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天和你聊點心理學
作者丨澄觀小宇宙
出品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生活中有很多人,明明已經足夠優秀,各方面都很好了,可還是習慣性地貶低自己。
他們向外界展現出溫潤如玉的謙虛形象,但在內心世界,對待自己的時候更像是一個狂怒的暴君。
他們會因為別人一個若有似無的眼神而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或者因為自己多年前說錯的話、失過的態而懊惱不已,恨不得拿鞭子狠抽自己才解氣。
不管自己做得有多好,他們都能在其它方面找到自己一無是處的證據。
自我攻擊是他們頭頂的緊箍咒,摘不去,逃不掉。
比如我的朋友卡卡,她是個優秀溫柔漂亮的女孩子,但她卻常常對自己有著出人意料的糟糕評價。
前段時間,因為一個專案上的合作,有個同事幾次在會議上對卡卡咄咄逼人,讓她覺得很沒面子。
為了掩飾自己的脆弱,卡卡白天攢著一股勁,高跟鞋踩得咚咚響,緊繃出一副“我很好”的樣子。
但夜深人靜,卸下防備之後身體彷彿被掏空。只有吃甜食才能讓她覺得慘淡人生尚有可期。很快,她體重飆升了5斤。
看著體重秤上的數字,她心情糟糕極了。“我真的好恨我自己,我是個懦弱又管不住自己的死胖子!!”
很明顯,卡卡用盡全力壓抑了自己對別人的不滿情緒,但就像彈簧遲早會因為承受不住持續的壓力而反彈,她用吃甜食補償壞情緒,實際上卻是潛意識裡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懲罰自己。
“既然你對那個同事這麼不滿意,那你要不要跟她面對面溝通,請她換一種你能接受的方式呢?”我試著提示卡卡還有別的選項。
“不行不行不行。萬一我指出她的問題,她惱羞成怒吵起來怎麼辦。一開場我就會敗下陣來的。我寧願這麼憋在心裡。”卡卡連連拒絕。
潛意識裡的恐懼:釋放攻擊性會招致被毀滅的報復
託我的福,卡卡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噩夢。
我對一個不太認識的女孩甩了臉色,後來覺得不是很妥當,於是拿著禮物去跟她道歉。
結果,剛找到她,就被她爺爺,一個帶警衛員的老司令,一頓暴怒地攻擊。
他像吃了火藥一樣,向我步步逼近,怒斥“你是個什麼東西。你有沒有上過戰場,你知不知道在死人堆裡摸爬滾打是什麼樣。”
簡直像要取我性命。我被堵到角落裡,無路可逃,像要被吞沒一般動彈不得。
顯然,在卡卡的噩夢所揭示的潛意識中,攻擊性一旦脫離自己的控制,就會帶來被毀滅的結果。
夢裡的自己弱小無助,而對方卻可以召喚出來強大的支援力量。
為了逃避無力承擔的被報復後果,她一直以來都壓抑著自己不滿。雖然憋屈不爽,但比起被毀滅的恐懼,至少是個安全的選項。
看起來安全了,但實際上,被壓抑起來的攻擊性並沒有消失,反而積蓄起來更大的力量。
像是籠中困獸,為了找到出口,於是調轉方向找到了一個更容易的目標——向內攻擊起自己。
“你這就是過度自戀了哦。”我對卡卡提出了不中聽的評價。
“狗屎。我是自卑還差不多。怎麼可能是自戀。”卡卡有點氣急敗壞。
如果說自卑對嬌弱女孩子來說還算是個我見猶憐的評價的話,自戀可就是個惹人厭惡的油膩標籤了。
弗洛姆曾提出,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健康的自戀,但當自戀嚴重妨礙了個體對於現實的認知時,就成為了一種惡性的自戀形式(Malignant Narcissism)。
這是一種對自己的強烈興趣的表現——過於關注自己的表現,而非客觀事實。
在想象中的全能自戀感中,你擔心自己的攻擊性會摧毀別人,或者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而招致別人的瘋狂報復。但實際上,你大機率並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打破弱小自我的想象:從意識層面鬆動僵化信念
我們可以先在安全的想象中設想一下這件事的機率。
假設自己是個瑟瑟發抖的小狗狗,而對方是個體型巨大的大狗狗。說明一下,這種懸殊是心智發育成熟程度的對比,而非真實體格的對比。
你瑟瑟發抖說,“你上次說我是個缺愛的小寶寶,這讓我覺得很受傷。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這樣定義我。”
你覺得心智成熟的對方會惱羞成怒,給你一拳,威脅要把你打死嗎?
很大程度上,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場景。
或許對方是個有禮貌的心智成熟大狗,出於對你的尊重,它說,“哦,抱歉。我沒有想過會給你造成困擾。”
又或者對方是個傲慢的心智成熟大狗,它心裡沒有掀起一絲波瀾,只是淡淡掃了你一眼,敷衍了“哦”。
無論如何,都比你想的被瘋狂報復好很多,對不對?
而這一切都還是基於對方比你心理力量強大這一前提之上的設想。還有50%的機率,對方跟你一樣,是個瑟瑟發抖的小狗狗。
面對你的宣言,它對自己的行為感覺糟糕透了。“天啊,我冒犯到它了。它一定很厭惡我。我該怎麼辦啊啊啊。”
你看,一旦對別人表達了不滿,就會被瘋狂報復的結果大機率只存在於你的想象。
破解自動化反應模式:在潛意識層面療愈自己
從意識層面承認了釋放攻擊性的後果沒有想象中的可怕,可能僅僅只能鬆動你的恐懼,但並不足以治癒你的自我攻擊行為。
因為,自我攻擊已經在你成長過程中成為潛意識裡的一種自動化反應模式,只要一按動按鈕,就立即自動觸發。
如果你已經發現自己有自我攻擊的習慣,卻無法停止,那應該怎麼解救自己呢?
1、首先是對這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保持覺察。
自我攻擊的習慣可能源於小時候的養育環境,因為父母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或者由於他們內在的匱乏感,他們或有意或無意對你的暴力、打壓或忽視,讓你認定了自己不夠可愛,沒有價值,不值得被尊重。
總是被打壓的相處模式在你長大之後被複制到了與外界打交道的情境中,包括學校、職場、社會。
這種交往模式是你唯一習慣和能夠運用的,所以你把自己代入到了那個需要用示弱退讓乞求才能存續下去的小嬰兒,而對方是可以對你頤指氣使的權威角色。
所以,當下一次苛刻自責的聲音又在腦海浮現,讓你認定自己不夠好,需要被狠狠吊打和修理的時候,請記得立刻識別出來這種打壓自己的聲音,然後叫下暫停鍵,並在這時給自己植入一個新的信念——
“我不再是個需要取悅別人才能生存的小嬰兒了”,
“我值得被好好對待。”
在最開始的時候,對這種自動化反應模式的覺察可能會不那麼容易,甚至會出現你無意識地自我攻擊,事後又滿心懊悔“我怎麼這麼沒用,又在自我攻擊了。”
於是對自己沒能察覺自我攻擊而展開新一輪的自我攻擊。
沒關係,請給自己足夠的耐心,慢慢來。
透過一次次的練習,你最終可以識別這個坑,並且能夠繞過它,讓自己不再掉進坑裡。
2、其次是建立起內心的邊界感,區分現實和投射。
如果別人用糟糕的方式對待你,或者給你貼上“你很糟糕”、“你真的不行”的標籤,並不一定是對你真實客觀的評價,而有可能是別人把對自己的評價投射給了你。
這是一個“栽贓”與“接盤”的遊戲。
如果你認同了別人的評價,並自我感覺很糟糕,就是接盤了。
語言暴力並不構成審判,當你在內心認同了別人的評價,審判才算落定。隨之而來的心塞難過是你認同別人對你糟糕評價的結果。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可以跟外界建立起邊界感。別人有對你評價的權力,你也有拒絕被別人定義的權力。
3、最後是走出想象的世界,利用現實進行檢驗。
一個人在從嬰兒走向幼兒、兒童、成人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被現實挫敗的機會,從而經過反饋不斷修正對於現實以及自己的判斷。
沒有走出全能自戀的人,失去了被現實檢驗修正判斷的機會,所以會沉浸在“對方很強大,會摧毀我”,“我一旦釋放攻擊性,會被瘋狂報復”的幻想之中。
關於攻擊性釋放的後果,還是要帶到現實生活中進行檢驗。
你可以先從讓你感到安全的關係開始進行試驗,比如親人、閨蜜、朋友,告訴他們你的感受。
直到你透過真實的關係,檢驗發現表達自己的不滿並不會怎樣,甚至會讓你覺得心情舒暢。
這樣積累起內心的力量感,就可以擴充套件到更廣闊的人際關係中了。
祝你能夠收穫內心的力量,活出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