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的一部充滿哲理與志趣的散文集,她透過對生與死的思考,指出了人生的在價值於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去修煉自我,達到完善自身。給在現實生活中缺失信仰而茫然無助的我們,指點了迷津。
讓我們一起走進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
人有靈魂麼?
回答是:人有靈魂。
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而身體具有生命,稱靈魂。靈魂是看不見的。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
人有個性。
人的個性分為四種類型:活潑即外向、滯緩即慢性子、易怒即脾氣躁、憂鬱即內向。個性也稱“性子”,也稱為“脾氣”,個性是天生的,是到老不變的。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的個性。天地生人無數,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跡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人有本性。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也是特有的本性。
一是指“食色性也”。人的“食色性”不同於動物,除了為了自身的生存還貪圖享受。
二是靈性良心。《孟子》中,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稱為“良心”。人性中
天生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心,稱良心。
每個人天生懂得是非、善惡等道德價值或標準,而在良心的督促下,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善,努力按照良心上的道德標準行事。
人的這種良知良能稱為“靈性良心”。“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鼓動並督促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的道德心。
人,一方面有“食色性也”,屬於肉。另一方面有靈性良心,屬於靈。靈與肉是矛盾又統一的。
在靈與肉的鬥爭中,靈魂站在在肉的一面,這個“肉體”的一面稱為“本我”,有無窮的慾念,要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玩的。而人的靈性良心卻時時刻刻在管制自己的肉體,不讓它縱慾放肆。這種超越了“本我”,得自己,就是“超我”。“超我”負有監督“本我”的使命。
靈性良心人人都有。經常憑靈性良心來剋制自己,就是修養。這是一種功力,在修煉中逐漸增強,逐漸堅定。
修養不足的人,容易受物慾引誘、名利燻心。這就是在靈與肉的鬥爭中,靈性良心佔了下風。
人生有命。
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貴賤、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
但是每個人的出身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同,憑什麼呢?人各有“命”。“命”全是不講理的。孔子曾慨嘆:“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既然人生有命,那人能對自己的命做主麼?我們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有許多事情是處境使然,是不由自主的。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不是麼?烈士殺身成仁,忠貞為國捐軀,能說不是他們自己的決定而是命中註定的麼?寧死不屈是堅決的選擇,絕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修身之道
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人生雖然短暫,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做人的根本要求就是修身。修身就是鍛鍊自身。黃金需要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只有從苦痛中學得智慧,才能煉出美德。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水淬。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適合的方法。得寬容,允許身心和諧。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
孔子曰:“禮者,理也。……理從宜。”這就是說,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人的感情,都是從肉體的慾念而來,需用合理、合適的方法來控制。達到“達天道,順人情。……”
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人生的價值
人,看得見的是肉體,看不見的是靈魂。人受鍛鍊的是肉體,鍛煉出來的是靈魂,是精神。
人的一生,靈魂接受或不接受鍛鍊,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或罪孽。靈魂或為善,或作惡,靈魂受鍛鍊品質就好,不受鍛鍊品質就壞。
人死了就是肉體和靈魂的分離,雖然肉體不存在了,但是靈魂還是“我”的靈魂,“我”的靈魂還和“我”在一起。
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
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