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蠍子被稱為“五毒之首”。最新研究再一次揭示了,大自然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2021年10月28日,綠會國際部志願者分享了來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篇最新的研究。據報道,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和埃及蘇伊士大學(University of Suez Canal)的科學家們探索蠍子毒液對抗新冠病毒變異的潛力。
來源:阿伯丁大學官方釋出
蠍子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已經存在了4億多年。它們的毒液,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許多國家的傳統療法,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
蠍子毒液含有一種生物活性肽的“迷人雞尾酒”,其中許多是非常有效的神經毒素,而一些蠍子毒液顯示出強大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被認為在保護毒腺免受微生物感染方面發揮作用。這些多肽,可以作為治療新冠的良好起點。
據介紹,該專案由全球挑戰研究基金(Global Challenges Research Fund)資助,是由阿伯丁大學醫學研究所高階研究員Wael Houssen、以及蘇伊士運河大學理學院動物學系分子毒理學和生理學教授Mohamed Abdel Rahman共同領導的。
Wael Houssen博士表示,“將蠍毒作為新藥來源的研究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和富有成效的領域,值得進一步研究。”
然而,在針對野生動物利用的研究中,務必確保可持續性。不能因為無序的商業化利用,而導致物種走向瀕危、甚至滅絕。因此,研究倫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綠會國際部工作人員發現,在這篇新聞報道中,強調了生物多樣性科研的倫理原則: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原則以及《關於獲得遺傳資源和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和相關法律,研究人員對蠍子物種進行了收集。蠍子擠出毒液後,已經被放回到了埃及的沙漠中的自然棲息地。
蠍子毒液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混合物,含有數百種毒素,它們的分析需要艱苦的實驗。在純化和鑑定之後,毒液肽將在Houssen博士的實驗室中大量合成,並在結構上進行修改,以使用定製酶賦予藥物樣特性。
Houssen博士進一步表示:“我們已經看到這些毒液含有極為有效的生物活性肽,我們相信還有更多的有待發現。”
Rahman教授表示,包括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幾種蠍子在埃及分佈廣泛。“它們的毒液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可能成為一種非傳統的新型藥物的來源。”
【後記】提醒:捕捉野生蠍子是違法行為!
儘管國際上研究領域好訊息頻頻傳出,筆者仍然擔心可能帶來的針對蠍子的野外非法獵捕。
因為長期以來,濫捕野生蠍子的現象屢禁不絕。每年我國為滅蝗、殺蟲害投入大量資金,收效有限。而大自然其實本身有它的制衡機制,只是被個別人的利益所俘獲、悄然失衡。野生蠍遭到人為肆意捕殺,嚴重破壞了生物鏈。
再次特別提醒:捕捉野生蠍子是違法行為!!!
編譯/SY(綠會國際部)
【參考資料】阿伯丁大學官方新聞稿:https://www.abdn.ac.uk/news/15459/
寧夏抓捕野生蠍子和收購現象調查|綠會志願者一線野保調研實錄(2021-08-07)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4023183801657416652
誰在寧夏大量捕捉野生蠍子?電商無野行動嚴重關注!(2021-07-0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691145310392915
中國綠髮會:《抓蠍子續集來了!中衛市有關部門迅速行動,釋出通告嚴禁捕捉野生蠍子|綠會研究室關注》(2021-07-15)
https://www.sohu.com/a/477633457_10000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