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蠢欲動,不如立即行動。
作者:洞見·yebo
最近常常聽到朋友抱怨“心累”:
明明感覺沒做多少事情,卻累得不行;
工作出了一點失誤差錯,就反覆回想徹夜難眠;
想做一件事情,卻總是猶猶豫豫,不願意行動;
面對選擇左右為難,糾結半天也確定不下來……
這種心累,是一場自己跟自己的鬥爭,把精力都花在“對付自己”上,心理學上稱為“內耗”。
就如一輛車,一隻車輪向前轉,一隻車輪向後轉,結果白白消耗了很多油,車卻依然在原地一動不動。
我們本可以,像一輛正常運轉的汽車,行駛在人生的軌道上。
可往往因為內耗,卻不得不原地打轉,乃至拖垮自己。
今天,洞見君與大家分享6個停止內耗的方法,讓你擺脫精神束縛,走出低迷狀態。
1
想不通時,換個思維頻道
曾看過一個故事。
有著“撐杆跳皇后”之稱的俄羅斯運動員伊辛巴耶娃,原本是學體操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身高也越長越高,最後超過了體操運動員的標準。
那段時間,她每天都輾轉難眠,整日萎靡不振,甚至一度絕望地想到退役。
後來有一次,她去訓練館,看到撐杆跳運動員們在集訓。
她眼前一亮,一掃之前的疲憊:不能學體操,我可以學撐杆跳啊。
於是,伊辛巴耶娃果斷放棄練了10年的體操,轉而去學撐杆跳。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變通,不僅讓她緩解了焦慮,還讓她在後來的比賽裡,重新整理了女子撐杆跳的世界紀錄,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撐杆跳女皇。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自己的思維方式所侷限著,以為眼前的困境,就是絕境,常常為此焦慮擔憂。
可實際上,只要換個角度看,原來棘手的問題可能就會迎刃而解。
很喜歡一句話: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遇到糾結的事,如果看不到出路,不妨轉換下思路,往往就能柳暗花明。
2
減少過度敏感,為精神減負
知乎上有個問答:“過分敏感的人,是什麼樣的?”
有一個高贊回答:
“外界可能只是平凡的一次聚會聊天,而敏感的人內心,卻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連續劇。”
曾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一個故事,有次外出打車,上車後由關門過於用力,發出“嘭”的一聲。
司機回頭瞪了她一眼,於是在之後的行程裡,她一直惴惴不安。
每當車子急轉彎,她都認為是司機在藉機發脾氣。
直到下車時,司機熱情地幫她取出行李,她才發現一切都是自己想多了。
《平凡的世界》裡有句話說得好: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生活中,大多數精神內耗,就是因為想得太多。
明明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個眼神,明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偏要杞人憂天,胡亂猜測。
當一個人陷入無盡的遐想中時,就很容易精神疲勞。
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一個人只有戒掉敏感,心大一點,少想一點,才能活得自由舒心。
3
合理分配時間,把精力用在對的地方
之前看過一部《星期六》的短片:
週六早晨,男子起床後,就開始思考著今日打卡清單。
他在腦海裡,不斷地試想著自己今天要做些什麼。
等會兒兒要先洗碗、洗衣服,支付賬單,清潔浴室,丟垃圾,打電話給老媽……然後到了晚上,再找點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做。
看到這麼多要做的事,他一直在腦海裡反覆盤算,自己應該先從哪一件事做起。
就這樣,在他的糾結之中,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在這一天裡,他什麼都沒幹,卻感覺身心俱疲。
沒有一個合理的時間分配,我們就容易被無數瑣事所消耗,被內心的糾結活生生困在方寸之地。
最終導致事情也沒幹成,還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當你感覺事情多到不知如何著手時,不妨按輕重緩急,給自己制定一個任務清單。
只有把心思專注在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情上,先解決大事,再處理小事。
生活才能井井有條,情緒也才能越來越好。
4
想做的事情,立即行動
李彥宏曾在演講中說:
“太多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想得多,做得少,生活自然多煩惱。
多年前,美國一家報社裡,有位小記者瓊斯。
有次上司叫他去約訪大法官布蘭德斯,瓊斯想到,自己只是個無名小卒,也沒多少經驗,對方是大法官,可能根本就不會搭理自己。
一想到無法完成任務,他心裡就越慌,臉上開始流冷汗,整個人莫名地緊張。
他忐忑地跟上司說出擔憂,上司瞥了他一眼,拿起話筒就撥通了對方的電話:
“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採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他今天什麼時候有空?”
很快,電話那頭傳出聲音:“下午1點15分,請準時到。”
瓊斯聽後,愣在原地,他怎麼也沒想到事情竟如此簡單。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會顧慮太多,猜想可能遭遇的問題。
殊不知,擰巴和糾結會成為我們行動的最大障礙,讓我們不斷消耗心神。
有句話說得好:蠢蠢欲動,不如立即行動。
當你陷入猶豫和糾結中時,別想太多,先做了再說。
所有臆想的悲劇,都會在行動中瓦解。
5
接納自己,不必與別人比較
英國作家史密斯在《我們內心的“壞東西”》裡,記錄了一位律師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一位老同學聚會,見面後發現對方現在不僅家庭幸福,事業有成,髮量還比他多。
在這整場聚會里,老同學談笑風生,他卻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挫敗感中:
“小時候明明我比他成績好,怎麼一轉眼間他就超過了我,混得比我成功?”
甚至在覺得自己現在混得不如對方的同時,還暗暗怨恨起了世界不公:
“憑什麼別人都能過上幸福滋潤的生活,而我卻過成這樣?”
回到家裡後,他心裡依然耿耿於懷,整日面色愁苦,鬱鬱寡歡。
沒過多久,他的事業也開始下滑,日子越過越差。
作家馬歇爾說過一句話:“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
凡事都與別人對比,只會耗費自己的精力,讓自己陷於對比的落差中無法自拔。
這個時候,不如試著接納自己,不要被他人的生活影響到自己的人生。
不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自然能夠卸下精神的包袱,把日子過得輕鬆愉快。
6
多讀書,提升認知開啟思路
著名書評人樊登,曾講過一件自己的經歷。
2003年的時候,他在電視臺工作,每天既忙於工作,又為生活中各種瑣事而煩惱。
他總是胡思亂想,焦慮滿懷,每天都覺得很難熬。
後來,他想著打發時間緩解心情,於是開始讀《論語》。
一年《論語》讀下來,他發現生活裡的很多困難,都能在書裡找到解決之道。
他說,讀書給他帶來了力量,不僅治好了他的焦慮,還讓他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冷靜和清醒,面對生活中各種成敗得失,也坦然了很多。
楊絳先生有句名言:“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當你在書中得到了知識與智慧,生活中的那些雞毛蒜皮,就不值一提了。
讀一書,增一智。
閱讀,才是最好的療心良藥,是真正讓一個人免於自我內耗的方法。
它雖不能帶來直接的財富,但可以讓我們靠近智慧,獲得開悟,一步步把自己從迷茫,困惑,焦慮的谷底拉上來。
一個人書讀多了,煩惱自然少了。
▽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提到:
“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衝突,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就愈能獲得更多內心的自由。”
面對精神內耗,一味逃避解決不了問題。
只有直面困境,抱著“允許自己不完美”的心態,對症下藥,才是降低自我消耗最好的方式。
願我們都能減少內耗,擁抱自己,走出低迷,收穫身心的自在。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