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東青
二戰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可以說是最具知名度、最負盛名的戰列艦了,很少有一艘戰艦能夠像俾斯麥號這樣在沉沒幾十年之後依舊能夠引發熱烈的討論,更別提俾斯麥號那短暫的一生最終以傳奇故事的形式在愛好者之間廣為流傳,幾乎都快要讓人忘記這是一艘充當德國幫兇的戰艦。
▲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圖片來源於網路。
俾斯麥號的短暫戰史確實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在首次出航中便以一敵二迎戰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並且快速擊沉胡德號、擊退威爾士親王號,被英國海軍多次圍剿之後,再度以一敵二迎戰羅德尼號戰列艦和喬治五世號戰列艦,最終戰死沙場。俾斯麥號短暫的一生簡直如同古典小說一樣傳奇,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不理智的聲音便開始大量傳播,鼓吹俾斯麥號的效能多麼先進、戰鬥力多麼強大,彷彿俾斯麥號一躍成為了世界最強戰艦。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有些不一樣,俾斯麥號的設計圖紙以及其他的具體效能指標早已公之於眾,透過研究這些資料,就會發現現實有點讓人大跌眼鏡。俾斯麥號並沒有以前認為的那麼先進、強大,相反甚至還有許多設計可以說是落後的。
▲俾斯麥號裝甲結構佈置圖紙。圖片來源於網路。
首先可以看到俾斯麥號的裝甲結構設計圖,俾斯麥號的側舷主裝甲帶裝甲厚度為320mm,呈垂直佈置,主裝甲帶下部厚度逐漸縮小至170mm,而主裝甲帶上部有厚度為145mm的垂直上裝甲帶,主裝甲帶與上裝甲帶材質均為KC型裝甲鋼。而在主裝甲帶靠近下方的地方則有穹甲設計,穹甲傾斜段厚度為110mm,水平段厚度為80mm。
這張設計圖表明,俾斯麥號的裝甲結構設計是比較落後的,帶有濃厚的“全面防護”理念色彩,“全面防護”理念在一戰及之前還是相當流行的,但是到了一戰後不久就被“重點防護”理念所取代。相比撒芝麻一樣在戰艦上分攤裝甲的“全面防護”,“重點防護”只在戰艦的核心區域集中佈置裝甲,在非核心區域少量佈置甚至完全不佈置裝甲。“重點防護”的英文原名叫“all or nothing”,聽名字就知道這種理念比較激進,但是這種激進理念卻非常有效,自20世紀20年代之後就成為了主流,各國在30年代之後建造的戰列艦大多使用了先進的“重點防護”理念,然而俾斯麥號依然使用了落後的“全面防護”理念(嚴格來說,俾斯麥號的設計屬於全面防護向重點防護過渡,但是仍然可以算全面防護),確實是有些格格不入。
▲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裝甲結構圖。圖片來源於網路。
美國的衣阿華級戰列艦裝甲結構設計就是明顯的“重點防護”了,沒有上裝甲帶,而是一條307mm厚傾斜佈置的主裝甲帶,雖然厚度不是很厚,但是傾斜佈置提高了防護效果,更重要的是沒有上裝甲帶這個薄弱區,雖然主裝甲帶下部變薄導致水下防護薄弱,尤其是面對日本特色的水下穿甲彈時頗為無力,但是總體而言還是比俾斯麥號的上部裝甲帶合理。同時也沒有穹甲,而是使用121mm~147mm厚的水平裝甲,在抵禦轟炸機的炸彈和高斜角入射的炮彈時表現也遠遠優於俾斯麥的穹甲設計。
當然,德國人追求落後的防護佈置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當時德國海軍主要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喜歡採用戰列艦衝到較近的距離進行“白刃戰”的戰術(胡德號就是衝到了離俾斯麥十幾公里的地方被擊沉的)。而俾斯麥號主裝甲帶+穹甲的設計正好在近距離擁有非常卓越的防護效果,即使是被擊穿了主裝甲帶,穿甲彈也無力再擊穿穹甲傷及核心區域,這使得俾斯麥號在近距離擁有著非常優秀的防護能力。但是缺點是犧牲了遠距離防護,在20km以上的距離上,呈拋物線彈道的穿甲彈很容易命中並擊穿薄弱的上部裝甲帶。考慮到一來二戰中戰列艦開火距離超過20km的戰例屢見不鮮,二來來自天空的攻擊對戰列艦威脅越來越大,俾斯麥號這樣的防護設計顯然不是一個值得其他國家參考的好榜樣。
除了防護不甚理想以外,俾斯麥號的火力也難以讓人滿意,其主要武器為4座雙聯裝主炮塔共計8門SK-C34型380mm主炮、6座雙聯裝副炮塔共計12門SK-C28型150mm副炮、4座SK-C33型和4座SK-C37型雙聯裝105mm高射炮、8座SK-C30型37mm雙聯裝高射炮和20門20mm高射炮。這些武器都不盡如人意,當時其他各國的先進戰列艦如美國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他級和衣阿華級等大多使用406mm主炮,而義大利的維內託級和法國黎塞留級使用的是強裝藥的381mm和380mm主炮,日本的大和級更是喪心病狂地裝備了460mm主炮,而俾斯麥號的主炮無論是穿甲彈重量還是初速都乏善可陳(維內託級的381mm炮穿甲彈重量884kg初速850m/s,黎塞留級的380mm炮穿甲彈重量890kg初速830m/s,而俾斯麥的主炮穿甲彈重量僅800kg初速也只有820m/s),這些戰列艦的主炮都比俾斯麥號的主炮更加強大(當然,英國喬治五世級的356mm主炮除外)。
▲海底的俾斯麥號殘骸上的37mm高射炮。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外,俾斯麥號的副炮也大多存在問題,尤其是防空火炮上,105mm高射炮火控系統不佳而且射界也有問題,無法射擊低空飛機。最為人所詬病的還是37mm高射炮,作為一款30年代的小口徑高射炮居然不是機關炮,而是打一發再裝一發,防空效率低到令人髮指。實際上,俾斯麥號最終之所以沉沒,這款37mm高射炮也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在英國海軍圍剿俾斯麥號期間,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的“劍魚”多用途戰機曾經對俾斯麥號進行襲擾,由於37mm高射炮防空效率低下,導致俾斯麥號被2枚航空魚雷擊中,其中1枚炸燬了右舷的方向舵,使俾斯麥號無法控制方向,最終沒能逃出英國海軍的手掌心。
▲描繪“劍魚”攻擊俾斯麥號的畫作。圖片來源於網路。
所以說,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自身效能,其實根本沒有以前流傳的那麼強大,甚至可以用落後來形容。不過,俾斯麥號也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一款武器效能先不先進、強不強大,與它在戰場上取得卓越戰果並沒有絕對的聯絡。二戰中為英國皇家海軍立下赫赫戰功的厭戰號戰列艦和嚇退德國沙恩霍斯特級兩姐妹戰列艦的聲望號戰列巡洋艦都是一戰老艦,新銳的喬治五世級後兩艘則平平淡淡度過了二戰。而美國海軍著名的企業號航母作為約克城級論戰績也是讓一眾埃塞克斯級的後輩們汗顏,最慘的還是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四艘戰列艦——兩艘長門級和兩艘大和級,因為日本海軍的陳舊思想與捨不得船的摳門勁,在航母機動部隊與四艘老舊的金剛級戰列艦在前線血戰時,她們只能在港口等待著那虛無縹緲的最終決戰,被戲稱為“柱島艦隊”,最後兩艘大和級被美國轟炸機餵魚,長門號在比基尼環礁看了煙花,陸奧號更是直接意外自爆了,不知道當年給陸奧號建造捐錢的日本小學生得知後會做何感想(當然有些給陸奧號捐錢的小學生後來參軍並且正好就在陸奧號上服役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