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明朝皇族宗室逃往南京建立朝廷繼續抗擊清朝,史稱南明。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開啟了南明的第一個政權。此時南方土地完好、民心仍在,原先的各地流民也從起義轉為抗清,且清兵入關不久還未來得及經營北方,可以說南明的形式不錯。南明君臣都想著就算不能收復北方,但像東晉和南宋一樣割據江南應該不難,但一年後南京陷落,南明開始四分五裂,18年後徹底覆滅。
南明坐擁江南富庶之地,朝廷上有名將李定國和鄭成功的扶持,民間有漢人各路武裝力量支撐,為什麼很快敗亡了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南明失敗的原因。
南明早期勢力地圖
爭權奪位,缺少統一協調
皇位爭奪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由於找不到崇禎的嫡系後代,所以只能找其他皇室後裔引領抗清大業,南明皇權的正統性不足,導致多方爭位,內訌耗損嚴重。早期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的“福潞之爭”,讓史可法和馬士英勢同水火,後隆武、魯王、永曆等先後稱帝監國,出現了政出多門、將相不和的局面。中後期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都是有實力有兵權的大將,堪稱南明支柱,但是他們都有齟齬隔閡,無法同心同德導致多次貽誤重要戰機,喪失大好局面。
“南天一柱”李定國
決策失誤,戰略方向錯誤
南明在弘光朝時,“聯虜平寇”一直是南明的重心,南明君臣認為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帝,故而雙方有國仇家恨。這時明清雙方竟然是友非敵,南明選擇繼續消滅以大順軍為代表的流民軍隊。大順軍多次請求南明,聯合抗擊清兵都被拒絕,在大順軍和清兵都兵臨南京城下時,南明選擇了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聯虜平寇”政策讓南明喪失了自己漢人民族大義的政治優勢,沒有團結全部抗清力量,這是嚴重的決策失誤。雖然後期南明調整政策和各路起義軍聯合抗清,但起義軍勢力已被清軍消滅殆盡,大大不如從前了。
公元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吳三桂被其下令絞殺,同年鄭成功、李定國先後憂憤而死,南明在大陸勢力覆滅,再也無力抵抗清軍,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最後附上收復臺灣的鄭成功七言律詩一首。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鄭成功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