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0餘年,國人對當年的抗美援朝戰爭都還感觸頗深,這場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我們透過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高昂士氣,為國人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但是當年對這一仗是否必須得打,能否推遲打,都存在很大爭議,畢竟當時新中國成立才剛剛一年,國內百廢待興,需要進行大建設,不具備出兵條件 ,突然“蹦”出這麼一件大事來,眾人覺得實在不好把握,難以處理。
但是當朝鮮戰爭爆發後,不僅是朝鮮的金日成產生了誤判,就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還有中國都產生了重大誤判,以至於朝鮮戰場相關國家在戰場上交手後都發懵,結果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一大批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遭到重創,經濟瀕臨崩潰,丟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和資產,唯獨美國本土並未遭受什麼損失,反而因為大發戰爭財,一躍而起,成為世界頭號“霸主”,視天下諸國如“草芥”,幹起了“世界警察”的職務。
我國因為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正準備商討和平建國的方案時,美國也“橫插一腳”,充當所謂的和事佬,促成了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但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國的支援下明裡談判,實則內戰,在簽署“雙十協定”未滿一年之際,就撕毀協議,派重兵大舉進攻我各大解放區。
我黨在談判期間,多番讓步妥協後,得到這個結果,顯然是無法接受的,只得被迫反擊。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美國幫助國民黨反動派訓練和裝備了幾十個師,在全美械裝備中,每個師計程車兵配有1000餘支衝鋒槍,500餘支卡賓槍,70餘挺重機槍,還有為數不少的山炮,迫擊炮,這些裝備可以說是低配版的美軍裝備了,但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可望不可求。
就連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都非常自信地說道:“這些裝備雖然與我們美軍相比有點差距,但對於你們來說完全夠用了,你能憑藉這些武器裝備很輕鬆地擊敗共產黨領導的軍隊!”
美軍在援助物資方面,更顯誇張,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向國民黨反動派提供了30多億美元的援助,不僅包括抗戰時期剩餘的物資供應,還包括軍火,油管供應,空軍援助等,可以說,蔣介石雖然佔盡了天時地利,但還是敗得一塌糊塗,因為,中共獲得了民心,佔到了“人和”,這往往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了,中國自此結束了那段任人宰割,割地賠款,簽下不平等條約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就此站起來了,再也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決心。
但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採取全面封鎖的政策,企圖將新中國扼殺於“襁褓”之中,他們從來就沒有平等看待過中國人,仍然認為中國是個“軟柿子”,只要將其圍追堵截,不用多長時間,就又能讓我國唯他們命令是從。
可我們在經過多年戰亂和屈辱的歷史後,深知和平來之不易,獨立自主有多寶貴,是絕不可能向任何國家“卑躬屈膝”,如若這樣,和國民黨反動派有何區別?
在國際方面,當我們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後,很快就得到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可,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從中得到不少援助,國內方面,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土改,將大量封建階級大地主的土地全部分給農民,調整工商業發展,初步穩定國內物價,讓私營企業走出困境,國內經濟得到初步穩定發展。
好景不長,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並在隨後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一舉打破東亞區域戰略平衡,這雖然是一場僅僅發生在朝鮮半島的區域性戰爭,但是卻緊緊牽動著世界人民的心,畢竟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參與作戰國家最多的一次戰爭,交戰雙方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武器裝備,甚至有專家將這場戰爭稱之為“第2.5次世界大戰”,稍有不慎就會將戰火燃遍全世界。
這場戰爭的演變態勢也是完全超出朝鮮戰場相關國家的意料,多國都對此產生了誤判。
眾所周知,朝鮮半島的兩個國家,即朝鮮和韓國是由於美蘇兩國在北緯38度線作為日軍受降分界線而成立的兩個國家,兩國不斷地在“三八線”附近產生軍事衝突,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夕,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最先產生誤判,他看到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關於韓國不在美國防務圈內的聲明後,立刻秘密訪問蘇聯,表示朝鮮軍隊完全有力量統一整個半島,斯大林透過情報部門提供的資料得知,美國已經將戰略重心轉移至歐洲,將以“馬歇爾計劃”控制住整個西歐國家,獲得戰略優勢,所以會對亞洲地區事務不怎麼上心,關鍵時候甚至會放棄韓國。
所以,斯大林對此也產生了誤判,同意了金日成的作戰計劃,金日成獲得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的支援後,立刻來到中國,向毛主席告知了他和斯大林商討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毛主席事前並未接到蘇聯方面通知,所以感覺事態發展太快。
他向斯大林方面核實了情況後,才對金日成說:“我們不是敵人的指揮官,要儘量多考慮到可能發生的狀況,以防萬一,我們會尊重解放軍裡的朝鮮族官兵意願,加入朝鮮人民軍,並派解放軍三個軍兵力部署在鴨綠江我方邊界一側,如若美國中途干預,越過三八線,我們會以志願軍名義出兵,協助你們參戰!”
但金日成比較樂觀,非常自信地說道:“感謝兄弟國家的幫助,但我覺得你們沒有出兵的必要!”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戰場情況異常複雜,有時完全會出乎人們預料。
1950年6月25日,就在朝鮮戰爭爆發第二天,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向外界展示出美國不遵守“信用”的舉動,他命令駐守日本的美軍空軍部隊立刻飛奔朝鮮半島,協助韓國作戰。
起先,朝鮮人民軍一路南下“攻城拔寨”,韓軍毫無招架之力,美軍先頭部隊並無法阻止朝鮮人民軍前進的步伐,美韓聯軍被壓縮至釜山一帶,此時的朝鮮人民軍佔據絕對的優勢,佔領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和人口。
但是在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全面介入朝鮮戰場後,事情便發生了轉機。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團在大批軍艦,戰機的掩護下,成功登陸韓國仁川港,將朝鮮半島“攔腰斬斷”,突襲朝鮮人民軍大後方,切斷了朝方物資,彈藥供給,致使朝鮮主力部隊被圍殲殆盡。
朝鮮戰場形勢瞬間發生逆轉,朝鮮人民軍立刻被打回到“三八線”附近,但此時,杜魯門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即是否跨過“三八線”,北上追擊,美國政府一部分人認為是朝鮮人民軍主動發起進攻,美軍就應該順勢拿下整個朝鮮半島,給他們一個教訓,而另一部分人認為此舉會激怒中國和蘇聯,可能會導致他們出兵朝鮮,擴大戰爭規模,使局勢變得更加不可控。
杜魯門只好發出一份耐人尋味的電報給麥克阿瑟:“你可以率軍越過三八線,但必須避免採取更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以免激怒中國和蘇聯,將他們拉到戰場,如若真的在戰場上遇到中國和蘇聯軍隊,必須立刻與他們保持距離,在到達中朝邊境地區時,只能讓韓軍進入該片區域,聯合國軍決不能踏入中蘇領土!”
但麥克阿瑟可不這麼認為,他在看完這份電報後,順手就扔進了垃圾桶,直接指示部下越過“三八線”,渾然不顧電報後半段內容,率大軍向朝鮮縱深地帶推進。
此時,麥克阿瑟產生了誤判,他囂張地說道:“一直以來,鴨綠江都不是中朝兩國不能跨越的鴻溝,我可以帶著這些小夥子們,趕在今年感恩節前回國!”
他之所以這麼囂張,是基於以下判斷:
一,中國自清朝以來就被域外國家欺凌,毫無還手之力,近些年又恰逢戰亂,國內民生凋敝,國家非常貧窮,部隊戰力低下,雖然能打敗全美械師的國民黨軍隊,但也就是個加強版的“國民黨軍隊”,並不足為懼。
二,中國和蘇聯才簽訂友好互助條約,中國肯定會聽從蘇聯的命令,而蘇聯肯定不想在戰場上同美軍直接作戰,這樣會使戰火升級,局勢升溫,對於兩國都不利,所以中蘇兩國都不會出兵。
三,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建設都要重頭開始,需要完成未完的解放事業,解決匪患,保障國內穩定等多項複雜事情,沒有多餘精力應對朝鮮戰場。
一直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征前,麥克阿瑟還對杜魯門打包票:“中國出兵的可能性非常小,要是真出兵,他們早在朝鮮戰爭爆發的頭兩個月就出兵了,不會等到現在,而且現在我們也並不擔心他們部署的兵力,他們最多隻會派2個軍的兵力過鴨綠江,他們不但沒有空軍部隊支援,就連武器裝備都相當落後,如果真的遇到我們,他們必將傷亡慘重!”
麥克阿瑟一番話,讓包括杜魯門在內的美國政府高官吃下了“定心丸”,大膽地朝中朝邊境調兵,麥克阿瑟甚至囂張地派遣多架次戰機在我國安東(如今的丹東)進行狂轟濫炸,造成大量無辜的中國老百姓傷亡,給剛剛起步的國民經濟造成損失。
美國顯然低估了中國政府的決心,黨中央領導人迅速針對是否出兵朝鮮這個議題展開討論,經過幾日商討,毛主席拍板做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偉大抉擇,並命令彭德懷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率領大軍於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來到朝鮮境內,準備同“聯合國軍”展開歷史性對決。
自1927年8月1日起,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已經20多年,這是一支年輕的軍隊,但它自誕生之日起就“飽受磨難”,即直接參與“南昌起義”,以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屠殺,在國軍多輪圍追堵截後,仍能取得兩萬五千里長徵的勝利。
在抗日戰爭中,我軍建立了眾多抗日革命根據地,在敵後戰場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給予敵軍重創;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人數,裝備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仍能扭轉戰局,用“小米加步槍”打敗國軍,短短几年時間,就解放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實屬戰爭史上的奇蹟。
但我軍雖然取得眾多輝煌戰果,卻並未與美軍在正面戰場上打過一次仗,所以我方對於美軍的印象很模糊,只能找一個參照系,拿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上鏖戰的對手——日本來說,我軍當時海軍根本不夠看,不好比較,只能拿國軍來比較了。
畢竟,解放軍的前身就是“南昌起義”後的起義軍,在土地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我軍和國軍都是正面交戰,只不過兩者相比較而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力量尚且弱小,軍隊發展尚不成熟,只能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形勢就大為改觀,我軍人數和裝備雖然不及國軍,但至少已成氣候,在幾年的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幾百萬大軍,裝備了“萬國牌”武器裝備,其中又以美式為多,美軍雖然沒有同解放軍交戰,但是他們用軍艦,軍機將國軍從西南大後方調到前線的解放區,武裝了大批國軍將士,蔣介石看到大批美械師,自然十分自信,說只要三到六個月就能消滅解放軍。那它戰力究竟如何呢?
就拿讓蔣介石引以為傲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來說,它的前身是74軍,曾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羅店戰役中打出了名聲,擊斃了日軍中隊長以下職務300餘人,緊接著,在上高會戰中圍殲日軍,發揮重要作用,致使日軍全線動搖,戰後,其優異戰績獲得第九戰區長官表揚,並獲得軍委會頒發的陸海空軍獎狀,事後,日軍認為74軍是中國軍隊戰力擔當。
在解放戰爭時期,它能作為蔣介石的“御林軍”,充分說明這支軍隊的戰力是國軍五大王牌部隊之首,這支部隊在榴彈炮,山炮方面基本滿編,在火箭筒,迫擊炮方面稍有欠缺,但是美械裝備火器複雜,官兵們都無法掌握精髓,不能在戰場上靈活運用,在野戰方面稍顯累贅,畢竟一缺補給彈藥,二缺運輸工具,很難發揮強大戰鬥力。
在孟良崮(gù)戰役中,我軍一口氣“吃下”這支“精銳”的整編74師,解放軍戰士們看到國軍已經裝備了美軍豪華裝備了,戰力仍然堪憂,再加上我軍道聽途說美軍作風較差,自上到下都很腐敗,他們平日吃香的,喝辣的,還經常進入一些場所享受奢侈生活,所以,我軍也產生了誤判,認為美軍戰鬥力也很有限,頂多就是“加強版的國軍”。
正如前文所講的那樣,麥克阿瑟認為我軍實力不足為懼,是因為美軍自上到下都看不起中國軍人,他們並不瞭解中國共產黨人及領導的軍隊一路走來的艱辛,他們不知道我軍為了人民利益甘願犧牲一切的決心。
他們只是從蔣介石手下的國軍方面瞭解所謂的“中國軍隊”,美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派來大量的軍事顧問和訓練教官。
但是,經過長期相處後,他們發現國軍表現乏善可陳,沒有一處令人滿意的地方,不僅國民黨內部權錢交易現象極其常見,基層幹部也會剋扣基層戰士的糧餉,試問一個本就積貧積弱的國家還從頭腐到尾,有什麼前途可言呢?所以美軍始終只是將國民黨反動派視為可利用的,隨時可拋棄的“工具”。
當美軍看到國軍在抗日戰爭後期的豫湘桂戰役中極其差勁的表現後,更加失望,畢竟在近半年的作戰中,中國軍隊損失近60萬人,而日軍僅傷亡10餘萬人,這一仗充分暴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腐朽無能,也導致美國政府開始不信任與輕視中國軍隊,認為中國軍人只會一路撤逃,毫無戰力可言。
就算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美國依然沒有改變對中國軍人的固有看法,認為解放軍也是中國人,戰力也不會比國軍強多少,至於最後能將蔣介石趕到臺灣,美國也是完全沒想到的,他們頂多給解放軍的定義稍加修改——加強版的國軍!
所以當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和美軍初次相遇,都把對方誤判為“加強版國軍”,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第一次戰役,這場戰役讓雙方都大為震驚,美軍認為這是想象中的中國軍隊嗎,為什麼在作戰裝備非常落後的情況下,他們還不要命地往前衝,己方只能被他們打得節節敗退。
而志願軍認為國軍可不能跟美軍相提並論,前者只能算是“狐假虎威”,而美軍戰力確實可以問鼎全球,他們不僅火力極其強大,而且單兵素質也不是吹的,在被我軍包圍時,仍然能保證隊形,將槍口一致對外,實在無法找到突破口,使解放軍往常在國內的“全殲一個師”的計劃落了空。
所以第一次戰役時,我軍雖然殲滅了敵軍15000餘人,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給打退,但是並沒有形成大規模殲滅戰,甚至有38軍在聽說熙川有個黑人團,而不敢輕舉妄動的事情發生(後來立功成了萬歲軍)。
麥克阿瑟在首戰失利後,並沒有總結經驗,反而自信地認為中國只是派來少量軍隊以保衛邊防,所以他率領軍隊再次向北推進,以奪回失去的顏面。
在第二次戰役中,最為經典的一仗就是長津湖戰役了,我軍雖然取得了殲滅美軍“北極熊團”的戰果,但還是被兩軍相差極其懸殊的武器裝備和作戰協調能力給驚到,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軍乘坐車輛逃離作戰區域。
相比於志願軍,美軍更加驚訝,他們真的是死裡逃生,甚至有士兵許下的心願是希望能見到第二天的太陽,他們不但感嘆志願軍能在零下四十度的環境下潛伏多日,還能將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打得極其狼狽,這在美國軍事史上都未曾發生過。
他們在撤逃時,還發現有100餘名“冰雕連”戰士全部保持戰鬥姿勢趴在預設陣地,活活被凍死,美軍將士無不深思到底該怎麼定義中國軍隊,為何有這麼堅定的信仰,能讓戰士們不懼生死,只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前赴後繼地衝向敵人?為何他們堅守陣地,嚴守紀律,就算死也不後撤一步?
此前多方誤判,致使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按生活常理來說就是“交學費”。前兩次戰役後,雙方開始真正瞭解自己的對手,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打了三年,交戰雙方最終回到談判桌前,簽下停戰協定,也難怪麥克阿瑟後來回憶道:“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遇到了錯誤的對手,誰要是想和中國陸軍開戰,那他的腦子一定有病!”
抗美援朝戰爭對我國的意義非凡,我們的軍隊不僅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拼刺刀”,獲得了寶貴的作戰經驗,向現代化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還振奮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大大提高了新中國國際地位,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環境。
“打鐵還需自身硬”,正是有了這場立國之戰,蘇聯才真正信任中國人,向新中國援助不少專案,國家開始吹起全面建設的新號角。
謹以此文向革命年代的英雄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