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0月,“巴巴羅薩”踏入蘇聯已經四個月了,德軍勢如破竹,蘇軍灰飛煙滅,僅被俘計程車兵就高達200萬人,在即將進入十月革命紀念日的時候,納粹的裝甲叢集已經能夠在24小時內開進莫斯科——如果沒有阻擋的話。
面對當時地球上最高效的虎豹鐵騎,體制臃腫的蘇軍反應速度遠遠落後於對手,照這麼打下去,十月革命節後,也許莫斯科就落入敵手了。
然而……
1941年秋天的第一場雨比平時來的稍早了一些。東歐平原一馬平川,本來就沒什麼遮擋,秋雨連綿之下,平原整一個泡在水裡,變成了超級大泥塘。
這可不是我們一般看見的城市內澇,而是真正可以吃人的泥潭!低窪地區的泥水甚至可以淹沒底盤和發動機。熟悉城市泡水車的我們都知道,一旦發動機部分進水,這輛車基本上就得進修理廠了,而如果大量卡車發動機進水,恐怕連拉修理配件的車子都找不到。
德軍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
從1941年10月秋雨來臨開始,汽車、火炮、坦克全都無法通行,為了救援一輛陷入泥濘的車子,有時候連救援車都給搭上去。德軍後勤補給遭遇了極大的困難。
正是由於鐵路線的擁擠與後勤補給的災難性遲滯,德軍那年的冬裝沒能運到莫斯科。
所以,如果讓胖兵評判1941年的秋雨和冬雪,我認為秋雨的功勞更大,畢竟冬天再冷可以穿衣服,而遍地泥沼的道路無論何時都是很難克服的,秋雨恰恰是導致冬天缺衣服的關鍵性因素。
當蘇軍轉入反攻後,同樣的麻煩也折磨著蘇聯人。秋天雨水連綿,春天冬雪融化,一年兩個季度都泥濘不堪,後勤補給的效率某些時候等同於砍樹的速度:
於是就有蘇聯人開始思考,怎麼樣才能擺脫這該死的泥潭呢?
腦洞,還是有的!
01.
針對跨越沼澤這個問題,1942年期間一名蘇聯工程師提出過一個腦洞方案,那就是不走陸地!
這款空降戰車採用當時的成熟部件,直接用巨型降落傘連人帶車空投,落地後馬上形成戰鬥力。他的裝備是一門45mm炮和一挺機槍。
說實在的,這個腦洞在今天已經實現了:
空降戰車確實是跨越沼澤的不二選擇,由此可以推演出一系列的空中跨越方案。比如美軍最喜歡的“蛙跳”戰術和全軍裝備直升機的101空中突擊師:
理論上說,只要空中運輸力量足夠,101空中突擊師可以全地形作戰,沼澤自然不在話下。雖然這看起來有作弊的意味,但有句話說得好,錢能解決的問題,它就不是問題!
問題是,北極熊最缺錢了。
除了長翅膀,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在坦克都無法通行的地方穿梭,甚至把坦克給撈出來呢?
T-90:老鐵瞅瞅俺還有救不?
有的!
02.
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設計師弗拉基米爾·列夫科夫就提出過一個“升力坦克”方案。這個方案是側壁式氣墊船的改型,用兩塊延伸到地面的鋼板罩住履帶保持氣密,前後用柔性材料遮蓋起來。中間那兩臺飛機發動機用來提供動力,這艘“氣墊船”披上裝甲,就成了“氣墊坦克”。
▲ 俄羅斯Project 1239“暴風”
側壁式氣墊導彈艇
有人會奇怪,這輛氣墊坦克兩側裙甲垂到了地上,他要怎麼克服阻力呢?這時候保留履帶的優勢就顯出來了。在不需要氣墊模式的時候,發動機功率透過變速箱傳給履帶,坦克正常行駛。當沼澤比較深,淹沒了側壁的時候,就可以啟動發動機,讓坦克飄起來了。這樣坦克對地面的壓力會降到一個非常低的數值,不管什麼泥濘都不怕。
可惜,二戰爆發後,蘇聯必須全力應戰,那些腦洞方案的研發工作自然就作罷了。
20世紀60年代,緩過氣來的蘇聯國防工業部門又想起了這個方案,於是列夫科夫和他的小組得以繼續研發,這就是獨一無二而且空前絕後的“760工程”:
▲ 正面
▲ 後面
“760工程”原本的目標是製造一輛兩棲坦克,直接對標蘇軍PT-76水陸兩棲坦克。
PT-76水陸坦克堪稱經典車型,大量出口社會主義國家。1968年2月的越南老村營地戰鬥中,越共的PT-76將美軍綠色貝雷帽部隊一個排和南越偽軍兩個連全殲。逼得美國大兵扛著手榴彈炸坦克,大大滅了美軍計程車氣。
對標這麼一款經典兵器,設計組的野心不可謂不大。
事實上,“760工程”的透過效能簡直好得出奇。開啟升力風扇時,他的履帶每平方釐米壓力降低到0.033千克,不會觸發反坦克地雷,就像蜻蜓點水一樣從任何沼澤地上飄過去。
當然,它也只有透過效能好一個優點了。為了保證車子可以懸浮起來,“760工程”只有5.86噸,比當年日本人的“豆戰車”重不了多少。為了保證氣密性,車子又比較寬大,這就造成坦克裝甲非常薄弱,甚至不如裝甲車。
蘇軍在評測之後,認為這種平臺最多隻能裝備一挺機槍,沒有太大的價值,還不如直接用大型氣墊船運輸主戰坦克來得方便。
雖然“760工程”最後以下馬告終,不過俄羅斯人得出了一個非常正確的結論,在沼澤、江河等複雜地形上機動,氣墊船確實是效率最高的載具,這就演化出了後來數量繁多的蘇系氣墊船。其中一部分出口到中國,成為中國人民和解放軍戰士都很喜歡的運輸工具。
中俄邊境航行的氣墊船,不插旗的話確實很難辨認屬於哪一方。
只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
03.
於是,腦洞大開的毛熊提出了更奇葩的方案:螺旋推進坦克!
▲ 方案一
▲ 方案二
螺旋推進?是不是有很多人被搞蒙了。這個東西也能往前走?
當然可以!螺旋推進車利用了滾動摩擦原理。
當螺旋推進器工作的時候,會不斷地把水和淤泥向後推,由於沼澤泥地十分黏稠,實際上並不容易被推動。那麼反過來,車子就會被淤泥向前推。
他的實際效果是這樣的:
沼澤地、沙灘,只要是容易陷入的地形,螺旋推進車都能從容應對。有意思的是,越是兇險的地形,螺旋推進車的傳動效率越高。
▲ 沼澤地
▲ 雪地
▲ 湖泊
最酷的是,它可以橫著走!
側方停車一次搞定,讓我等老司機內牛滿面啊有木有!
前蘇聯為了營救原始森林與凍土區域的宇航員,專門研發了ZIL-2906型全地形車,用於深入不毛之地。只需70馬力的小型發動機就可以推動卡車大小的ZIL-2906。
既然如此,只要把車子做大一些,載重量更高一些,那麼勢必會進化出螺旋推進坦克。
不過……
理論計算的結果表明,ZIL-2906實在是太小了,他的改進型ZIL-29061也不過一輛小貨車大小:
▲ 俄羅斯國防部2015年航天搜救演習
這種小車子在雪地裡可以將宇宙飛船拖走不假,但也只能裝四個人和150公斤的物品。
指望他可以掛上幾噸裝甲是不現實的。
如果要發展一款螺旋推進坦克,蘇聯工程師需要重新設計車輛行走機構。ZIL-29061可以採用鋁製螺旋滾筒,可坦克這麼重的東西不能用鋁,否則自重就足以將他壓垮。可滾筒改成鋼鐵,浮力就不夠了!ZIL-29061之所以是水陸兩用車,那個滾筒最佔便宜,這玩意兒是空心的,就像兩個大浮筒,很容易在沼澤地裡托起車輛。
可如果要增加裝甲,要麼加大滾筒,要麼加長滾筒。無論哪一種方法,都將適得其反,造成工程難度的幾何級上升。即便造出來,應用範圍也太窄了,而且好像這些凍土層都在俄羅斯國內……
於是,無比耗油還沒辦法做大的螺旋推進坦克方案最終被放棄。螺旋推進技術經過發展,進化為俄羅斯北極探險用的全地形車,兼顧了拖帶功能。算是提供了一種全地形拖車的解決方案:
俄羅斯結論:螺旋推進坦克可以造,但實在是沒有必要。
04.
毛熊用實踐為我們證明了一條真理,讓重達幾十噸的主戰坦克自己去克服沼澤地這樣的鬆軟地形是不可能的事情。好在沼澤地一般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絕少有發生戰事的可能,因此坦克在沼澤地的透過能力大約可以簡化為路過能力。
於是毛熊研發了各種工程車為主戰坦克鋪路。不得不說,在兜兜轉轉一圈之後,毛熊也不得不承認工程兵部隊才是克服泥濘最好的幫手。無論研發什麼樣的透過裝備,也不如老老實實修一條路來得方便,人類現在這些林林總總的輪式裝甲車輛,不正是因為現代城市不斷擴張,道路交通條件遠遠好於20世紀初,這才站穩了腳跟的麼。
圍繞著裝甲兵的透過能力,各軍事強國普遍裝備了各種奇葩的專業工程車輛,比如德國陸軍的鋪路車:
各顯神通五花八門鋪路車:
人類兵器的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試錯的史詩,腦洞大開的俄羅斯人把能走的路基本上都走了一遍。最後還是回到了基建狂魔的道路上,事實證明,人類社會是一個互相藉助的整體,依靠個體力量去實現全地形透過,必然會降低效率,甚至是無法實現的。
瘋狂修路的基建狂魔,才是人類未來的最終歸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