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近日報道,豐田等6家日本汽車廠商2021年度的減產規模已經超過100萬輛。大規模減產的程度被認為與新冠疫情擴大導致產量銳減的2020年度不相上下。
報道稱,豐田已將其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的全球產量下調至900萬輛,比計劃之初下調3%。日產汽車則宣佈全年25萬輛的減產計劃。本田預計減產導致的銷售下滑全年達到15萬輛。
受影響巨大的是鈴木。該公司將減產相當於2020年度產量約1成的35萬輛。由於鈴木在半導體的穩定採購方面陷入困境,該公司將位於日本、泰國和匈牙利等國的工廠停工。屬於鈴木“擎天柱市場”的印度工廠的開工率,在9月也僅為正常值4成左右。
報道總結稱,僅就前述6家日本車企來看,與計劃之初相比,目前的減產量就達到105萬輛,減產規模僅次於新冠疫情影響全面顯現的2020年度。
“(瑞士)意法半導體的馬來西亞工廠停工產生影響”,豐田的訊息人士將意法半導體的供應不足,列為該公司進行大規模減產的原因之一。意法半導體向豐田旗下的供應商供應車載MCU,但疫情擴大導致員工難以出勤。無法制造制動器零部件等,結果整車生產也無法推進。
此外,汽車零部件廠商也在東南亞設有很多工廠。在歐洲企業中,德國博世在東南亞地區建立了7座電裝零部件等工廠。德國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也在多個基地生產採用半導體的零部件。在汽車行業爭奪這些電子零部件的背景下,東南亞地區的新冠疫情對供應鏈產生巨大沖擊。
車載半導體大型企業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自今年6月起,將位於馬來西亞南部的馬六甲工廠在5周時間裡停工20天。該工廠生產用於方向盤和制動器等的半導體,以供應汽車零部件廠商。意法半導體訂單已排到18個月後,但工廠無法順利執行,難以及時處理訂單。
美國諮詢企業艾睿鉑(AlixPartners)分析師鈴木智之指出,“半導體廠商的組裝和測試工廠集中於勞動力成本低的東南亞。相關工序需要使用人力,但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結果事與願違”。
美國調查公司9月上旬預測,2021年全球汽車產量比期初預期減少約6%,降至約8000萬輛,營業收入的機會損失超過1300億美元。如果9月和10月累計達到76萬輛的豐田級別的大規模減產持續,影響將進一步擴大。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