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經方三十六講·傷寒篇》,從不一樣的視角,繼續為大家解讀中醫四大經典之《傷寒論》。本章節,我們結合“怕冷發熱”一詞,來解讀太陽篇的兩條重要經文。透過對這兩條經文的學習,我們可以對太陽病的疾病分類,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同時也瞭解與太陽膀胱經相關的健康養生知識。
天冷加衣服
遭遇寒冷等異常天氣,身體容易被風寒所侵襲,出現外感發熱類疾病,但同是外感發熱,卻有不同的型別,醫聖仲景在《傷寒論》太陽篇中,把外感疾病分為傷寒與中風兩類。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 第一層面,對比兩條經文,我們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是發熱,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中風有汗出,傷寒無汗出;
- 第二層面,從脈象的角度講,中風為緩脈,而傷寒為陰陽俱緊之脈,即一個脈象柔緩,一個脈象緊繃;
- 第三層面,狹義傷寒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惡寒,俗語講怕冷,中風的特點是怕風。但在臨床中,部分患者無明顯怕冷怕風,或者輕度怕冷,就很難從此處來進行鑑別;
- 第四層面,狹義傷寒會出現周身疼痛,這裡麵包括頭痛,同時有噁心上氣之症狀,這是傷寒的特徵性病變。
火眼金睛看疾病
透過傷寒、中風的四個層面,我們似乎不難把二者區別開來,且現代醫學有了各種各樣的退熱藥物及抗生素,似乎沒有必要再去研究傷寒與中風的區別了?其實不然!我們目前研究傷寒、中風之區別,意義有三。
- 第一,隨著抗生素及各種退熱藥物的濫用,細菌及病毒的耐藥率越來越高,自身免疫能力被不斷損害,這使醫療負擔越來越重,疾病種類越來越複雜,所以急需研究人體自身對於發熱的自然療法,即透過調理身體臟腑經絡功能,達到治療疾病,尤其是外感疾病的目的。
- 第二,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在微觀領域取得了非常璀璨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並不能解決人體宏觀系統的疾病狀態,因此需要透過中西醫結合研究,進一步規範化中西醫的宏觀和治療,而外感疾病,是認識人體宏觀疾病狀態的關鍵一環。
- 第三,外感發熱,尤其是傷寒、中風,只是發熱疾病中的一個類別,在日益複雜的發熱疾病中,透過現有的鑑別方式,已經很難滿足臨床需求,因此需要對傷寒、中風實質進行深度挖掘。
發熱原因為哪般?
發熱怕冷,是外感疾病的常見症狀。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講,人體在體溫調節中樞的管理下,產熱與散熱平衡,從而維持體溫的穩定;在病理情況下,產熱與散熱不均衡,於是便有了發熱,在這個過程中,體溫調節中樞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感冒會發熱,各種細菌病毒感染會發熱,腫瘤性疾病也會發熱,免疫系統疾病還會發熱,且這些發熱可能會交叉錯雜,於是給發熱治療帶來了重重困難。
結合傷寒穿鑿會通理論,我們知道,發熱的關鍵系統有三,一是心包-三焦系統,這是現代醫學的內分泌代謝系統,其中包括了前面所講的體溫調節中樞;二是膀胱經、肺經所在的太陽系統,這是外感疾病的觸發點;三是其它臟腑疾病導致的內科發熱,如陽明發熱、太陰發熱等。
穿鑿會通理論
太陽系統的傷寒、中風發熱,即膀胱經、肺經發熱,又被稱為外感發熱,是最為常見的發熱型別,也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太陽膀胱經是人體的對外保護系統,即衛外系統,連通於督脈、陽維脈的風府穴,又被稱為巨陽系統。太陽系統功能衰弱性失常,我們就會感到怕冷;若是被寒邪侵襲,在怕冷的同時,會影響心包-三焦調節系統,出現發熱,包括出現頭痛身痛,嘔逆等關聯症狀,此為太陽傷寒的本質。
太陽膀胱經衛外功能的正常發揮,需要肺經的參與,因為肺經正常的宣發肅降,是保證膀胱經陽氣敷布周身的關鍵,二者聯合,才能真正達到統攝營衛的目的。臨床中,肺經受邪,從而導致膀胱經功能失常,於是出現了發熱症狀,但這種發熱多數怕冷不明顯,而惡風明顯,原因在於肺經功能失常是其根本,膀胱經功能失常是連帶問題,此為太陽中風的本質。
歷代以來,眾多傷寒專家對於惡寒(怕冷)有不同的認識,有些專家認為傷寒、中風皆可見到怕冷,只不過是輕重問題;有些專家認為怕冷是傷寒的專利、惡風是中風的特徵,爭論不休。
通過了解太陽傷寒、太陽中風的實質,我們就可以明白,傷寒、中風皆是太陽膀胱經之病,只不過一個是太陽膀胱經自身之病,一個是肺經問題導致的膀胱經之病,故二者皆可見到怕冷情況,只不過輕重有別,同時有各自有發病特點,即惡寒、惡風之區別。
怕冷發熱,雖然是太陽膀胱經的專利,但其深層次原因卻有不同,這是我們研究《傷寒論》的意義所在,從健康養生的角度,外感發熱之後,合理選擇退熱方劑,這樣才能合理的保護我們的肺經、膀胱經,以及內分泌代謝系統,而不是一味的抗炎、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