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被稱為江河第一灣的地方,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風光絕佳之處。
酉水第一灣酉水自卯洞穿山而過後,沿著八面山西麓一路南行,至石堤兩江口,中源梅江河自西而東注入,水量陡增。彷彿是受到了梅江河衝擊,雖然梅江河是支流,酉水卻順其水勢,由北南流向轉為自西向東而行,硬生生地在武陵山中段撕開一條縫,形成了酉水第一灣。位於這拐彎外圈的一個大碼頭即是歷史上的裡耶前街――清水坪。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這地方被叫做清水坪了,它原來的地名叫裡耶,與河對岸的地名一字不差,完全一樣。也許是“裡耶”這個地名的歷史傳承久遠,兩岸都不願意放棄。或許是兩岸原本就是一地,另取一個地名反倒是多餘。反正是,這兩個被酉水相隔的碼頭集鎮都以“裡耶”的名稱沿襲了下來。奇怪的是不僅是裡耶,酉水兩岸完全相同的地名實在是太多了,僅在這下游二十餘里地,隔河同名的集鎮還有比耳、隆頭等,只不過是沒“裡耶”那麼著名不太受關注罷了。地名相同不僅給外來人帶來迷惑,也給公事往來帶來許多不便。為了區別這兩個地方,外地人往往加上縣名,叫做“保靖裡耶”和“龍山裡耶”。但本地人卻沒那麼費勁,他們用“前街”和“后街”親如一家的稱呼就解決了。“前街”就是今天的清水坪,“后街”即今天的裡耶。當然,這前後街名稱也不是隨口亂叫的,有著一段形成的歷史。
前街的集市原來是在張家壩,那是湘川兩省交界地鍋巴溪邊的一個小村。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清地方政府為加強湘川邊界管理,更為了徵收兩省邊貿、水運等行業稅金,要在酉水大彎處選址建立巡檢司。現叫清水坪的這個地方,正處於酉水大拐彎的外側,流水易於帶走泥沙,河床較深沒有灘塗。沿岸岩石堅硬,便於建設碼頭,利於船隻直接停靠,巡檢司就設立於此了。因是衙門所在地,船隻停泊較多,客流量大,張家壩集市也逐漸轉移到此地。可能是相對原張家壩集市而言,巡檢司所在地的集鎮被稱為前街,河對岸的裡耶被稱為了后街。乾隆年間,前街已發展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集鎮,沿河街道有了上街、中街、下街之分,形成了逢農曆一、六日的固定趕場日。
光緒年間,前街進入了鼎盛時期,儼然成為一個小縣城,城東有奎井門,門匾為“奎聚東井”;城西是長庚門,門匾為“西有長庚”;城北是雲梯門,門匾為“百步雲梯”;城南是梅山門,門匾為“梅香萬里”。城外沿河一字排開上、中、下三個碼頭,中碼頭最為氣派,這是裡耶兩岸唯一不會被洪水淹沒的碼頭,因而建築也十分盡心。整個碼頭全部用方正整齊的條形青石砌成,堅固美觀,數十級臺階從河岸直通街道。來往商客和船工,下船後登上碼頭拾階而上,自然進入了大街,不須問路很是方便。大街沿著酉水河道而建,全用寬厚的青石板鋪就,不易破損。經行人長年累月的踩踏,青石板光亮平滑,有些還會露出形如竹筍或螺絲殼狀的白色圖案,讓人驚奇之餘,還會好奇地彎腰摸摸,看這圖案是凹進還是凸出的。巡檢司位於大街下游一端,司門前有一大塊天然石板伸入河中,是清洗衣物的絕佳之處。經過不知多少年的衣物搓揉,石板青黛光潔如玉。因這巖板的緣故,巡檢司被稱為巖板司。船工號子裡當然也不會缺失這航道標誌:“左有玉石大巖板,右有八面作靠山”。
前街大致按各碼頭的位置,被分為上街、中街、下街。街兩邊店鋪林立,經營著百貨、南雜、布匹、藥材、飲食、客棧、桐油等,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百業興旺,盡有盡有。煙館、妓院當然也興旺其間。交通便利的碼頭,物資集散中心吸引著周邊秀山、石堤、龍潭、酉陽、松桃、來鳳、宣恩、龍山等縣商人常駐在此經營。從沅陵隨船而上的客商,來自洪江、沅陵、常德乃至武漢等各重要口岸。前街繁盛一時“萬古不朽四門開,七街八巷萬商來。”造就了一批富商巨賈。現在一些老人還能記得當年粟家、康家、劉家、吳家等大戶人家氣派的封火統子屋。那些商號臨街是寬敞的櫃檯鋪面,大堂後是一天井,天井後面是居家中庭、後院,如此再三深達幾進,最後還有寬大花園。江西商人在下碼頭修建了“江西會館”,高牆圍護,石板院落,內裡戲樓、客房、議事大堂等一應俱全,飛簷挑角大屋頂宮殿般的建築,很是氣派。周邊粟家庵堂、青峰寺、公公廟、東嶽宮等香火不斷,善男信女拜佛祈福絡繹不絕。
前街上游一端是牛、羊等大牲畜交易處,稱為牛行街。這是湘、鄂、川三省邊區最著名的牛市,牛羊交易在方園百里集市中穩居頭名,數百年不衰。當地民謠曰:“前街牛市名在外,經紀出於魏家寨”。魏家寨是距牛行街很近的一個小村寨,由於代代相傳的原因,全村男女老少對牛都深有研究,看外貌可知牛的年齡、脾氣、健康狀況等。憑眼力估計牛的重量不會超出5斤之外。由於這一絕技,深得牛市交易雙方信任,牛行內買賣的中間人幾乎全部由魏家寨人擔任。他們在市場討價還價時,使用外人聽不懂的“行話”交談,如把1、2、3、4、5、6、7、8、9說成爺、臺、歇、查、盤、鬧、條、尻、燒。只有在成交之後,才告之雙方價格,這價格大致與買賣雙方的期望八九不離十。據說只要魏家寨人做中介,最難賣的牛、最難買的牛都會滿意成交,他們當然也會得到一份相應的報酬。船工號子把魏家寨人這一絕技唱到了沅水流域:“八面山高一隻船,龍脈掉下魯碧潭。經紀出在魏家寨,男女老少進牛行。”使魏家寨聲名遠揚。
從魏家寨去石堤,要過一條小河叫鍋巴溪,在明朝的時候,這是酉陽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的分疆界線。清朝改土歸流後,設秀山縣和保靖縣,鍋巴溪也就成為了縣界和省界。鍋巴溪發源於保靖境內白雲山,溪流不長,溪名也不文雅,但橫跨溪流聯接兩省的石拱橋卻很有名,也很文雅,叫做匯酉橋,意即鍋巴溪過橋後匯入了酉水。橋中間左右兩側各有一石碑,名曰“匯酉橋萬古不朽碑”,刻有時任保靖縣侯補儒學正堂向永銳所撰碑文:
橋左側石碑銘文:“吾鄉山水悶奧詰屈,與番部梯繩爭伯仲。漢魏以來,郡屬武陵。《圖經》統以沅五溪流眾,酈亭不詳記載,所謂纏絡枝繁,不察貫系影,涉方罕尋逮津照者也。裡耶居縣西南百餘里,為川楚水陸商賈戰區,舊名張家壩,居上游東岸。壩殿兩山之尻,其聚落而村者十數。前瀕於河水,自西口來入辰沅,背山鼓兩脈,綿亙數十里,一源於漁洞,一自白巖洞,均嶄然若負重,氣排健摧高,層累(下接右石碑)
(接左側碑):而疊下,其間嶽崗互沓,凸凹園橢,鉤連跌斷,斬邈之處,疾藏壑溜,汗漫潦拽,溢為流而溪澗者,入五道聯駢,胥匯於壩之沚。
時野泉飛瀑,因雨澤為瀛,縮其圈地,枉諸交歧,厲碣隨意,指及爆發,恝涯崩埃,險悍湍激,多隔閡王田畜牧事,至緩急不得聞問。而輦徒裨販之屬,益棧石星板,僑稽霜露,逾期不能達埠岸。
酉秀自石堤而下,震然庚地,良為口口口摭厚口口曰現象,曰基礎,按以實際,令人噴飯。
視此力群而任專,事質而功力,輔夷軌、火輪、舟車所不及,其為開通,然歟?否歟?
庚辰七夕笠山苟山口為之記於隆頭校書舊館燃黎處
保靖縣侯補儒學正堂向永銳題撰”
碑中所載時間為庚辰,鑑於銘文有夷軌、火輪之語,當為光緒30年,即1850年,距今已有170餘年了。
鍋巴溪匯酉橋前街的衰落始於清末,因時局動盪,湘川邊境匪患日漸猖狂。當時一位姓溫的卸任武官,為守護地方安寧,願將自已家裡的十餘支槍交出成立一支守護隊伍。居住在前街的吳區長對弄槍舞刀不感興趣,不願籌錢成立守護隊。居於后街的瞿副區長卻如獲至寶,如數接下槍支成立了一支武裝守護隊。由於后街有酉水河相隔,四川土匪不敢輕易過河,同時又有武裝護衛,本地土匪也不敢貿然進入,治安狀況好於前街,前街的一些大戶人家出於安全原因,就開始在後街置辦家業,並將經營地點也轉移到了后街,前街逐漸冷落了。當地人形容某人破敗落拓為“搞清水了”,可能清水坪地名的來源也就在於這個原因了。因碗米坡電站建設,庫水上漫,清水坪已搬至魏家寨,原前街碼頭、街道已沉於水底。
作者簡介:
作者:羅維慶,男,吉首大學退休教師,多年從事武陵山區文化研究。現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土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湖南省民委特聘民族研究專家。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成員,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專家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