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除了勞苦大眾,倍受苦難折磨的還有那些革命者。革命者為了實現理想,很多人拋家舍業選擇了妻離子散的生活。天倫之樂在中國人的意識裡,是最幸福的畫面。可那時候,他們流落民間的孩子在戰爭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的革命者一輩子都沒尋回自己的孩子,也有孩子一生都沒有找到自己的親人。
粟戎生是幸運的。父親粟裕在他降生後,把他寄養在了外公的身邊。當時,粟裕兼任了新四軍兩個師的師長,戰火連天的時節裡,他和孩子的母親楚清都無暇照顧出生的粟戎生,只得委託給了身處蘇州的孩子外公。
因為孩子是在父親的戎馬生涯中降生,外公給他起名戎生。這名字成為了這對父子的傳統,粟戎生長大後也成了戎馬一生的軍人。
被隔代帶大的孩子,避免不了驕縱的習性。在外公身邊長大的慄戎生多少被養得有些嬌氣。上海解放後,思子心切的粟裕夫婦把孩子接到了身邊。沉浸在親情中的慄裕很快發現了孩子的缺點:膽子小,怕見人。
或許常年征戰讓慄裕的神經線比別人更寬。那一年慄戎生才3歲,慄裕就帶著他去河邊游泳。慄裕下河示範了好幾遍,發現這孩子還是手腳緊緊扣在岸邊不敢下水。慄裕心裡一嘀咕,伸手遞給了他一根兩米長的竹竿,喊了聲“抱緊”,迅雷不及掩耳地把他和竹子一起扔進了河裡。隨著撲通一聲,小孩子嚇得哇哇大哭,可他的父親在旁邊游來游去地看熱鬧。因為這事兒,慄戎生的爹媽吵了好幾次。
慄裕覺得一個人的勇氣、膽量就該在他最小的時候開始鍛鍊,否則一生都是懦弱的人。慄將軍說得沒錯,勇氣讓人有信心挑戰未來,懦弱會讓人欺負更弱小的存在。軍人教育後代,自然會從鐵血的角度展開。慄裕也曾經和別人說起過這事兒,聽者無不聲聲感慨。
這件事裡,有著一個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聲名顯赫,就不該有軟弱和窩囊的兒子,懦弱無法支撐善良,會讓一個人善惡不分,美醜不辨。他不希望將來自己的兒子藉著他的名聲,胡作非為。
勇氣會助長一個人的志氣,慄戎生在嚴厲的家教下成長。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成為了政治的中心,他們一家人也到了北京開始新生活。父親偉岸的身姿在他眼裡永遠是崇拜的偶像,他從小就立志參軍入伍,報效家國。
那時候,在共產國際的陣容裡,蘇聯是中國堅定的盟友,靠近蘇聯的東三省,也成為了全國的重點城市。1961年,慄戎生憑著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他在這裡學習的是,製造導彈。
慄裕的想法很簡單,在抗美援朝之後,他覺得現代戰爭就是科學技術支撐,所以他支援孩子先去學手藝,有了知識墊底,再報效祖國。所以在慄戎生畢業後,慄裕用了些關係,把他送去了支援越南戰爭的前線。
初入部隊,慄戎生就是普通的一員士兵,直到1967年他榮獲了三等功,身份才被揭開。1961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慄戎生又被父親送到了前線,在這裡他是基層官兵,與士兵一起守衛北疆。
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已經成長為一個師的參謀長,在對越反擊戰中,他挺身主動要求上前線。
他三次奔赴前線,他在做士兵的時候,曾經親手擊落了美軍的偵察機。他不僅保衛邊疆,還護衛過中國的政治中心。他很務實,在和平時期主抓訓練,多次修正了軍備中的問題。他身上有著父輩的傳承,是憑著戰功唯一授銜中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