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志願軍入朝作戰已經七十一年了。七十一年前,一群最可愛的人,穿過了鴨綠江,在冰天雪地裡,在山川河流間,和武器裝備幾倍於自己、很多士兵還是剛剛經歷過二戰的十七國聯軍作戰。
七十一年後,有人說這場戰爭是靠人數堆出來的,有人說這是美國和盟友“沒出全力”,事情真的是如此嗎?
朝鮮戰爭爆發前不久,還有人曾經在一場大戰役前信心滿滿地說過:
但是過了不久,就被光速打臉。
是聯合國軍不出力嗎?陣亡六十餘萬人,麥克阿瑟被撤職,如果聯合國軍真的是來隨便打打,那對這陣亡的六十多萬人集齊家屬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幾十年之後,美軍在阿富汗耗了整整二十年,面對著弱得多的對手,同樣鎩羽而歸。
作為字面意義上的超級大國,美國一度可以在萬里之外直接支撐起一個政權的執行,可以直接使一個國家改旗易幟。特別是在五十年代,二戰讓絕大多數國家千瘡百孔,但是美國本土幾乎完全沒有受到打擊,工業規模幾乎到達了巔峰。而中國在當時剛剛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國內大部分產業還都沒有恢復,偏遠地區匪患猖獗,很多地區的國民黨勢力還在進行抵抗。
就是這樣的力量對比下,志願軍和朝鮮軍民將組織力和戰鬥意志發揮到了極致。通常情況下,步兵分散開展行軍往往只存在於小股的特種部隊或是偵察部隊中,大規模的分散行進很容易發生隊形散亂或是戰術無法展開的情況。但是志願軍卻能以一個師的建制分散開前進,在戰鬥地點集合併發起戰鬥,這依靠的是驚人的組織力。
在鐵原阻擊戰中,為了能減緩美軍裝甲部隊的行進速度,63軍把部隊打散成小分隊的形式分層阻擊李奇微的部隊,但是一個小分隊面對成建制重灌部隊幾乎生存率為零,在三五個人的小分隊面對整個美軍7萬餘人的重灌部隊時,明知自己九死一生,但還是沒有人後退,這一戰63軍損失兩萬餘人,僅剩三千餘人。
在古代戰爭中,傷亡過半基本意味著軍隊戰鬥力喪失。在對方部隊呈碾壓式向前推進,自己眼看著前面的戰友一個個倒下時,想要保持精神集中並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毫不畏懼,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但是志願軍做到了。
究其原因,在舊社會,一個普通的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或是部隊裡的大頭兵,很容易會成為權力爭鬥的代價,或是社會動亂中被淹沒的一份子,即使死了,也是不明不白,甚至還會被權貴老爺們指著墓碑嘲笑,假如有墓碑的話。
但是在新中國裡,沒有高高在上的長官,沒有卑微和高貴之說,每個人都可以識字,每個人都有被救治的權利,每個人都會被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如果“洋大人”們打進來,自己剛剛獲得的被尊重,被照顧,被保護的生活也就消失了。如果戰死,自己會被當做英雄,自己的家人會被照顧;如果後退,自己又會成為無依無靠的行屍走肉。對於任何人來說,戰鬥都是最優的選擇,這樣的軍隊顯然會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實際上,目前還存在的每一個大國,都曾經有過戰鬥力驚人的時刻,英國的艦隊曾經被每一個殖民地打敗過,但是也都在最後一場戰鬥中勝利;法國的拿破崙騎兵曾經橫掃過歐洲,大半個歐洲都為之側目;俄羅斯曾經在莫斯科兵臨城下時,數次上演過“凜冬將至”;美國在白宮被燒黑了之後依然一路反推回來,用並不是很整齊的隊伍擊退了建制完整、武備充足的英軍。
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告訴全球:我們不懼任何挑戰,哪怕對方是世界第一強國,當時唯一的核武器擁有國。
在朝鮮戰爭中,有一支50軍,本是曾經國民黨的起義部隊,被改造後,在朝鮮戰場上打出過兩個營擊潰英軍一整支重灌部隊,繳獲擊毀坦克二十餘輛的成績,後來這支部隊甚至率先開進漢城!“內戰沒勝過,外戰沒敗過”是這支部隊的特點。
相反,如果一支部隊缺乏戰鬥意志,甚至不知自己為何而戰,很有可能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停滯不前。畢竟對於普通計程車兵來說,如果自己用生命換回來的只是別人的升官發財,那麼自己也就沒必要再冒著生命危險做任何事了,美軍在越南、在阿富汗、在中東,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於是也就有了“匪不可不剿,也不可全剿”的魔幻場面。
東亞之所以能成為如今的“怪物房”,敢於拼命的戰鬥意志是不可少的,單憑先進的裝備,是實現不了“怪物級”的進化的。七十一年前,我們鋼少氣多,照樣戰勝了鋼多氣少的美帝國主義;七十一年後,我們不缺鋼了,怎麼就出了一大堆“慕洋犬”和“帶路黨”,對美國崇拜得不行,怕得不行?我想不通!