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王啟鵬新兵時照片;圖②:王啟鵬生前戰友微信朋友圈截圖。
王啟鵬走了,給妻子留下了一個難以彌補的遺憾——
熱切期盼的全家福,再也等不到了
夜深了,看著女兒甜甜入睡,查慧琴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和迷茫,女兒這麼小就失去了父親,她們母女倆將會面臨怎樣的人生。
臥室的床頭,懸掛著自己與丈夫王啟鵬的婚紗照。廳堂裡,掛著王啟鵬的遺照。
看著婚紗照上甜蜜的笑容,查慧琴清楚記得,那年王啟鵬因為有任務不能回家,她便到當時部隊的駐地廈門探親,和王啟鵬抽空在鼓浪嶼景區拍攝了婚紗照。
往日的一幕幕湧上心頭,查慧琴的思緒被拉回到了2016年3月——經親戚介紹,他們兩人相識相知。
初次見面,王啟鵬踏實、勤快、細心,打動了查慧琴的心。愛情之花慢慢綻放。查慧琴認定,王啟鵬就是她值得託付終身的人。兩人於2017年初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後,他們兩地分居,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但查慧琴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來自丈夫的愛。
一次意外車禍,查慧琴受傷住院。
“當時我沒跟他說,因為我想讓他過年再休假,但沒想到第二天早上一睜眼,他就守在我病床邊。”原來,王啟鵬前一天晚上給妻子打電話一直沒打通,非常擔心,透過家人瞭解到這一情況後,便緊急請假回來了。
回憶起這事,查慧琴心裡甜甜的。
平時,她和王啟鵬只能透過手機聯絡,一起聊生活、聊工作,也聊這個溫馨小家的未來。查慧琴時常也有怨言,但更多的還是理解和支援。
“我們結婚以來在一起的日子真不多。”查慧琴告訴記者,時間最長的一次就是今年初女兒出生,王啟鵬申請陪產假待了近60天。
新生命的到來,讓這個小家更加溫馨,王啟鵬對這個“小棉襖”充滿疼愛,抱在手上舍不得放下。為了給女兒取個好聽的名字,王啟鵬和妻子的哥哥、嫂子三個人圍著手機查了一下午。
王啟鵬告訴妻子,等女兒長大後要讓她學跳舞。兩人還商量著等女兒8個月大時,帶她到部隊來探親,全家人一起拍張全家福。
“再等兩個月,我們就可以拍全家福了。”噩耗傳來,查慧琴不願意相信。她告訴記者,至今還覺得王啟鵬依然好好的。因為王啟鵬答應過她,等他退伍回來陪她再去一趟鼓浪嶼……
悲傷、感懷,在這一刻定格。查慧琴的記憶,猶如一片片花瓣,在秋風中被吹落,撒了一地。
王啟鵬走了,留下了悲痛欲絕的家人,他甚至都沒能來得及好好地陪一陪襁褓中的女兒。陪護期間,是王啟鵬與女兒第二次見面,卻也成了和女兒的最後一面。
在戰友們眼中,王啟鵬一直保持著衝鋒姿態——
在平凡崗位上持續發光發熱
“雖然是老班長,但他幹什麼都衝在最前面……”在中士李慧文的記憶裡,王啟鵬始終保持著衝鋒的姿態,不僅險難訓練帶頭上,在任務攻堅中也是處處當先鋒。
1985年,王啟鵬出生在安徽蕪湖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中學畢業後當過木匠、做過廚師。入伍後,他刻苦訓練,表現出色,第二年就被評為“優秀士兵”。
2012年9月21日,王啟鵬光榮入了黨。
“其實王啟鵬的體能基礎並不好,但他很拼。”採訪中,班長夏傑告訴記者,王啟鵬在任何時候,都能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2017年部隊改革轉隸,已經入伍10年的老兵王啟鵬轉崗成為一名步兵,被分到旅裡的榮譽連隊“大功連”。作為全旅有名的“尖刀連”,對體能、技能要求很高,這對王啟鵬是嚴峻的考驗。
“有差距那就加班練,爭取早日迎頭趕上。”那段時間,王啟鵬每天“三個一百”雷打不動,每晚熄燈後都去健身室“開小灶”;為了提高射擊成績,他主動與連隊的射擊尖子簡蕾結成“互助對子”,苦練射擊技術……最終,短時間內,他在新專業領域實現了從及格到優秀的跨越。
2020年,旅炮兵營換裝。作為一名老駕駛員,王啟鵬主動換崗交流到炮兵營。他加班加點學習裝備知識,三個月後就作為駕駛員兼彈藥手隨隊參加演練,首次實彈射擊就打出“開門紅”。
在時任軍需營房科長劉雲鵬的印象中,即便已得知病情很嚴重,王啟鵬還是對他說:“出院了就要趕緊訓練,已經落下很多了,工作也落下了不少……”
“哪怕是病倒前的那一刻,他依然保持著一名軍人的初心與本色。”劉雲鵬告訴記者。
跟隨連隊移防後,新營區很多生活設施不齊全,王啟鵬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藝幫助營連修理營產營具,主動參與了幾個營的壁櫥、書桌和廁所隔板的修繕工作。旅裡組建了業餘木工集訓隊,王啟鵬被任命為班長,專門負責製作班級使用的壁櫥。
“在生活中,王啟鵬是一個十分節約的人。”李慧文和王啟鵬在一起相處三年多。在李慧文印象中,王啟鵬除了買生活必需品外很少花錢,平常最大的開銷就是在網上淘木工工具。
一套好的工具往往價格不菲,但王啟鵬買起來毫不猶豫。他對李慧文講:“這個錢不能省,只有好工具才能確保加工精度,做出來的‘活兒’才能讓大家滿意。”
生命中,你永遠無法預測,明天和意外誰最先到來。
“那天下午起床後,王班長還主動跟我們一起打掃衛生。”王啟鵬暈倒在地時,李慧文就在邊上。他至今都不願相信,好端端的一個人說沒就沒了。
王啟鵬的逝去,對於戰友們如同一次猝然的心靈撞擊。
“雖然是在一個平凡崗位上,但他踏踏實實、老老實實、紮紮實實,一直在奮鬥中前行。”劉雲鵬告訴記者。
大愛無疆,捐獻器官成為一名戰士最後的奉獻—
讓溫暖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王啟鵬當兵14年,除了去年春節家屬生小孩休了一次過年假,其餘春節他都是主動謙讓,讓更有需要的戰友回家和家人團聚。
“他就是這樣,心裡總想著別人。”指導員何軍鋒告訴記者,工作認真、為人善良是王啟鵬一直堅守的人生態度。作為一名有著近10年黨齡的老黨員,王啟鵬把“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王班長是個樂觀的人,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給我們加油鼓勁。”戰士程凱已經退伍兩年,但在他的回憶裡,王啟鵬助人為樂、關愛戰友,大家都願意跟他玩在一起、訓在一塊。
既是個好兵,更是個孝子。“雖然回來時間不長,但只要一回來,就會忙個不停。”王啟鵬的二姐夫何先果回憶,王啟鵬對父母非常孝順。當兵14年,雖然不能常陪在父母身邊,但他每次探親回家都會把家裡的水龍頭、電路等大小問題通通修好,包括鄰居家如果有需要,他都會熱心幫忙。
王啟鵬對家人的愛還體現在潤物無聲的細微處。為了不讓妻子和母親擔心,6月13日晚上,當時還清醒的王啟鵬只是悄悄地給何先果發了個訊息:“姐夫你來給我籤個字,我要做個手術。”
“6月14日的第一次手術還算順利,王啟鵬的狀態也逐漸變好,在重症監護室住了4天就轉到了普通病房。”何先果告訴記者,就在大家以為王啟鵬即將康復時,沒想到他卻在6月23日早上突然病情惡化。
“這是啟鵬的遺願。”當得知王啟鵬的生命無法挽回,家人們開始商量是否捐獻遺體器官。王啟鵬的姐姐說,王啟鵬生前一直希望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器官捐獻也秉承了他一貫的心願。
“立立(王啟鵬小名)當了這麼多年兵,現在還能幫助這麼多人,他一定也會高興的。”王啟鵬的母親兩年前剛失去了丈夫,現在又失去了唯一的兒子。這位65歲的老人強忍著悲痛,選擇遵從兒子的生前所願,對捐獻器官事項點了頭。
經過問詢醫生,第二次手術後,王啟鵬每天只能靠呼吸機、營養液維持生命體徵。令人驚奇的是,在病床上堅持兩個多月,除了腦死亡外,王啟鵬的其他身體器官基本完好。
“他是在同命運做抗爭,他是在等待有緣人來和他完成生命的接續。”
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醫院,妻子查慧琴眼裡噙著淚花簽下了字:“他一定會同意這個決定的,去幫助和挽救更多的人。”
8月24日上午,捐獻手術前,從監護室到手術室這段長約100米的距離,是親人們陪王啟鵬走的最後一段路。
醫院的醫護人員、王啟鵬生前所在的部隊官兵、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都來了。一簇簇綠色的康乃馨、一把把代表新生的小雛菊,輕輕地放在他身上。
王啟鵬6個月大的女兒被媽媽緊緊抱在懷裡。她用稚嫩的小手握著小雛菊,在媽媽幫助下,將花兒放到“熟睡”的爸爸身上。小小的她並不知道,這是她最後一次靠近自己的爸爸。
現場的工作人員,記錄下了王啟鵬和女兒的最後一張“合影”。等她長大懂事了,媽媽會讓她明白:爸爸是一名軍人,是一名戰士,他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的使命與諾言。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