使飛機在空中飛行一小時”的口號。一時間全日本建立起34000個蒸餾器,以期從僅剩的森林資源中提取70000桶松根油。
這樣做除了使日本的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之外並沒帶來任何效果:實際上日本戰機和戰艦的發動機真正燒松根油的少得可憐,因為直到戰爭結束日本人也沒真正完善所謂松根油的提煉方法。不過千萬不要低估了日本人的瘋狂——在戰爭的最後關頭一切油脂都被用來替代石油作為戰爭機器的驅動力。大和號戰列艦最後一次出擊所攜帶的2000噸的油料中有一半並非石油,而是日本居民勒緊褲腰帶省下來的食用豆油。
到了1945年昔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已是強弩之末:日本國內經濟已完全處於滿負荷運轉,人力資源已近枯竭,幾乎所有具備作戰能力的成年男性都被徵召,國內留下的盡是一班老弱婦孺。包括首都東京在內的日本本土已遭遇美軍飛機越來越頻繁的轟炸。這年3月26日硫磺島戰役的失敗不僅使日本直接損失了23786名士兵,也使美軍得以將該島建設成供戰鬥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
美軍對日本政治和經濟工業中心進行戰略轟炸的效果因此大幅提升。 1945年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收復了全部滇西緬北失地併成功與美英盟軍會師。僅僅一天之後美軍發起了沖繩戰役。截至6月21日沖繩戰役導致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沖繩戰役的失敗使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了美軍的攻擊之下。直到此時日本國內仍有相當一部分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叫囂要進行“一億玉碎”的本土決戰。
這時日本還有496.5萬陸軍正規軍和為數更多的準軍事預備役。準備進行本土決戰的數萬日軍進入了九州島和本州島的防禦陣地。老人、婦女和兒童也被訓練使用手榴彈、刀劍和長矛,他們甚至準備在身上綁上炸藥包,鑽到美軍坦克底下引爆。直到1945年7月16日之前美國的戰略規劃仍是立足於登陸日本本土進行戰略決戰併為此而制訂了詳細的“沒落行動”計劃。
這一計劃具體又細分為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前者1945年11月1日實施,目標是佔領九州島南部約三分之一左右的領土,使之與已經佔領的沖繩成為下一步進攻的主要基地;後者計劃於1946年5月1日實施,其目標直指迫近東京的關東平原。這一計劃預計將動用250萬美軍部隊並預計將付出150萬美軍官兵傷亡的代價,這已超過美軍在歐洲戰場的傷亡總數。
美國是一個對戰爭傷亡極為敏感的國家,所以美國試圖尋求蘇聯方面的援助。本來根據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與美、英等國達成約定:蘇聯將在對德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但與此同時又提出了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等一系列條件。
美國認為如果這樣做對蘇聯讓步太多,可有求於人的美國還是同意了蘇聯的要求。美國為藉助蘇聯等盟國的力量還曾制訂過類似於德國那樣的分割槽佔領日本的方案:北海道以及本州島東北部的青森、巖手、秋田等地預定為蘇聯佔領區;關東地區、近畿地區以及本州島中部地區預定為美國佔領區;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山口等地以及九州預定為英國佔領區;四國島預定為中國佔領區。
此外大阪府預定為中、英共管;東京都預定為四國共管。預計美軍將派出12個師20萬人(這其中包當時處於日本佔領下的朝鮮半島的兩個師3萬人),中、英、蘇三國各派一個師作為佔領軍。如果這樣的分割槽佔領計劃一旦被付諸實施,那麼隨著冷戰時期美蘇對峙格局的形成將極有可能導致日本像德國一樣一分為二。如果日本繼續負隅頑抗固然會給盟軍造成傷害,不過也可能會給日本招來滅頂之災。
美軍的“沒落行動”計劃在做出需要付出150萬美軍官兵傷亡的代價這一預計的同時也對日本平民的傷亡做出了估計,最終得出的結果是可能在1000萬以上。當時蘇聯也制訂了一個“富士山計劃”:用所謂超級炸彈丟進富士山的火山口,從而引發足以導致日本島沉的大規模地震。日本是一個地殼結構非常不穩定的島國,因此才導致了日本時常發生地震等地質災害。
富士山作為日本最大的活火山對日本的地殼運動有著絕對性的作用,所以蘇聯人就據此想出了“富士山計劃”。這一計劃聽起來似乎能給日本帶來滅頂之災,其實卻不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因為一般的炸彈是不可能引起足以導致日本沉沒的地質結構變化的,要引起如此巨大地質結構變化的恐怕只能是核武器。實際上當蘇聯於1949年研製出原子彈時日本早已投降。
當然蘇聯人也沒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這種尚未研發出來的超級炸彈上,他們也制訂了詳細的登陸日本的計劃。當時盟軍的總體思路是:由已佔領沖繩的美軍由南向北進攻九州島和本州島南部地區,由蘇軍則在拿下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後從東北部攻入北海道,從而實現南北夾擊日本的戰略態勢。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正是這一事件促使美國下決心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
美國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減少因登陸作戰造成的美軍官兵的傷亡,另一方面其實是希望將蘇聯排除在戰後對日佔領的行動之外,因為這時日後美蘇冷戰的跡象已若影若現。在此之前日蘇之間雖曾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度交鋒,但都沒真正撕破臉皮。儘管蘇日之間一直相互提防,蘇聯還曾派遣大規模的軍援和援華“志願航空隊”幫助抗戰,但至少在官方層面一直是和日本保持著正常外交關係的。
1941年日本和蘇聯還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在日本自認為在蘇聯最危險的時刻日本並沒撕毀《蘇日中立條約》而配合德國入侵蘇聯,而美蘇之間日益表現明顯的矛盾分歧使日本進一步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利用美蘇矛盾漁利。事實上直到此時蘇日合作的北庫頁島薩哈林油田(日本稱其為北樺太)仍在為日本提供戰爭油料。1945年8月6日美軍飛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實際上是一石二鳥之計。
這樣做一方面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心理震懾作用,另一方面使蘇聯意識到即使沒蘇聯出兵配合美國也能迫使日本投降。蘇聯方面也的確意識到日本投降已成定局,如果蘇聯再不參戰將完全失去戰後的遠東話語權。這時日本也意識到了蘇聯可能對日宣戰,可此時早已走投無路的日本當局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地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然而日本方面的這一指望很快就破滅了。
日本當局被蘇聯方面告知:即日起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8月8日蘇聯紅軍及蒙古軍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展開對日本關東軍的“八月風暴”軍事行動,一天之後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的次日零時10分蘇聯百萬軍分四路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駐守東北之關東軍發動全線進攻。兩顆原子彈徹底摧毀了日本將戰爭進行下去的信心,蘇聯的參戰則使日本以調停結束戰爭的希望最終破滅。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頒佈了終戰詔書。現在回頭看來兩顆原子彈的投放成為了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那麼如果當時美國沒能研製出原子彈呢?又或者日本在捱了兩顆原子彈後仍不投降呢?應當說原子彈的投放是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促使日本決定投降的最根本原因。日本的戰敗在當時實際上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只不過原子彈的投放加速了這一時間的到來。
從我們在上文中對整個戰爭過程的覆盤可以看出日本其實在1944年以後就已是在死撐了。日本的軍力、財力、人力、物力都已無法再繼續支撐這場戰爭了,再打下去的結果除了是玉石俱焚之外再不可能有別的。如果日本不是在1945年8月15日及時投降了,那麼美、蘇勢必按原訂作戰計劃在日本登陸。以日本在1945年那種狀態能抵擋得了全副武裝的美、蘇軍隊嗎?
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軍隊在日本登陸作戰當然會付出傷亡代價,但與此同時日本方面會付出比盟軍更大的代價。美國在研製出原子彈以前制定的旨在登陸日本的“沒落行動”計劃預計將會付出150萬官兵傷亡的代價,與此同時該計劃一旦付諸實施預計將造成1000萬日本軍民的傷亡。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原子彈加速戰爭結束程序使日本方面得以大大減少了傷亡。
日本投降後美軍迅速接管了整個日本,此時剛拿下北方四島的蘇聯停止了繼續進攻北海道的軍事行動,美國因此得以實現對日本的單獨佔領。正是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使戰爭得以提前結束,從而避免了蘇聯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也使日本避免了像德國那樣在戰後被一分為二的命運。戰爭的提前結束實際上為日本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恰恰正是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扶植下日本實現了戰後經濟復興和現代化國家轉型。
正是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扶植下日本得以解決戰後初期嚴峻的糧食問題,也是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授意下日本的新憲法得以制定,此後日本全體公民無論性別、財富多寡、社會地位首次可以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在沒有律師的即時介入和經過合法的審判程式之前任何人都不會被逮捕定罪;人們不用再擔心無端的搜查,也不會再有人闖進他們家中徵錢、徵糧、徵兵。
戰前日本女性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她們不能和男人一樣自由選擇職業,絕大多數女性只能安心在家相夫教子。正是戰敗使日本女性在1945年12月17日破天荒地獲得了和男性同等的選舉權。戰前的日本工人曾在財閥的盤剝剋扣下一天辛勤工作十幾個小時,卻連維持他們和家人基本生活的食物都無法獲得;然而戰敗使日本工人獲得了組建工會組織、最低工資保障、最長勞動時間限制等權利。
戰前的日本農民不得不在地主的田地上揮灑汗水,滿懷憧憬地渴望獲得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1946年10月21日國會透過的《土地改革法案》在一夜之間不流一滴血、不殺一個人就使所有無地農民都獲得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毫無疑問這對提升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日本戰後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戰前日本儘管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工業國,然而那時的日本與歐美髮達國家仍有著明顯的差距。
當時工業生產能力最強的是美國,德國可以排到第二,第三就是蘇聯,後面就是英國和法國,日本只能排在這些國家的後面。日本因此一度被歐美列強譏諷為“貧窮帝國主義”。加之日本統治階級把有限的資金主要用於擴軍備戰,所以日本民眾生活水平其實並不高。戰後美國佔領當局推行的經濟改革才使日本真正邁入了與歐美並駕齊驅的發達國家門檻。正是戰爭的提前結束為日本提供了發展轉型的歷史性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