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哈薩克比鄰而居。自古以來,兩國經貿交流活躍、文化合作深入,在促進兩國關係穩定發展的同時,對亞歐政治文化交流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013年中國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2015年將其命名為“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有利於兩國之間經貿關係的加強,兩國關係再度迎來新的發展。
(一)歷史上的哈薩克與中國
歷史上哈薩克汗國的建立、發展與中國西域有密切的關係,今天哈薩克民族中的烏孫、康裡、阿蘭等部落名稱即沿襲於漢代遊牧民族在中亞與中國西北部的烏孫、康居、奄蔡等名稱。
今天哈薩克的大部分土地是15世紀從金帳汗國分離出來的。16世紀初哈薩克部族基本形成。哈斯木汗統治時期,哈薩克汗國政治穩定,國勢強盛。哈斯木汗去世之後,汗國陷入割據的局面,形成了大、中、小玉茲(清文獻稱右、左、西三部)的格局。
17世紀中亞新興起一個強大的遊牧政權—漠西蒙古建立的準噶爾汗國。1757年,清朝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同年7月,大玉茲、中玉茲成為清帝國的藩屬。1766年,部分進入新疆沿邊的哈薩克人要求收編內附,清政府採取了來者不拒、妥善安置的政策。1776年,清採取了限制接收哈薩克入界內附的政策。
1822年,沙俄政府宣佈廢除哈薩克原有的可汗統治制度,在當地建立總督治理下的行政區,由沙俄政府委派官員統治。1864年,俄國強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清帝國土地,原在清西北邊疆界內遊牧的部分中屬哈薩克人被劃歸俄屬。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的疆域版圖,相應繼承了與哈薩克的地緣與政治關係。1922年蘇聯的建立,為中亞各民族國家按照不同民族分佈和他們的願望重新劃定彼此的分界創造了條件。哈薩克仍以“吉爾吉斯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身份存在。1925年4月更名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仍屬俄羅斯聯邦),1936年改建為哈薩克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二)中哈建交 兩國交流進入新階段
哈薩克與中國在1992年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關係發展良好,各領域合作發展迅速。21世紀以來,中哈兩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1年兩國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一帶一路”是哈薩克加強與中國關係的最好契機,兩國在文化、經貿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隨著孔子學院在哈的建立,哈薩克也逐漸興起“漢語熱”,漢語學習、漢語教學、漢語人才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兩國的文化交流也在健康發展,比如中國每年在哈薩克舉行“歡樂春節”活動,兩國在電影、音樂等藝術領域來往密切。
貿易方面,自1992年建交,中哈雙邊經貿額就保持總體上升趨勢。到2000年,中國成為哈薩克主要貿易伙伴國之一。雙邊貿易發展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快車道”。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之後,絲綢之路研究開始迅速蓬勃發展;而哈薩克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拉哈特古城遺址聯合考古
2017年5至7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哈薩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拉哈特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與試掘。拉哈特遺址,位於阿拉木圖州塔爾加爾區拉哈特鎮拉哈特村,伊塞克博物館保護區區域內,是絲綢之路北線上的一處重要遺址點。
在伊塞克區域內,主要調查了以拉哈特遺址為主的早期鐵器時代遺址4處,面積合計約51萬平方米。初步認為,拉哈特遺址沿用了多個時代,晚期可至蒙元時代(13世紀左右),早期可達到早期鐵器時代(公元前7世紀至前3世紀);發掘獲取的遺物年代有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的,有公元9世紀至10世紀的,表明曾經有過多個人群先後在拉哈特遺址區域停留過。
2018年拉哈特遺址發掘探方這些遺存為進一步瞭解該區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和歷史變遷提供資訊,為拉哈特遺址的深入、全面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考古資料,對今後在哈薩克等區域繼續順利開展、深入探討古代哈薩克遊牧文化及加深對現代哈薩克民族的認識等均有借鑑意義。
來源:中國文物報
下載絲路新觀察APP,瞭解中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