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8點,天貓、京東正式開啟預售,意味著雙11購物季迎來第十三次的“消費狂歡”。另一方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10月9日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6187號建議的答覆》表示,圍繞“雙十一”等重要時間節點、關係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務領域,開展行政指導,壓實平臺主體責任。
為了讓消費者儘可能避免在商家各類“優惠”活動衝擊下,忘了“下單一時爽,維權很艱難”,第三方研究機構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近日圍繞今年“雙十一”電商大促的一些特點,釋出了十大消費陷阱預警。新快報記者節選如下,希望大家在瘋狂“買買買”時也能有所預防,避免“入坑”。
■新快報記者 鄭志輝
1 預售“定金”要警惕
如今各大電商平臺玩法不斷升級,一些商家透過預付定金直減的活動,消費者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則定金不退。一些消費者對此瞭解不足,因而購物節常常伴隨著定金糾紛。
●消費提醒
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馬愷濃律師表示,預售通常需分兩筆付款,分頭款和尾款,很多商家標註如不支付尾款,則已支付的頭款拒不返還,這有可能侵害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果平臺內經營者無任何損失,其已收到的頭款可能構成不當得利,消費者可要求返還。
而針對商家玩弄“訂金不退”和“定金不退”的文字遊戲,國家工商總局網監司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將訂金改為定金、提出此定金非彼訂金不予退還的條款,屬於商家打擦邊球,“定金不退”仍屬霸王條款,將依照《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進行查處。因此,在實踐中,商家如果規定“定金不退”的條款,將可能遭受行政處罰。
2 商家“優惠”套路深
根據貨物的性質,不同種類貨品可使用的滿減優惠不同,可能存在“300-30”“200-20”等多種滿減優惠,且各類優惠分別計量,不能互通。消費者應在網購時注意平臺優惠種類,以及平臺優惠可否與商家優惠及其他種類優惠共同使用,盡最大可能維護自身權益。
拼團、秒殺作為購物形式,仍存在大大小小的訂單中。拼團的價格往往低於一般銷售價格,導致消費者衝動消費。而秒殺則透過短暫的時間和低廉的價格,使得消費者喪失思考空間,從而匆忙下單。
除了滿減、秒殺等活動套路外,一些商家還會推出特價限購、消費返現等活動,如商品頁面顯示特價商品限購50件,前50名下單的使用者簽收後聯絡客服返現,然而實際上,消費者簽收後,商家卻以已達上限等理由,拒絕返現。
●消費提醒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李旻律師表示,先了解優惠規則再消費,以免因規則不明影響消費體驗。儘量選擇規則完善的購物平臺和資質齊全、信譽良好的商家購物,即使商家不願意配合售後,平臺會為消費者提供基礎保障。除此以外,也可以聯絡所在地消委會組織或撥打12315反映情況。
另外,馬愷濃表示,“先付後退”的商家,往往承諾前幾小時購物的給予價格優惠,但並非購買時直接抵價,而是成交後予以退費。大部分商家會信守承諾,按照付款時間予以退費,但也有部分商家在活動結束後修改頁面,矢口否認。建議消費者預先截圖或錄屏,儲存好相關的活動頁面優惠政策,再下單購物。
3 直播帶貨槽點多
直播帶貨如今成了最火熱的消費渠道,“雙十一”更是如此。然而在火熱現象的背後,直播購物翻車事件頻頻發生,貨不對板、商品質量難以保障、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商品效能被誇大等問題成為消費者投訴維權最多的事情。
●消費提醒
對此,馬愷濃表示,由於直播的即時性,可能出現直播的廣告描述與實際情況不符、消費者實際收到的貨物與主播講解的貨物貨不對板等情況,此外,直播購物還涉及退換貨難、售後不及時等情況。消費者應理智甄別,不要衝動消費,購物前檢視下店鋪的評分和商品的評價,這些都能最大限度避免消費者被“坑”。
4 警惕商品為“電商專供”
同樣的產品,線上較線下便宜許多,仔細一看,原來是品質、服務大打折扣的“電商專供”,怎能不叫消費者生氣。
●消費提醒
在產品質量上“電商專供”商品與實體店銷售的產品看似一模一樣,仔細看會發現顏色、內件配備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別。實際上“電商專供”商品一般是價格較低而品質稍遜的商品。“電商專供”商品一般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較多,消費者要擦亮眼睛。
5 消費金融高息無提示
大促期間為刺激消費,電商紛紛推出類似於信用卡的“賒賬服務”,而且不少平臺為鼓勵消費者使用消費金融付款給出了更多的優惠。大部分電商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分為一次性還款的免息服務,以及分期付款的收手續費服務,並且多數標明具體的還款金額。
●消費提醒
消費者需明白任何的“賒賬服務”都需還款,並且不同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分期手續費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平臺甚至沒有明確標示具體還款金額,待還款時高額手續費讓消費者詫然。此外,開通並使用多個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容易造成忘記還款,影響個人信用的情況。
編輯:智羊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